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坏名字的十大禁忌

说完了好名字的五大标准,接下来就是坏名字的十大禁忌了。

如果你给子女起的名字比较平常,那么最多不出众而已;但是如果你起的名字犯了忌讳,那带给孩子的就是无穷的烦恼。即便是像鲁迅祖父那样的书香世家也会起出“豫山”这种与“雨伞”谐音的名字来,那么平常人就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知识了。

谐音

同治七年科举考试成绩出炉,江苏人王国钧成绩优异,被考官初定为一甲,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其中之一。但是慈禧太后拿到名单后,认为“王国钧”的谐音是“亡国君”,太不吉利,大手一挥改评为三甲。倒霉的王国钧因为名字谐音不仅丧失了脱颖而出的机会,而且仕途从此一蹶不振。科举后就被发配到安徽做了知县,没做多久就被弹劾丢官,最终只能教书为业,了此残生。这是一个典型的名字谐音受害者。

汉字中存在大量“一音多字”的情况,运用得当可为名字增光添彩,运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给别人带来不好的联想。比较好的谐音名字有:

● 彭友:谐音“朋友”,简单明了,热情好客、乐于交友的形象一目了然;

● 蒋不凡:谐音“将不凡”,将来必定不凡;

● 潘峰:谐音“攀峰”,不断攀登高峰;

● 宗臣:谐音“忠臣”,在仕途上大有裨益;

● 程刚:谐音“成钢”,百炼成钢,人生质地自然不同;

比较差的谐音名字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寓意不好,一类是格调不高。寓意不好的例子有:

贬义词汇:王国钧(亡国君)、吴仁耀(无人要)、杜子达(肚子大)、朱轶群(猪一群)、杨宜知(羊一只)、秦寿生(禽兽生)、曾涛燕(真讨厌)、陶仁艳(讨人厌)、夏建(下贱)、范建(犯贱)、陆贻典(露一点)……

疾病:侯岩(喉炎)、杨伟(阳痿)、刘婵(流产)、庞广(膀胱)、沈静冰(神经病)、杜子腾(肚子疼)……

格调不高通常是名字容易联想到日常用品,比如:

● 于刚(鱼缸)、蔡士昌(菜市场)、魏胜冕(卫生棉)、范婉(饭碗)、段珍(断针)、马玲淑(马铃薯)、尤永慈(游泳池)……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容易造成格调不高,那就是广告的侵袭,比如:谢礼婷、付岩杰,都还算不错的名字,但风靡全国的广告也为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烦恼。

多音

汉字除了有“一音多字”,还有“一字多音”,也就是传说中的多音字。

多音字通常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来确定最终的读法,但是名字通常只有2-4个汉字构成,并不足以形成判断读音的语境。对于拿不准的东西,一般人的反应就是两种:要么故意避开不读,要么任选一个读错。

老师故意避开不读,小孩可能失去一次锻炼和受关注的机会;朋友故意避开不读,小孩可能失去一次玩耍和交际的可能;客户故意避开不读,职场就可能失去一个潜在的客户或商机。另一方面,任选一个读错则有可能会曲解当初起名的寓意,让好名字的价值大打折扣。

在这方面,我的一个朋友具有十足的发言权。当初父亲专门请人起名,最后定为“张茜”,跟当年十分流行的“倩”同音,但又有一定的疏离感,绝对称得上是别出心裁。岁数还小的时候,一般是父母口头介绍名字,亲戚朋友还不容易读错。但是到了上学的时候,离开了父母的介绍,麻烦接踵而至。每次点名的时候,能够正确读出这个名字的老师屈指可数。有的老师上来就读“张西”,引的大家哄堂大笑;有的老师故意略过,只是最后问一句“还有谁没点到名字的”“你叫什么”。对他来说,每次点名都是一次酷刑。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尽量避免用多音字起名,如果实在要用,那就要创造一个便于识读的语境。比如周乐天、王乐响,根据汉字的一般搭配规律,很快可以确定“乐”在前一个名字念“le”,后一个名字念“yue”,降低多音字的识别难度。

生僻

说到用生僻字起名的,最出名的应该要数民国大师——章太炎了。

他的大女儿叫章㸚(li),二女儿叫章叕(zhui),三女儿叫章㠭(zhan),四女儿叫章㗊(ji)。据说当年因为这些名字太难读,虽然几位佳丽出身名门,依然没人敢于上门提亲,就是因为怕读不出这几个字而显得尴尬。

虽然这是一则笑谈,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用生僻字起名的两面性:一方面为父母加分——几个不易读出的古文字轻而易举的宣示了章太炎国学大师的身份,另一方面为子女挖坑——无人能读、无人敢读,最终无人敢于接近。到了计算机时代,生僻字还会为子女带来另外一重苦恼,那就是信息系统无法识别相应的字符,只能以“□”代替,尤以航空和办公系统最为严重。很多人在坐飞机时还要随身携带纸质证明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徒增无数烦恼。

