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轻松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腹部增强扫描

计算机体层成像(CT)增强扫描是腹部肿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CT胃肠道造影用于不能做钡餐的患者,可以同时观察胃肠道内外的轮廓改变,包括结肠部分。

核磁共振成像(MRI)主要用于腹部增强CT不能确诊的病例,可以多序列观察病灶的性质,进一步明确诊断。对子宫、卵巢、前列腺病变的观察,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等都优于腹部增强CT检查。

腹部CT及MRI影像解读

一、前期准备及操作步骤

CT胃肠道造影检查:禁食8~12小时,检查前一天晚上10点以后禁食,同时暂停内服药物。次日早上空腹到放射科接受检查。如不禁食,胃内容物可影响胃肠形态的观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

常规腹部CT或MRI检查:禁食6~8小时,不管是CT或MRI平扫还是增强,都需要空腹至少4小时以上,CT急诊平扫检查不需空腹。MRI腹部无论平扫还是增强一律空腹,避免食物残渣对检查结果的干扰。同时去检查前最好带上一定量的水(500~1000mL),根据检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饮用。

增强都需要注射造影剂,空腹是为了避免发生造影剂过敏反应,对胃肠道的刺激导致呕吐、窒息等现象影响检查过程。

(一)腹部增强CT前期准备及操作步骤

(1)应该仔细阅读增强CT检查知情同意书,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对于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不能进行此项检查。

(2)检查前需要常规禁食4小时。

(3)糖尿病患者如果服用二甲双胍降糖药,需要在检查前停药48小时,做完检查后继续停药48小时才可以继续服用。

(4)做完增强检查后需要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二)腹部增强MRI前期准备及操作步骤

(1)各种术后体内置留有金属异物或电子装置者严禁做核磁共振检查。

(2)请勿佩戴饰物及假牙。

(3)危重症患者不适宜做核磁共振检查。

二、主要疾病介绍

(一)脂肪肝

图2-3-1 平扫脂肪肝改变

图2-3-2 增强检查后脂肪肝改变

【脂肪肝影像解读】

CT显示肝脏CT值低于脾脏及肾脏(图2-3-1)。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不均匀脂肪肝(图2-3-2),在注射造影剂后进行的增强CT检查可予以鉴别。

【临床表现】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细胞脂肪沉积。由遗传易感、环境因素与代谢应激相互作用导致,以肝细胞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主要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称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特殊类型脂肪肝,其中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最常见。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除了罕见的急性脂肪肝和重度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病情轻、进展慢且治疗效果好,通常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需要及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定期复查超声或CT。

(二)肝囊肿

图2-3-3 右肝囊肿,强化后无明显改变

【肝囊肿影像解读】

超声和增强CT检查是肝囊肿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增强CT表现为无强化、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灶(图2-3-3)。

【临床表现】

单纯性的肝囊肿,多为先天性,先天性肝囊肿病因不明,多认为与胚胎时期肝内胆管和淋巴管发育障碍有关,由不与胆道系统相连的胆管形成。获得性肝囊肿则有明确的病因,如炎症、创伤、肿瘤等。

先天性的肝囊肿生长缓慢,早期无任何不适,绝大部分是在体检时发现。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囊肿直径<3cm又无临床症状者,不需要处理,但要进行动态观察囊肿有无进展。直径>10cm以上的肝囊肿可引起各种压迫症状,比如压迫胃肠道出现上腹部饱胀感;压迫膈肌影响呼吸,除手术治疗还有其他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囊肿穿刺抽液、无水酒精硬化疗法,并应定期做B超检查动态观察囊肿有无发展,必要时复查CT增强扫描除外其他疾病的可能。

(三)肝血管瘤

图2-3-4 右肝血管瘤边缘结节样强化

【肝血管瘤影像解读】

增强CT由于肝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可以鉴别大部分典型的血管瘤。

(1)CT表现:平扫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也可不均匀),单发或多发;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呈“快进慢出”的特点,延迟扫描整个强化病灶(图2-3-4)。

(2)MRI表现:T2WI病灶呈高信号,且随着TE时间的延长信号越来越高,称为灯泡征;强化呈“快进慢出”的特点,延迟扫描强化保持较长时间。

【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血管瘤大小不一,1~10cm不等,单个或多发者都可见。多无症状和体征。女性居多,可见于任何年龄,以30~60岁居多,超声作为首选方法,但是特异性不高。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肝血管瘤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但需要定期复查,密切随诊。如果患者出现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需引起重视,及时就诊。肝血管瘤的患者日常应当注意饮食和雌激素的摄入情况。

