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注意力问题切勿“病急乱投医”
在孩子的教育大方向上,我觉得有几点值得分享:
①作业问题只是表象,身体发育和家庭教育问题往往是根源。
②学习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想用单一方法快速解决问题往往只是一厢情愿。
如果大家认同上面的这两句话,我想大家一定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解决孩子的作业问题了。
耐心是解决孩子注意力问题的关键。因为一旦失去了耐心,很可能会“病急乱投医”,让事情变得更糟。
持续的责骂和失望的表情会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就算以后随着身体的发展,作业问题解决了,孩子也会因为习惯性否定自己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坚信一个信念——方法总比问题多。
当学习问题一旦超出了家长的认知范畴,家长的无力感油然而生,孩子会被认为“有病”,要去看医生。
看医生我不反对,现在的临床医学和脑科学技术也确实可以检测出孩子的某些发展性问题。但如何针对孩子学习问题找寻“对症”的科室可能会让家长很迷茫。
1.先去正规医院全面检查
如果作业问题已经是一个很头痛的“无解”问题,那么建议先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做全面筛查,确保大脑和身体发育没有问题。
案例:从“天才儿童”到“问题学生”
小米是班级有名的“天才”,也是出名的“问题学生”,一年级时已经自学学会了因式分解。但是从不听老师指挥,上课随意走动、讲话、作业不做或字迹潦草。这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学校要求家长陪读了一个学期,但是收效甚微,现在面临被劝退转学的危险。
无奈之下求助医院,才发现孩子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自闭症谱系)。经过半年的训练和矫正,在二年级时已能适应了正常学校学习。
很庆幸,小米妈妈较为及时地在学龄前带小米去医院做了全面的筛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很可能小米将会在痛苦和无助中度过自己的早期学龄生活。父母也将在煎熬和失望中不知所措。
所以,当学校的正常教育和家长的家庭教育无法解决时,可以去医院全面检查,筛查孩子在大脑、神经系统方面有无明显问题。找到症结,至少不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2.如何选择医院
选科室前先选医院,医院选得不好,有可能会造成误诊甚至被欺骗。
(1)正规医院一定是首选
一般的城市都会有正规的妇幼保健院或儿童医院,可以选择口碑较好的专业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儿科分院。
但需要注意的是:广告做得足,不代表是好医院,甚至家长们口口相传的医院也不一定是好医院。比如之前火爆的“封针疗法”治疗“脑瘫”(事实上大部分儿童并不是真正的脑瘫,仅是常见的发育滞缓),还有“电击疗法”治疗网瘾。家长趋之若鹜,后来才知道害人不浅,追悔莫及。
案例:可怕的“营养液”
小果上小学三年级,上课时经常自己走出教室在学校操场转悠,作业也不做,老师和家长都管不了。儿科医院诊断小果患有较为严重的焦虑症。
但小果妈妈不信,于是找到了某家“著名的”的私立医院。医生说孩子需要在膝盖内注入“营养液”,每周注射一次,而且注射的时候不允许家长陪同,需要医生单独在一个封闭的小屋与孩子单独相处并注射。持续了半年之久,情况依旧没有好转,孩子痛苦不已。
无奈之下才暂停疗程,最终相信学校指派的心理专家,并寻求正规心理医生的认知训练和药物治疗,短期内得到了良好改善。
在选择医院和治疗方法上,有以下几个原则可供家长参考:
①正规儿科医院是首选。
②号称包治百病的疗法99.9%都是骗局。
③不要轻易接受可能对孩子造成身体或精神伤害的治疗方法。
④不要着急下定论,全面检查后再综合专家建议做出理智决定。
⑤不要被诊断结果吓到,很多名词听起来可怕,但其实很常见。
(2)正确选择挂号科室
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级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在学龄前(3~6岁)就出现了,只不过到上学后才被家长关注。
如果你是较为敏感的家长,在学龄前便已发现孩子的问题但又不太确定的时候,就可以先去医院检查,尽早发现问题症结。“儿童早期发展科”“儿童心理科”“儿童神经科”等科室可能是你的首选。
一般常见的诊断方法可能会有下面几种:
1.量表法
让孩子在医生引导下填写科学权威量表,用来筛查孩子的行为、智力和家庭教育等情况。
2.绘图或沙盘法
孩子年龄较小无法清楚表达,使用画图或沙盘摆件探寻孩子的内心世界。
3.脑成像检查
检查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的最直接方法。可能会用核磁共振(MR或MRI)、脑电图等已经常见的检测手段。
还有其他诊断方法,比如平衡测试、运动测试等。总之,科学的诊断方法很少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医生提出从未听说过的检测方法,而且还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明显伤害的,要慎重。
当然,我们也可以询问医院大厅的咨询台,选择针对性科室就诊。
(3)医生让给孩子吃药,该不该吃
看病吃药其实是很正常的。虽然“是药三分毒”的传统理念深入人心,但是一些心理病症确实是可以通过药物改善,且副作用不大,但具体吃或不吃,还是要家长自己决定。
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人群确诊后,医生都可能会建议确诊病人服用一些药物帮助调理。
虽然可能服用药物后会伴有暂时的嗜睡、情绪低迷、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但这些药物也能明显改善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体验到行为修正后的好处,强化家庭教育和行为、语言训练的成果。
我也不鼓励所有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吃药,毕竟药物治疗要结合行为治疗,具体效果也是因人而异。
也许看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会有些害怕,心想:“不就是个作业问题,怎么还牵扯出那么多吓人的事情,还要看医生?”
当然,孩子作业出问题的大部分原因都不是身体“生病”或者“有缺陷”,但是科学权威的医学诊断总比瞎猜和贴标签要好得多。
孩子的教育问题隐蔽性强,看到的表面行为可能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教育,而是变换不同的方法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