虽然父母拥有起名的决定权,但是名字的最终承受者只能是子女。为了彰显父母机智而忽视子女的烦恼,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所以,建议父母们在起名时尽量站在子女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用生僻字起名。

难写

曾经听说一个故事,两个学生都被罚写名字一百遍,其中一个小孩当场就哭了:“老师,这不公平,我要写1小时,他只要10分钟!”老师想了一下,瞬间很同情这个叫“颜赢懿”的小朋友。

从字频上来说,颜、赢、懿都还算比较常见的汉字,但是他们的笔画都非常的多。单独看还好,放在一起就会异常难写。虽然计算机系统可以很大概率上减少这种烦恼,但在子女读书识字的初级阶段,循循渐进是最好的学习路径。一个难写的名字无异于一座高山,挡在每个想认真学习的小孩面前。所以从子女教育的角度出发,家长们一定要减少或者避免起这些难写的名字。

典型的比较常见,但又比较难写的字有“麒”“麟”“彧”“煜”“毓”“凝”“耀”“翼”“懿”“曦”“甯”“臻”“嘉”等。起名时要尽量避免这些字的出现,如果一定要有,最好只有一个,这才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好办法。

错位

新员工团建的时候,HR正在例行公事的读着房间分配名单,当念到“陈小丹,李艳柔,302”时,员工突然哄堂大笑,搞的HR一脸茫然。仔细了解才发现原来陈小丹是一名男员工,而李艳柔则是一名女员工。HR仅凭名字分配房间,结果闹了一个大笑话。

虽然现在很多场合都会在姓名后面注明性别,但是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仅凭名字就建立第一印象依然是很重要的识别手段。古人在这一点就非常讲究,男子或温文尔雅,或大气勇敢;女子或清秀隽永,或艳丽脱俗,一个通用标准是看见一个人的名字,就知道他的性别。随着新思潮的涌入,这一传统逐渐被打破,很多家长在起名时逐渐越过了这一界线。男孩子起名叫“静文”“小丹”“姗姗”,女孩子起名叫“王鹏”“赵刚”“周强”的情况屡见不鲜。

性别错位容易给子女造成两种困扰:一种是他人无法分清性别,在新生入学、拼团旅游等陌生人较多的场合,如果仅凭名字进行性别分组,容易发生分组错误的尴尬,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性别不明的名字也会影响子女的潜意识,造成性别认知错位,严重的可能造成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如果家长想要在女儿的名字中增加一点阳刚之气,或者在儿子的名字中用阴柔来对冲刚强,则可以尽量往中性词上靠拢,但切记不可过界。

浅显

中国文化重视内涵,拒绝浅显。虽然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巨大的爱国热情席卷了所有人的内心,“建国”“爱国”“国庆”等浅显直白的名字层出不穷。但是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这种起名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与之类似的还有:成才、成功、发财、官升、财源等。

避免这种起名方式的原因很容易理解,一方面是因为浅显直白的名字,一般会让外界和子女感觉父母对起名这件事要么重视程度不够,要么学识水平有限,下意识里会轻视这一家人;另一方面,浅显直白的名字也过于露骨,不符合传统文化“藏拙”的智慧,容易成为追求成功路上的障碍。

因此家长们在起名时一定要多想一步:“成才”过于直白,“成栋”就要好上很多。同理,成功→功成、建业,发财→才生、彩源,官升→世顺、显爵,通过同音字、同义字、相近字、倒装等简单的手法处理之后,即使原义非常庸俗,也能获得不错的提升效果。

不雅

雅的字面意思是“合乎规范的,不粗俗的”,起名要避免不雅词汇,一方面是指不要用一些不适合用来起名的字或者词:

● 猥琐或常见的动物:鼠、狼、猪、蝇、狈、狗、鸡、鸭、鹅……

● 疾病或不洁的名词:病、灾、凶、恶、脏、屎、尿、屁、痰……

● 占便宜的辈分称谓:爷、奶、爸、爹、妈、孙、儿、祖……

● 提前预定的官位:连长、营长、大官、宰相、司令、市长……

为了保险起见,在起名时不仅不能出现以上这些词汇,最好连它们的谐音字也不要出现。如果有比较好的搭配则也可以破例,比如说“霍去病”“辛弃疾”“吴彦祖”“张继祖”“周念祖”等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不合适的词汇,但总体仍然称得上是一个好名字。

另一方面,就是要避免庸俗。有些家长在起名时可能会流于随意,直接用“石头”“狗蛋”等避祸用的小名,或者“大妮”“五妮”这样的顺序称呼,又或者“刘小灵童”“史诗王爵”“王者荣耀”等一时的流行语。要知道这些词语在影视作品里也许很常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给人一种粗俗之感,容易让人看不起,不利于子女以后的发展。