(四)肝癌

图2-3-5 肝癌CT增强多期影像改变

【肝癌影像解读】

图2-3-5增强CT检查,典型的肝癌具有“快进快出”的典型增强表现,一半以上的肝癌显示有包膜,增强CT还可以显示门静脉内癌栓的形成。

(1)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其诊断符合率可达90%。

(2)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可检出直径1.0cm左右的微小癌灶。

(3)MRI检查:诊断价值与CT相仿,对良、恶性肝内占位性病变,特别与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

(4)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丰富的癌肿,其分辨率低限约1cm,对<2.0cm的小肝癌其阳性率可达90%。

(5)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在B超或CT导引下行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临床表现】

肝癌病因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真菌摄入和饮水污染关系密切。当然,肝癌的形成和环境因素相当复杂,研究显示,丙型肝炎、饮酒和吸烟等因素与肝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肝癌缺乏特征性的早期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一旦症状出现,肿瘤往往很大,已属中晚期。早期肝癌绝大多数无症状,只有依靠AFP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到早期发现。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1)肝癌患者的预后受肿瘤分期、身体状况、治疗方法等因素影响。

(2)总体上,早期肝癌患者由于可以接受根治性手术,如切除术或肝移植术,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达40%~70%。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往往只有半年到一年半。

(3)另外,肝癌患者的复发率较高,手术切除后5年肿瘤复发转移率高达40%~70%,专家建议具有肝癌高危因素的受检者,如乙肝病史、肝硬化病史,亲属中有肝癌患者且40岁以上、嗜酒等,每年复查一次超声或CT增强扫描,定期化验检查相关的肿瘤指标。

(五)胆囊炎

图2-3-6 CT平扫胆囊结石伴发胆囊炎

【胆囊炎影像解读】

急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超声确诊:超声探及结石结合胆囊触痛(超声Murphy征阳性)或胆囊壁增厚>3mm。CT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检查手段,也已广泛应用于急腹症患者评估,急性胆囊炎CT征象包括:胆囊壁增厚、浆膜下水肿、胆囊扩张、胆汁密度增高、胆囊窝积液及胆囊周围脂肪炎性渗出(图2-3-6)。

【临床表现】

梗阻、感染及缺血为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90%的梗阻是由于结石嵌顿于胆囊壶腹部所致。急性胆囊炎多见于45岁以下,男女之比为1:2,常有胆绞痛发作病史,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痛,向右肩胛区放射,严重者可疑伴有高热、畏寒以及轻度黄疸。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1)急性胆囊炎应与引起腹痛(特别是右上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主要有:急性胰腺炎、右下肺炎、急性膈胸膜炎、胸腹部带状疱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阑尾炎等。

(2)慢性胆囊炎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消化不良、慢性病毒性肝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和慢性泌尿道感染等鉴别。慢性胆囊炎时,进食油腻食物后常有恶心和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加剧,此种情况消化道疾病少见。另外,可借助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肝功能和尿液检查进行鉴别。

(3)平时应保证均衡的膳食,避免饮食过饱以及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同时注意控制体重。对于接受了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易发生消化不良的症状,可考虑少食多餐、清淡饮食、营养均衡。

(六)胆石症

图2-3-7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胆总管结石影

【胆石症影像解读】

胆结石的检查方法比较多,临床检查方法包括X线片、超声、CT或者磁共振,如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其中超声是临床常用检查,价格比较便宜,操作方便,常用于胆囊结石、胆囊炎以及胆囊息肉的检查。当超声波怀疑或不确定胆囊内病变的性质时,可进一步检查CT、磁共振。多数胆囊结石为含钙结石,影像学表现为结节样、同心圆状、块状高密度变化,部分胆固醇、胆色素结石,X线、CT难以发现(图2-3-7)。

【临床表现】

胆结石分为胆囊结石和肝胆管结石。

胆囊结石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终生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

肝胆管结石是指肝内胆管系统产生结石,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有人认为肝胆管结石系由胆道蛔虫、细菌感染致胆管阻塞所致。患者常自幼年即有腹痛、发冷、发热、黄疸反复发作的病史。腹痛、黄疸、发热是主症,但很少发生典型的剧烈绞痛。并发症多且较严重,较常见的有化脓性肝内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等。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1)胆结石与人们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2)坚持锻炼、控制体重、清淡饮食可以有效预防胆结石。如果胆结石反复发作,应积极治疗,避免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七)胰腺癌(图2-3-8)

