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质量提升
17 一定要听课
从生物学的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目光和心灵是水做的,水做的东西会天然地喜欢水,喜欢柔软,喜欢青翠,喜欢辽阔,喜欢自然。人的目光和心灵遇到这些水性的东西才愿意停靠,因此小学的课程只有回归水一样的性情、回归自然,才是王道。多年来,我一直执着于某种最健康最有生长力的教育。最初,这种执着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后来,就渐渐自觉了,并开始了有意识的探讨和研究。我明白了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生态型的大教育,潜意识里想以此来抵抗和解构当下那种碎片化、机械化、功利化、反自然的小教育。
有人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我们的小学教育是最容易抵达学生生命和灵魂的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是最烂漫、最诗意、最原生、最有气质的教育。说到底,应该是一种生态型的教育。它应该自然、和谐、平衡、美好、开放、创新,也应该最不机械、最不功利、最不喧嚣。
然而,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先期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看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却仍然没有解决学生学习不投入的问题——参与讨论展示的永远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依然是课堂的旁观者。许多课堂过于追求“表现”,学生展示时载歌载舞、精彩纷呈,但展示的内容却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维层面的深度发掘。这样的课堂,仅仅是表面繁荣,热闹过后学生收获不多。
为了让课堂从浅层走向深层,我们迫切需要突破现有观念,寻找新方法,创新深度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课堂为什么而改?课堂应该更加注重什么?很多思考,需要从听课、反思来入手去解决。
开学初,在教干会上,我要求教干们每周至少听两节课,我自己则随时推门听课,力争在学期结束时听完所有老师的课。这个提议一经提出,在老师们中便炸了锅,老师们私下更是议论纷纷:“新校长要听课啦。”“真的吗?”“不要紧张,也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听不了多久,就是做做样子,以前多少任校长,开学初都这样要求,可是没有能坚持下去的。”面对老师们的议论,我更是坚定了听课的决心。
一个月下来,“这下上课要好好备课咯”这句话就成了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备课,有多重要呢?水土当丰厚,预设当留白。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有多博大精深,我们的课程就有多博大精深。我们的生活有多宽广辽阔,我们的课程就有多宽广辽阔。你妄想以走马观花的方式来备课,那么你的课就只能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你连自己都无法打动,就更不用说令学生陶醉了。上乘的备课应该具备好文章的一切美点。只有水土丰厚了,准备充足了,我们的课才能“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才会出现“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奇观。
“队伍是带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说,“课堂改革,只要抓好落实,抓准课堂,那有什么难的?”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的推进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听课、评课、及时反馈,如此反复,逐步提高。杜郎口中学规定,班子成员每天至少听3节课,崔其升校长本人每年听课逾1000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杜郎口神话就是听课听出来的。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作为校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既是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有效管理的需要。
校长保持听课,并不是要求我们教师的课堂太过追求完美,预设上甚至不必面面俱到,最好允许在适当的留白、适当的不设计中,让学生自己去生成去创造。正如一部文学作品,只有留有读者再创造的余地,这部作品才有生机。
曾经有一位教师说道:“作为一名在教坛耕耘多年的教师,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曾经有那么多美丽的瞬间,被我忽视;有那么多关键环节,被我垄断;关闭孩子们未知心窗的,不是别人,恰是我自己。是我工作到深夜才完成的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堵住了他们泉涌的思想;是我的滔滔不绝、规范细致的教授,浇灭了他们自由驰骋的想象;是我连篇累牍、整齐划一的练习、测试造成了他们的单调乏味;是我的小心翼翼、唯恐其越雷池半步的谨慎,折断了他们奋飞的翅膀……”
我们的课,可以客观,可以理性,可以不动声色,也可以嬉笑怒骂;可以涕泪交流,拍案叫绝,击掌长叹,偃仰啸歌,这些都可以是常态。但是有一点,只要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一种使命,一种狂热,一种默默无闻光明磊落的情怀;就意味着我们要用我们的灵魂来唤醒学生的灵魂,来引导学生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好、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如果一个教师总是将自己的课上得面无表情、六亲不认,那么,大可恭喜,课从此就可到头了。南宋教育家陆九渊就非常注重这种心教,他说:“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非若法令者之为也。”故他不立学规,学生们便能仪容庄重,相观而化。
听课已成为我日常工作的“必修课”,只要没有特殊事务耽搁,我就会拿起听课笔记,走进课堂。只有听课,才能更深入了解“课堂阵地”,而真正的听课,不仅要“身到”,更要“心至”。如果只是“身到”而没有“心至”,走马观花简单地听一下就走,就不可能把听课做深、做实、做细。“推门”也好,“约课”也罢,都只是听课的第一步,关键是要及时做好听课后的评课工作。如果只听不评,或者评不到点上,就会让授课教师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在课上,我俯下身,甘做老师的学生,拉近与教师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在课后,我会诚恳地与老师交换意见,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一学期下来,我听了95位老师的课。听完课,跟老师一起交流,我都会先提一个问题: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有的老师对教学目标表述得不是很清楚,他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接着我会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吗?有的老师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心里也没底,因为他没有设置“当堂检测”这一环节。有的老师会告诉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了,我还会问,你是如何让教学目标达成的?老师没想到自己本想听听评课,却变成被提问对象了。有的老师对我的提问,还真答不上来。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仅要具有强烈的“内容意识”,还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几乎成了一条真理,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被付钱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滑坡。”在和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更关注的是对这节课的反思。透过反思,我看到更多的是老师的成长。
有的老师说:“在我的这节课上,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资源。这主要是因为我还是不相信学生,不愿意把时间交给学生。我以为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和记录者,只要认真听课,老老实实做笔记就可以了。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身心俱疲,但教学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把时间留给学生,放手把问题抛给学生,不急于告知答案,这是我的课堂急需转变的方向。”事实上,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若干年前老师想象中的学生。他们是学习者,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教师也不再是“保姆”,要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资源,让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老师的助手,同时也是学习者之间的助手。
有效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课堂应该是所有学生共享的课堂,而并非个别学生的专用场所。记得我听过的五年级的一节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课,一节课下来,在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中老师只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而其他学生只是在当观众看热闹,老师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自的展示和充分的互动,一节课的关注点好像只是几个学生,把其他学生都闲置起来。老师在课后反思时,也提到要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与分享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要认真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一节课光有表面的热闹是不可取的,还要能激活学生的表现力,使课堂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如今,展示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词,展示确实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走进高效课堂的“金钥匙”。然而,也有人认为,展示会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应该寻求一种实现课堂生命活力与教学质量双赢的策略。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展示之前的准备与展示之后的反馈上,展示如同扁担,挑起备学与反馈这两种学习活动。因此,更深度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聚焦点从展示转移到反馈上。
教师,身心当和谐,视界当明媚。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病恹恹、浑浑噩噩,没有诗意,没有情趣,不会玩,不会创造,不懂得诗和远方,那么基本就可断定,这个学校是一个老大无为的学校,是一个正在机械化流水线上苦苦作业的学校,他们的学生也必定只会是一群没有灵魂的学生。一位教师,哪怕他的学术水平并不高,只要他善于激发学生、调动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倾听、观察、思考、交流而有所得,他就是一位优秀教师。而这堂课,就是一节高效的课。
沙地建楼无根基,空中楼阁飘无际。课堂教学是学校的重中之重。校长经常性走进课堂,俯下身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教育。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重视教学,重视教师,学校就会形成一股正气,这股正气会激起教师工作的热情,教师备课会更加精心,上课会更加认真。他们会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和冲天的干劲去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
但愿我的听课能成为点燃教师教学激情的火炬!课,一定要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