王继明:清华园中的世纪学者
2015年4月26日,清华迎来104周年华诞,百花争芳的清华园随处可见从天南海北返回母校的学子。在环境学院,一场百岁华诞贺寿会隆重举行。200余人的大厅,黑发白发交织攒动,沧桑的面孔、年轻的容颜溢满祝福,此次回“家”相聚,他们为的是向面前这位老人道一句:生日快乐!
贺寿会的主角是王继明,中国建筑给水排水学科奠基人,一位伴随清华走过风风雨雨的世纪老人。
王继明(1916—2019),给水排水与市政工程科学家和教育家,先后在清华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及环境工程系任教,曾任清华大学给排水实验室及环保办公室主任。
清华新生时光
1936年,王继明考取了清华大学土木系。彼时的清华,梅贻琦任校长,潘光旦任教务长,还有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等名师任教。
在个人回忆文章里,王继明谈到清华的众师友。吴有训和萨本栋担任重点课程“物理学”的教师,微积分由曾远荣讲授,“老师上课认真负责,重点突出,听后印象深刻。”国文课由余冠英讲授,先生讲得细致有趣,每节课王继明都准点到达,生怕漏下一丝半毫。
“斗牛”是当时体育锻炼中极受欢迎的一项。每天下课,体育馆篮球场上都有一场连嚷带跳的“斗牛”战。刚入校时,王继明只是站在场边观望,后来跃跃欲试参与进来,斗得满头大汗,跑到浴室冲个澡,好不痛快。“勇于尝试,奋斗到底不退缩”,这是王继明在斗牛场上学到的清华体育精神,也让他“受用一生”。
由于严格的学业要求,学习上王继明时刻不敢松懈。和多数同学一样,节假日他很少进城或游山玩水,大都在图书馆里“开矿”,或在荷塘池畔、柳荫花侧凝神阅读。在这种严格要求、自强不息的好学风下形成的钻研精神,对他日后的学习、工作均产生了极大影响,烙下了终生的印记。
西南联大岁月
1937年夏,王继明放暑假回家的第三天,“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华北大乱,交通及电信中断。
1937年底,战火逼近长沙,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再度迁校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家中被迫滞留半年后,王继明启程奔赴云南昆明。
为防日伪军检查,他和同学假冒英国商人,途经香港,过境越南后去往昆明。当通过由法国人管辖的海防海关时,风华正茂的爱国学子们遭到了蛮横的检查和侮辱,“被子都撕开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特别看不起中国人,当时我们觉得非常愤慨,就发誓一定要奋发图强,绝不当亡国奴。”
同仇敌忾,团结奋斗,重建祖国,这是当年西南联大师生的共同心声。在遥远的中国西南边陲,王继明学会了什么叫作“弦歌不辍”。
“当时的生活很艰苦,简易房屋作教学用房,茅草房是学生宿舍。生活全靠救济金,饭是带沙子的糙米饭,起初还能吃饱,之后物价上涨,就会饿肚子。”他回忆道。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原本相对安全的昆明也饱受日军威胁,跑警报成了师生的家常便饭。校方因空袭不得已只能将课程打散,老师和学生便利用跑警报的间歇进行学术研究,有时还会把课堂搬到野外。
就在这“残屋陋室”的困苦环境中,王继明完成了学业。忆起当年林语堂到西南联大讲演时的情景,王继明说有两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一句是“不得了”,指物质条件极差;另一句是“了不得”,说的是大家精神上不畏艰苦,团结敬业,怀有“待驱逐雠寇复神京,还燕碣”之决心。
“这是对西南联大的高度概括。”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已是百岁老人,但西南联大的光芒仍然长久地留存在他心中。“那段时间内我所受的深刻的爱国团结、刚毅坚卓、艰苦奋斗的教育,对我当时以及之后的工作、学习和为人处世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受益良深,永铭不忘。”王继明说。
重实践,善育人
1941年,王继明毕业后作为工程师加入了云南地区的抗疟工作。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他回到西南联大,在土木系水工试验室任助理研究员,协助施嘉炀先生进行雨量分析研究。1946年王继明回北平协助王裕光教授进行清华复员前的校园修复工作,并协助陶葆楷先生辅导给排水工程课程。老一辈清华学者严谨治学、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的品格,深深影响和激励着他。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院系调整,王继明承担了清华和北大两校合并后的“市政卫生工程组”的教学工作。当时中国从未开设过“房屋卫生设备”课程,也极其欠缺相关的专业参考资料。王继明一边学习外文教材内容,一边加入自己的实际工程经验,反复摸索,终于完成了国内第一本《房屋卫生设备》教材。教材中所涉及的专业内容、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对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也为我国该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又先后开设了“水泵及泵站”“给水排水工程”等多门课程,编写了相应的教科书。
1970年,王继明参加《给水处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为获得第一手材料,他亲自去往北京化工二厂循环冷却车间蹲点,历经一个多月,跟班作业。从冷却塔到循环供水泵房,他与工人们共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环节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将其带回到课堂中来。
