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報恩寺塔二十四韻〔一〕
不盡興亡恨,浮圖試一登〔二〕 。孤高真得勢,陡起絶無憑。法轉風輪翅〔三〕 ,光摇火樹燈〔四〕 。地維標寶刹〔五〕 ,天闕界金繩〔六〕 。碧落開千里〔七〕 ,丹梯轉百層〔八〕 。規模他日壯,感慨至今仍。禍自歸藩啓〔九〕 ,兵從靖難稱〔一〇〕 。比戈殘骨肉〔一一〕 ,問罪假疑丞〔一二〕 。袞冕俄行遜〔一三〕 ,戎衣遂謁陵〔一四〕 。朝家同再造〔一五〕 ,國事異中興〔一六〕 。此舉無名極,當時負愧曾〔一七〕 。兩京雄嶽峙〔一八〕 ,一塔鎮觚稜〔一九〕 。銖兩材俱稱〔二〇〕 ,纖毫辨欲矜〔二一〕 。琉璃紛紺碧〔二二〕 ,欄楯落鮮澄〔二三〕 。事本誇餘力,基猶念丕承〔二四〕 。監宫留太子〔二五〕 ,給俸濫千僧〔二六〕 。原廟衣冠冷〔二七〕 ,豐宫獻卜增〔二八〕 。侈心崇梵竺〔二九〕 ,神道託高曾〔三〇〕 。世往疑經劫〔三一〕 ,人來乍得朋〔三二〕 。雲烟争變幻,日月幾升緪〔三三〕 。絶頂盤旋上,虚窗逼仄憑〔三四〕 。近身棲怖鴿,側背躡飛鵬。勝境才何有,高歌氣或騰。鍾山青入望〔三五〕 ,相對故崚嶒〔三六〕 。
〔一〕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元豐九域志》卷六《江寧府》:“《郡國志》云:昔楚威王以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 報恩寺塔:大報恩寺的重要建築之一。大報恩寺,位於金陵聚寶門(今中華門)外長干里,遺址在今長干橋東南,雨花路東。與天界寺、靈谷寺一起,同爲當時南京最爲著名的三大寺院。始建於明永樂十年(一四一二)元月,竣工於宣德六年(一四三一)八月,前後歷時十九年,乃明成祖爲報答母恩、紀念生母碽妃而建造。報恩寺塔全用琉璃構成,八面九層,高約一〇〇米,位於碽妃殿(大雄寶殿)之後。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光彩奪目。《白下瑣言》云:“報恩寺琉璃塔高出雲表,數十里外可望見。”惜毁於一八五六年太平天國楊、韋内訌時。
〔二〕浮圖:塔。《魏書·釋老志》:“凡宫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
〔三〕法轉風輪:謂法輪轉動。法輪,佛法的别稱。佛教謂佛之説法,能摧破衆生惡業,猶如輪王之輪寶,能輾轉推平山岳巖石。又,佛説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展轉傳人,猶如車輪,故稱法輪。《雲笈七籤》九九《衆仙步虚詞》四:“法輪常自轉,希音不可聽。”
〔四〕“光摇”句:據載,報恩寺塔上下共置油燈一百四十六盞,選派童男一百餘名,日夜輪值點燈,稱爲“長明燈”。油燈燈芯直徑寸許,晝夜耗費燈油六十四斤。
〔五〕地維:古人認爲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撑,地有四維(大繩)繫綴。《列子·湯問》:“折天柱,絶地維。” 寶刹:猶寶塔。刹,梵語“刹多羅”之省稱,指塔或佛寺。南朝梁王濚《頭陀寺碑》:“然後遺文間出,列刹相望。”
〔六〕天闕:帝王居所。此指代南京。 金繩:佛教傳説,離垢國以黄金爲繩,界其道側。《法華經》二《譬喻品》:“世界名離垢,清浄無瑕穢。以琉璃爲地,金繩界其道。”以上四句意謂:佛法傳到南京,報恩寺塔得以興建,遂成爲都城的重要標誌。
〔七〕碧落:天空。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黄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此謂登上寶塔可眼界一寬,目擊千里。
〔八〕丹梯:原指尋仙訪道之路,此謂塔内樓梯。唐宋之問《發端州初入西江》詩:“金陵有仙館,即事尋丹梯。”
〔九〕歸藩:《明史·黄子澄傳》:“時燕王憂懼,以三子皆在京師,稱病篤,乞三子歸。(齊)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竟遣歸。未幾,燕師起。”
〔一〇〕靖難:明建文帝用齊泰、黄子澄之謀,削奪諸藩。燕王棣反,指齊、黄爲奸臣,起兵入清君側,號曰“靖難”。見《明史·成祖本紀》。
〔一一〕比戈:排列兵器。此謂憑藉武力。《尚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孫星衍疏:“比者,《説文》云:相次比也。”殘:殺害。《周禮·夏官·大司馬》:“放弑其君,則殘之。”鄭玄注:“殘,殺也。” 骨肉:明建文帝乃明太祖之孫,燕王乃太祖第四子即建文之叔,彼此有骨肉之親。《明史·恭閔帝紀》:“建文元年秋七月,燕王棣舉兵反。”恭閔帝詔曰:“邦家不造,骨肉周親屢謀僭逆。……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乃稱兵搆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