不吉

虽然成就卓著,但是国画大师徐悲鸿在起名上绝对算不上榜样。他自己的名字带有不太吉利的“悲”字,一生颠沛流离,最终在58岁时猝然去世。因为不喜欢父母安排的发妻,他为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起名“劫生”,结果发妻早死,大儿子也在7岁时不幸夭折。

虽然主要是时代造就的不幸,但是不吉的名字本身就传达出主人或不受重视、或过于激愤,在潜移默化中集聚着周围和自身的负面能量,对子女的成长相当不利。

作为伴随子女一生的礼物,家长起名时一定要积极向上,避免消极不详的名字。具体来说,主要是避免以下三类:

● 孱弱型:瘦弱的人也许有人喜爱,但是对于自身却并非好事,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起名时要尽量避免“瘦、弱、草、秋、风、消、细、败、怯、薄……”等孱弱型文字;

● 忧伤型:所谓人如其名,如果名字就带有一股淡淡的忧伤,那么给人的印象也不会特别的积极,起名时也应该避免像“悲、忧、苦、哀、郁、沮、丧、孤、彷、徨……”等自带忧伤的文字;

● 暗淡型:名字中包含前途暗淡的词汇,容易给自己和周围的人以消极的心理暗示,因此应当避免像“暗、抑、晦、寂、废、难、艰、黑……”等消极暗示的文字。

使用不吉的字词起名就像附在钢铁表面的水珠,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长期潜移默化也会消耗掉大量正能量,无疑是一种潜在的人生障碍。有心的父母在起名时就应该避免这一点。

贬义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谦虚的传统,比如妻子谦称“拙荆”、僧人自称“贫僧”、自己口述“鄙人”、皇帝称为“寡人”……不过这种谦虚的传统不宜延续到起名中,也就是说父母最好不要用“贫、拙、卑、鄙、寡、陋、耻、愚、奴……”等带有贬义色彩的汉字来起名字,主要原因有三个:

● 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子女天天与贬义词相伴,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不利于人生发展;

● 容易给人留下没文化的印象:通过自谦来展示自己是一种高阶技巧,不仅要求起名者搭配巧妙,而且还需要看到名字的人能够理解到其中的玄妙之处,不过一般情况下起名者和看名字的人都没法做到以上两点,容易弄巧成拙;

● 容易让子女受到轻视:贬义词容易给子女带来不好的外号,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丧失外力扶持,在人生路上备尝艰辛。

起名的最终目标还是真、善、美,虽然适当的贬义自谦也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父母们最好还是不要玩火。在没有特别好的想法之前,不要在名字中出现贬义词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同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避讳的传统,鲁国大夫申繻说起名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除了不以隐疾起名是因为不吉利之外,其它不以“国、官、山川、牲畜、器币”起名的原因都是因为要避讳的原因。

如果皇帝选择山的名字当做自己的名字,那么原本的山就要改名,国家、官职、牲畜、器币也是同理。比如晋国僖侯起名叫“司徒”,就改了司徒这个官名;鲁献公叫“具”,具山就要改名,这种行为会给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

虽然现代起名已经没有那么讲究避讳的概念了,但是在起名时还是尽量不要与这两类名字同名为好。一个是直系亲属,一个是历史名人。

直系亲属指:父母、祖父母(孩子父亲的父母)、外祖父母(孩子母亲的父母)、伯叔姑(父亲的兄弟姐妹)、舅姨(母亲的兄弟姐妹)。从文化层面来讲,与直系亲属同名会造成族谱上的混乱,造成无法有效区分传承关系;从日常生活来讲,与直系亲属同名会造成无法称呼,或者认知混乱的情况,成为很多家庭矛盾的策源地。这种同名是严格的不能同名,不仅同字同名不行,而且谐音同名也不行。

历史名人就是指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名字:伏羲、女娲、孔子、老子、刘邦、项羽、曹操、刘备、张飞、李世民……机械照搬古人的名字是一种毫无创造性的行为,只能给人留下懒且缺乏文化的印象,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不过这种避讳并不严格,只要不是完全相同,都还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比如直接叫张飞可能不太好,但是李飞、王飞、张菲等都是还算不错的名字。

名字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便于识别,因此保持名字的个性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标准。父母们在给小孩起名时切勿偷懒,尽量避免与直系亲属或历史名人同名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起名有“五宜十忌”,也就是:

宜:好听、好讲、好写、好运、好相;

忌:谐音、多音、生僻、难写、错位、浅显、不雅、不吉、贬义、同名。

不过,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只是了解上述内容是无法起出好名字的,他们更多的是作为筛选备用名字的工具。当你通过各种方法得到多个备选名字,一时不知如何取舍时,就可以对照上述内容进行综合评判,选出最适合的名字。如果想要知道怎么起出好名字,那么还要继续阅读本书下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