图2-3-8 胰头钩突胰腺癌CT增强表现

【胰腺癌影像解读】

胰腺癌是乏血供的肿瘤,增强CT扫描肿瘤密度低于周围正常的胰腺组织。MRI增强检查,T1序列胰腺占位和周围正常组织信号有明显差异,对于胰腺占位有很好的鉴别诊断意义。

(1)胰头癌胰头增大呈等、低密度肿块,肿块强化不明显(图2-3-8),胰体尾部萎缩,胰管扩张,胆管系统扩张。

(2)胰体、尾部癌平扫胰腺体、尾部局限性增大,呈等、低密度肿块,强化不明显,远端部分胰腺萎缩伴胰管扩张。

(3)若肿块邻近胰周脂肪层消失,提示肿瘤侵犯胰周。

(4)增强后胰周血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静脉、脾动静脉、门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等)无强化或位于肿块内,门脉的侧支循环开放扩张,提示血管被侵犯包埋。

(5)胰腺癌容易发生肝内转移、肝门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临床表现】

长期吸烟是公认的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吸烟数量与胰腺癌死亡率成正相关,可能与烟草中含有致癌物质有关。戒烟20年后可使患胰腺癌的风险降至与正常人群相当。如长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长期大量饮用咖啡等,可以通过刺激胰腺分泌,诱发胰腺炎,导致胰腺癌发生风险增加。尤其是体质指数(BMI)≥35kg/m2时,胰腺癌患病风险增加50%。

胰腺囊性肿瘤一半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良性肿瘤中,胰腺假性囊肿、真性囊肿以及囊腺瘤,这些肿瘤需要定期复查,没有特殊治疗。如果是恶性肿瘤,如囊腺癌以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基本需要手术治疗。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胰腺癌患者多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痛或不明原因的明显消瘦等症状而就诊,极少数是因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后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而就诊。因该病起病隐匿,无特殊的早期症状,一般就诊时80%患者都已处于中晚期。

40岁以上新近有以下表现者应警惕胰腺癌可能,尽早就诊。

(1)持续性上腹不适,进餐后加重伴食欲下降。

(2)不能解释的进行性消瘦。

(3)新发现糖尿病,或者糖尿病突然加重。

(4)多发性深静脉血栓,或游走性静脉炎。

(5)有胰腺癌家族史,大量吸烟、慢性胰腺炎者。

(八)肾结石(图2-3-9)

图2-3-9 双侧肾盂内高密度结石影

【肾结石影像解读】

肾结石按化学成分和密度大小排列分别为:磷酸钙和草酸钙、磷酸镁铵、胱氨酸、尿酸;90%为磷酸钙和草酸钙,属于阳性结石,尿酸结石为阴性结石。临床表现为血尿,腰痛。

CT表现:平扫发现肾盂内圆形、卵圆形、鹿角形或点状高密度影,CT值100HU以上。结石梗阻可造成肾盏肾盂扩张积水。怀疑肾结石的患者CT平扫就能解决问题(图2-3-9)。

MR表现:肾盂内圆形、卵圆形、鹿角形或点状无信号灶。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诊断:

(1)肾盂内新鲜血肿:CT平扫也表现为肾盂内高密度影,但其特点是:①形态不规则;②CT值40~60HU;③短期复查病变形态、密度可变,甚至消失;④MRI上,急性血肿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亚急性血肿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

(2)肾盂内肿瘤:CT平扫也表现为肾盂内高密度影,但其CT值为20~60HU,增强扫描有强化,MRI上呈中等信号。

(3)肾钙化:一般指肾实质的钙化。高密度钙化位于肾实质(肾皮质和肾髓质),而不在肾盂内。

CT是目前结石诊断的首选。CT检查可显示肾脏大小、轮廓、肾结石、肾积水、肾实质病变及肾实质剩余情况,还能鉴别肾囊肿或肾积水;可以辨认尿路以外引起梗阻的原因,如腹膜后肿瘤、盆腔肿瘤等;增强造影可了解肾脏的功能,有助于诊断结石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MRI水成像诊断更加准确全面,对检测尿路扩张很有效,尤其是对肾功能损害、造影剂过敏、X线检查禁忌者、孕妇及儿童。

