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可比公司法
可比公司法是投资者比较喜欢的估值方法,即用可比上市公司乘数来决定估值。因为可比上市公司的数据通常更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得出的结果也比较准确、可信。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使用可比公司法的关键是确保有一组合适的可比公司与目标公司做对比,且这些可比公司要和目标公司在规模、产品组合、增长潜力等方面高度相似。
3.2.1 挑选同行业可参照的上市公司
运用可比公司法,首先要选择一个市场基准,然后依照这个市场基准来分析目标公司当前的价值。市场基准应当是与目标公司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这个上市公司能为目标公司提供一个相关性很强的参考。
可比公司法最困难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挑选与目标公司具有相同核心业务和财务特征或风险的上市公司。与上面讲到的贴现现金流法不同,可比公司法是根据市场形势及投资者的心态来反映当前估值。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由可比公司法计算出的估值与公司的真正市场价值更加接近,即与市场的相关性更强。
一般来说,首先应当从目标公司的竞争对手中挑选可比公司,因为竞争对手具有与目标公司相同的关键业务和财务特征,在市场上也往往具有类似的机会或遭受同样的风险。通过百度搜寻已经上市的竞争对手是不错的做法,最好选择5~10个同类公司进行比较。
3.2.2 计算同类公司的主要财务比率
为了与同类公司进行比较,必须找出这些公司的所有财务信息,以便计算出同类公司的主要财务比率。
同类公司上一年的年度财务报表及当年的季度财务报表可以作为历史财务信息的主要来源。这些报表提供了计算LTM(最后12个月的财务业绩)所需要的所有财务数据。
有了这些财务数据,就可以计算同类公司的主要财务比率和倍数了。
首先,同类公司的盈利能力。同类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以通过毛利率、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净利润率四个指标进行分析,这四个指标对盈利能力的衡量都不相同。
其中,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是公司经营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比较适用于同行之间的比较;而净利润率则是衡量公司总体盈利能力的指标。
因为净利润为息后利润,会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所以毛利率相似的公司可能由于杠杆率不同而导致其净利润率有很大不同。同时净利润也是税后利润,可比公司可能享受不同的地方税率,所以就算毛利率相同,净利润率也可能截然不同。
其次,同类公司的投资收益,可以用三个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已投资本回报率、股东权益回报率及资产回报率。
已投资本回报率衡量的是公司提供的资本所产生的收益。一般情况下,用息前收益数据为分子,净债务与股东权益之和为分母。
股东权益回报率衡量的是股东提供的资本所产生的收益。通常以息后利润(即净利润)为分子,而分母则是平均股东权益,即股东权益回报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资产回报率是总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资产收益率一般以净利润为分子,以平均总资产为分母,即资产回报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
再次,同类公司的杠杆率。杠杆率指的是一家公司的负债水平。一般来说,杠杆率越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就越大,所以投资者往往都十分关心公司的杠杆率。
最后,同类公司的交易倍数。在将所需财务数据收集好并制成表格之后,就可以计算同类公司的交易倍数了。虽然市盈率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个,但投资者似乎更倾向于公司价值/销售额。
3.2.3 基于主要账务比率做出估值
挑选出同行业可参照的上市公司并计算出主要财务比率后,需要将目标公司与同类公司进行分析和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要确定目标公司在行业内的相对排名,这样就可以框定相对的估值范围。最后,我们会选择和目标公司最为接近的同类公司,作为对目标公司进行估值的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在同类公司里进一步筛选出与目标公司的业务和财务特征最为接近的公司;然后,排除离群值,分析和比较交易倍数,最终找到最佳可比公司。
基于关键性业务特征、财务绩效指标和交易倍数的比较,就可以识别出和目标公司最接近的公司,这些公司可以帮助框定最终估值的范围。
可比公司法的优点在于以市场数据为估值的基础,反映了总体市场的动态变化。和贴现现金流法相比,可比公司法更为简单快捷,只需要找到最相似公司的关键财务绩效指标和交易倍数就能轻松计算出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