理论联系实际,是王继明亲力亲为践行的箴言,也是他对学生一如既往的要求。带领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参观施工现场、水处理厂等生产一线,指导高年级学生到施工工地进行生产实践,是他教学过程中的惯常做法。“工地的生活和劳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专业知识,还可以加深师生感情,对课堂教学是一种强有力的补充。”王继明说。
他主讲的“给水排水工程”“建筑设备”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他根据业内最新发展不断修改的课程提纲、丰富的工程案例、生动鲜活的授课语言,至今为学生交口称赞。
据王继明的研究生回忆,论文开题王继明一般不做指定,而是列出研究方向的相关中外文书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寻找,确定研究课题并写出选题报告。王继明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直接切入学科前沿,触碰到专业最高水平和科技最新动态,在阅读中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之外,王继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里。他和学生接触非常密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来不端架子,跟他交流就像是平辈朋友间的交谈,不受约束。”马金是王继明的学生,后留校任教与他在同一教研室工作。“跟王老师讨论学术,总感觉很自在。他是实实在在地跟你沟通,而非不容置疑的教导口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倾向于表达自己,提高得也就更快。”马金说。
为中国给排水事业攻坚克难
20世纪50—80年代,从我国南方到北方,80%以上的工业厂房在雨季都发生过房顶泛水和地下雨水井冒水的问题,影响正常生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厂房设计留下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建委责成清华大学与一机部一院、建工部设计院三家联合攻关,但因当时诸多条件不具备,研究工作暂时中断。1974年国家建委将本课题列入研究项目。1975年决定由清华大学建工系承担,机械部一院和八院参加,进行大面积屋面雨水排除的研究,并为设计规范提供设计技术措施。以王继明为负责人的科研组临危受命,开始攻克这一技术难题。
由于“文革”刚刚结束,科研经费紧张,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将精打细算发挥到了极致。拾废料、自己动手组装试验管道设备,王继明笑着说:“自力更生,其乐无穷”。
他们利用实验室里的量测仪表及水循环系统进行试验,由小模型开始,逐步扩大,将试验数据应用于生产,循序渐进,终于在1986年通过技术鉴定,科研成果和技术措施被刊入1988年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中,填补了我国《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规范》TJ15-74规范中雨水计算留下的空白。这套我国独有的屋面雨水设计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工程实践考验,显示出科学性和实用性。
1980年后,清华建筑给排水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王继明带领研究生围绕室内排水系统,展开了单立管排水系统通水能力的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排水立管内的压力是影响其通水能力的决定因素,引领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此前,我国及国际上普遍采用美国学者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方法。我国的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在时隔25年后,开始采用由管道内压力确定排水立管通水能力这一方法,并修改了规范中的通水能力数据。近年国内高校在此领域内也基本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各种管材排水立管的通水能力研究。
1993年,年近八旬离休在家的王继明在专业期刊上发文,提出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内厨卫多采用的钟罩式地漏的缺点与环境危害,应该被弃用,并提出研制新型补水地漏的设想。2008年,92岁高龄的王继明终于设计出补水卫生地漏,解决了几十年来由于地漏干涸冒腐气的大问题。这个设计在国内外尚未见到同类产品,属创新型产品,该项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
“很忙碌,但心情是舒畅的,精神状态也是很好的。”王继明说。对于科研工作者,这是一种幸福。
“对您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什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贺寿会上,王继明目光灼灼,耳朵有些背,声音有些大。清华的八字校训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从英俊青年到期颐老者,王继明不变的身份是清华人。他认真负责,诲人不倦,为众多学子同声称道;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我国的给排水事业铸就了非凡的学科楷模。
100,这个别具意义的数字,包含着一个世纪的完满,又蕴含着新的开始……
记者 曲田
2015年5月8日《新清华》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