【临床表现】

肾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形状、所在部位和有无感染、梗阻等并发症。肾结石的患者大多没有症状,除非肾结石从肾脏掉落到输尿管造成输尿管的尿液阻塞。常见的症状有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胀、血尿等。如果合并尿路感染,也可能出现畏寒发热等现象。急性肾绞痛常使患者疼痛难忍。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肾结石患者应遵循下述原则:日摄水量的标准是将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至尿液清亮为宜。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例如动物内脏、猪肉、牛肉、羊肉、贝类、凤尾鱼、沙丁鱼、金枪鱼等。减少富含草酸的食物的摄入,如菠菜、甜菜、茶、巧克力、草莓、麦麸和各种坚果(松子、核桃、板栗等)。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例如柑橘。规律饮食和作息。

(九)肾囊肿

【临床表现】

肾囊肿是成人肾脏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异常。可分为单侧或双侧。随着年龄增长,肾囊肿的发生率越来越高,30~40岁间单纯肾囊肿的发生率为10%左右。单纯肾囊肿不是先天或遗传性的肾脏疾病,而是后天形成的。

单纯肾囊肿一般没有症状,但是当囊肿压迫引起血管闭塞或尿路梗阻时可出现相应表现,如腰腹部及背部间歇性钝痛。本病常因其他疾病做尿路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健康体检使得单纯肾囊肿的检出率增高。

图2-3-10 左肾上极囊肿

【肾囊肿影像解读】

多发生于肾实质中,尤以皮质部多见,大小、数目、部位不等,囊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多无症状。

CT表现:

(1)肾实质内囊状低密度影

CT值-10~10HU,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不强化(图2-3-10)。

(2)肾实质内圆形、类圆形高密度影

CT值50~70HU,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不强化,可诊断为高密度肾囊肿。囊肿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主要原因有:

①囊肿内出血;

②囊肿感染;

③囊肿液蛋白含量高;

④小于1cm的小囊肿因部分容积效应所致。

MRI表现:形态学上的改变与CT相同。

鉴别诊断

(1)肾脓肿:

①囊状病灶边界模糊,囊壁有环状强化;

②临床有发热、血尿等症状。

(2)多囊肾:

本病要与多发性肾囊肿鉴别。

①多囊肾有家族遗传史;

②多囊肾两侧肾脏弥漫性囊状改变;

③多囊肾患者有高血压、肾功能障碍等症状。

(3)囊性肾癌:

①囊壁厚而不规则;

②增强扫描囊壁有不规则强化;

③有血尿、腰痛等临床表现。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单纯肾囊肿多无症状,对肾功能和周围组织影响不大,因此不需要治疗,只要6个月到1年随诊。如果囊肿直径较大,超过5cm或产生周围组织压迫症状,引起尿路梗阻,则需要行囊液抽吸术并囊内注射硬化剂。

(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错构瘤)

图2-3-11 双肾上极错构瘤CT增强

【肾错构瘤影像解读】

CT表现:

(1)为肾实质边界清楚的混杂密度肿块,内有脂肪密度(CT值-40~-120HU),增强扫描内有条索状等不规则、不均匀强化者即可诊断为肾错构瘤(瘤内的血管平滑肌强化,而脂肪不强化)(图2-3-11)。

(2)当两肾均有错构瘤时,应进一步检查颅脑,以观察有无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侧脑室旁多个散在的钙化点。

MRI表现:肾实质内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的肿块,内有脂肪组织的信号(T1WI高信号,T2WI中等信号,STIR呈低信号)。

鉴别诊断:

(1)肾脂肪瘤和脂肪肉瘤:肾脂肪瘤内信号或密度均匀,不强化;脂肪肉瘤表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有侵蚀性,边界模糊不清,内可无脂肪密度或信号。

(2)肾癌:肾癌内脂肪成分罕见。但要注意肾癌和肾错构瘤可同时发生在同一人身上。

【临床表现】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错构瘤)是最常见的肾良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成。肾错构瘤分两型:合并结节硬化型和不合并结节硬化型,前者多为青少年,发生在两侧,瘤体小,后者则多为中年人群,单侧,瘤体较大。

合并结节硬化者,临床有三大特征,即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智力迟缓。不合并结节硬化型者,结节小的无症状,大的可有腹痛、血尿和腹部包块。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1)定期超声和影像学随访非常重要,尤其是逐渐增大的病变。

(2)肿瘤直径<4cm,无须治疗,定期随访即可。有恶变倾向或者直径≥4cm者,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以便消除症状、保护肾功能和防止自发破裂出血。

(十一)肾细胞癌(肾癌)

图2-3-12 左肾中极肾癌CT增强

【肾细胞癌影像解读】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肾癌起源于肾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没有包膜,但常有纤维组织假包膜。肿块内常有出血、坏死、囊变、钙化。临床表现为血尿、腰痛和包块。

CT表现:

(1)肾实质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略低密度肿块,与正常肾组织分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均匀,且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实质,即可考虑为肾癌,若同时见到肾门、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形成(血管增粗,增强扫描血管内有充盈缺损影)则可明确肾癌的诊断(图2-3-12)。

(2)肾癌可穿破肾包膜进入肾周间隙,常位于肾筋膜内,也可侵及肾筋膜并直接侵犯邻近组织。

MRI表现:形态学改变与CT相同。信号常不均匀,肿块周围可见假包膜,在T2WI显示低信号环。

【临床表现】

近些年来,大多数肾癌患者是由于健康查体时发现的无症状肾癌。有症状的肾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腰痛和血尿,少数患者是以腹部肿块来院就诊。10%~40%的患者出现副瘤综合征,表现为高血压、贫血、体重减轻、恶病质、发热、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高钙血症、高血糖、血沉增快、神经肌肉病变、淀粉样变性、溢乳症、凝血机制异常等改变。20%~30%的患者可由于肿瘤转移所致的骨痛、骨折、咳嗽、咯血等症状就诊。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1)肾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影响日常生活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此时应积极寻求专业医学帮助,切勿自行停止或换药治疗。

(2)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所有疾病的有效预防措施,平时应做到饮食均衡、坚持适度合理锻炼、避免接触有害化学制剂。

(3)肾癌患者在治疗后应积极预防复发,做到及时巩固治疗、定期按时复诊、合理搭配饮食和保持良好心态。

(十二)肾上腺腺瘤

图2-3-13 右侧肾上腺结合部见结节状低密度,密度尚均匀,边界清晰,增强后呈轻度强化

【肾上腺腺瘤影像解读】

CT表现:

(1)肾上腺Cushing腺瘤为一侧肾上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肿块周围、腹腔内及腹壁脂肪多而明显。一般Cushing腺瘤瘤体较大,常见为3cm,密度较高,强化明显。

(2)肾上腺Cohn腺瘤为一侧肾上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较低,均匀,轻度强化,肿块周围、腹腔内及腹壁脂肪很少(图2-3-13)。一般Cohn腺瘤瘤体较小,多小于2cm,密度较低,强化不明显。

(3)无功能性肾上腺腺瘤为一侧肾上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结合临床无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

MRI表现:形态学改变与CT相同,T1WI近于或低于肝信号,T2WI近于或高于肝信号。

鉴别诊断:

(1)肾上腺皮质癌:肿块较大,多大于5cm,形态不规则,内部密度、信号不均匀,出血、坏死、钙化多见,可伴其他部位转移。

(2)肾上腺囊肿:Cohn腺瘤为较小的水样密度的肾上腺肿块,需与囊肿鉴别,不同点是后者常较大而无任何强化。

【临床表现】

肾上腺腺瘤可分为功能性腺瘤和无功能性腺瘤,功能性腺瘤根据起源部位和分泌激素的不同,可引起Cushing综合征和Cohn综合征(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无功能性腺瘤患者无临床表现,多为其他检查时偶尔发现。

(1)Cushing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是指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分泌增多引起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依病因可分为垂体性、异位性和肾上腺性。垂体性和异位性因分泌过多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双侧肾上腺增生,占全部Cushing综合征的70%~85%。肾上腺性Cushing综合征起源于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的Cushing腺瘤或皮质癌,占Cushing综合征的15%~30%,是非病变处肾上腺反馈性萎缩。

临床表现:易发生在中年女性,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痤疮、多毛、高血压及月经不规则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和尿中17-羟和17-酮皮质激素增多。

(2)Cohn综合征: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指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的一类临床综合征,Cohn综合征中,约65%~95%由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的Cohn腺瘤所致,少数由皮质增生所致。

临床表现:高血压、周期性软瘫(肌无力)、消瘦和夜尿增多等。实验室检查:低血钾、高血钠、血浆和尿中醛固酮水平增高、肾素水平下降。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1)超声检查为首选,每年的体检一定要和检查医生沟通,告知原病变的大小和上次的检查结果,便于超声医生对比。

(2)近些年腹腔镜技术治疗肾上腺疾病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全国各大医院的认可,并广泛开展。必要时,可考虑采用。

(十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次是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好发于单侧肾上腺,但约10%的肿瘤可异位于肾上腺外,而位于肾门、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旁、膀胱和纵隔等部位中约10%的肿瘤可以多发,10%的肿瘤可为恶性。肿瘤细胞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临床表现:阵发性高血压、高代谢、高血糖(三高症)、心悸、头痛、出汗(三联症)等。实验室检查:血和尿中的儿茶酚胺升高,尿内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VMA升高。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CT、MRI对于肿瘤的定位可提供准确信息,诊断准确率高,定期体检复查也是一项重要的观察方法。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影像解读】

CT表现:

(1)一侧或双侧肾上腺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增强。

(2)肾门、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旁、膀胱和纵隔等部位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为异位嗜铬细胞瘤。

(3)上述部位的肿块若体积较大,大于5cm,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楚,则要考虑恶性嗜铬细胞瘤可能,若有后腹膜淋巴结肿大或肝、肺的转移,则可明确诊断。

MRI表现:形态学改变与CT相同。由于瘤体内水分含量较多,使瘤体组织的T1、T2值延长,T1WI瘤体大部分呈低信号,少数为等信号,T2WI强度显著地增强,呈高信号,整个瘤体的信号强度接近水,为嗜铬细胞瘤的MRI特点。

CT诊断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达到93%~100%,但特异性不高,只有70%。对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如腹腔内小而分散的肿瘤不易与肠腔的断面相区分,因此有可能漏诊。

(十四)前列腺癌

图2-3-14 前列腺信号异常

注:T2WI(a)示前列腺外周带中断,提示肿瘤;DWI(b)示前列腺外周带右侧呈明显高信号;T1WI(c)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前列腺癌影像解读】

CT表现:

(1)前列腺局部密度稍减低,轮廓隆起,包膜粗糙或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病灶强化不明显,若有盆腔淋巴结肿大或骨盆、脊柱骨和长骨(尤其是股骨近端)发生骨质改变则诊断明确。

(2)强化的包膜有利于观察肿瘤侵犯和穿破的征象。精囊与前列腺间的脂肪线消失,精囊三角变钝或消失,可诊断前列腺癌向后侵犯精囊。局部膀胱壁不规则增厚可考虑前列腺癌侵犯膀胱,可为直接侵犯或经尿道蔓延。

(3)因为癌结节和正常前列腺的密度差别小,强调应用窗口技术观察。

MRI表现:

(1)首选MRI检查,可分辨前列腺腺体的三个带,位于周边带的结节以癌的可能性为大。MRI确定癌变部位后,可行活检进一步确诊。判断肿瘤扩散是MRI的强项。

(2)MRI主要靠T2WI检出和显示前列腺癌,在正常高信号的周围带内出现不规则的低信号缺损区(图2-3-14)。

(3)病变侧低信号的包膜影模糊或中断、不连续,可诊断前列腺癌外侵。

(4)两侧前列腺周围静脉丛不对称,与肿瘤相邻信号减低可诊断为前列腺癌,侵犯前列腺周围静脉丛。

(5)T1WI上前列腺周围的高信号脂肪内出现低信号区,可提示前列腺癌周围脂肪受侵。

(6)前列腺邻近部位的精囊信号减低,可提示前列腺癌侵犯精囊。

【临床表现】

前列腺癌是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前列腺癌是一种进展非常缓慢的癌症,但是一旦前列腺癌开始快速生长或扩散到前列腺外,病情则比较严重。早期前列腺癌多数无明显的症状,随着肿瘤生长,前列腺癌可表现为下尿路梗阻症状,如尿频、尿急,排尿费力,甚至尿潴留和尿失禁等。当发生骨转移时,可以引起骨痛、脊髓压迫及病理性骨折等症状。前列腺癌的患者PSA往往会明显升高。

【专家健康指导建议】

(1)由于前列腺癌生长缓慢,对人体造成损害较小,不易发生远处转移,经过规范的治疗,前列腺癌的预后一般较好。

(2)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患者,5~10年生存率可达到90%~95%;局部进展期的前列腺癌患者,5~10年生存率可达到70%~80%;

(3)对于晚期转移性的前列腺癌患者,通过协调各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仍可获得很好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