〔一二〕疑丞:官名。職供天子諮詢。《尚書大傳》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記)而不志,責之丞。”此謂建文帝所依賴之重臣齊泰、黄子澄、方孝孺等。
〔一三〕袞冕:袞衣和冠冕,古代帝王及大夫的禮服和禮帽。此代指建文帝朱允炆。 遜:遜位,即退位。
〔一四〕戎衣:此指穿着戎衣的燕王朱棣。 謁陵:拜謁朱元璋所葬的明孝陵,這是朱棣登上帝位前所舉行的禮儀之一。《明史·成祖本紀》:“(建文)四年六月丙寅,諸王群臣上表勸進。己巳,(燕)王謁孝陵。群臣備法駕,奉寶璽,迎呼萬歲。王升輦,詣奉天殿即皇帝位。”
〔一五〕朝家:謂國家;朝廷。《後漢書·應劭傳》李賢注:“朝家,猶國家也。”
〔一六〕中興:由衰落而重新興盛。《詩·大雅·烝民》序:“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
〔一七〕“此舉”二句:《明史·成祖本紀》贊云:“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内向,奄有四海。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一八〕兩京:指南京與北京。 嶽峙:如山岳之聳峙。晉石崇《楚妃歎》:“矯矯莊王,淵渟岳峙。”
〔一九〕觚稜:方角稜起的瓦脊。句謂尖頂的寶塔矗立在南京城。
〔二〇〕“銖兩”句:謂報恩寺塔建造時計算精確,構造精巧。《世説新語·巧藝》:“陵雲臺樓觀精巧,先稱平衆木輕重,然後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臺雖高峻,常隨風摇動,而終無傾倒之理。”
〔二一〕“纖毫”句:杜甫《山寺》詩:“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纖毫。” 矜:矜誇。
〔二二〕琉璃:用鋁和鈉的硅酸化合物經高温燒成的釉質物,常用作建築裝飾材料。我國在西周以前即已有意識地燒製琉璃製品,北宋李誡《營造法式》對其燒製技術有詳細介紹。 紺碧:天青色;深青而泛紅色。唐李景亮《李章武傳》:“其色紺碧,質又堅密,似玉而冷。”此句意謂:全身鑲嵌琉璃構件的寶塔泛出青緑色的光彩。
〔二三〕欄楯:即欄杆。縱爲欄,横爲楯。《阿彌陀經》:“七重欄楯,周匝圍繞。” 鮮澄:猶澄鮮,明麗清朗。此指寶塔的欄杆油漆得色彩明麗耀眼。
〔二四〕基:基業。此指明代江山。 丕承:承繼。丕,助詞,無義。
〔二五〕“監宫”句:《明史·仁宗本紀》:“(仁宗)諱高熾,成祖長子也。……永樂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爲皇太子。成祖數北征,命之監國,裁決庶政。”按報恩寺興工於太子監國之時。
〔二六〕“給俸”句:報恩寺按照皇宫殿宇的規格建造,有佛殿樓宇二十多座,經房三十八間,蓄僧人五百餘人。千僧,極言寺内僧人之衆。
〔二七〕原廟:正廟以外别立之廟。 衣冠:《漢書·叔孫通傳》:“願陛下爲原廟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廣宗廟,大孝之本。”漢應劭注:“月旦出高帝衣冠,備法駕,名曰游衣冠。”又唐顔師古注:“謂從高帝陵寢出衣冠,游於高廟,每月一爲之。”
〔二八〕豐宫:宏大的宫廟。 獻卜:奉獻所卜之吉兆。《尚書·洛誥》:“伻來以圖及獻卜。”孔安國《傳》:“遣使以所卜地圖及獻所卜吉兆來告成王。”此二句意謂:自大報恩寺建成後,此處奉爲正廟,香火獨盛,而祖廟則頓顯冷落。
〔二九〕侈心:奢侈之心。唐于濆《里中女》詩:“珠玉不到眼,遂無奢侈心。” 梵竺:指印度,此代佛教。梵,梵語,古印度書面語。竺,天竺國,印度的古稱。
〔三〇〕神道:鬼神之道。《易·觀》:“聖人以神道設教。” 高曾:高祖,曾祖。此代指先人。
〔三一〕劫:佛經言天地的形成到毁滅謂之一劫。此句意謂:世間多變,人事滄桑,簡直像經歷了劫難一般。
〔三二〕“人來”句:初白自注:“同登者六人。”
〔三三〕升緪:言歲月變化。語本《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月恆,月趨圓滿。緪、恆通。
〔三四〕逼仄:猶逼側。狹窄,迫近。
〔三五〕鍾山:即紫金山,又名蔣山、北山、金陵山,在今南京市區東。東西長約七公里,南北寬約三公里,海拔最高點四百四十八米。《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鍾山,在上元縣東北十八里。按《輿地志》:古金陵山也,邑縣之名,皆由此而立。吴大帝時,蔣子文發神異於此,封之爲蔣侯,改山曰蔣山。”
〔三六〕崚嶒:山勢高峻重疊貌。南朝齊謝朓《遊山》詩:“堅崿既崚嶒,迴流復宛澶。”
詩作於康熙十八年夏赴荆州入楊雍建幕途經南京時。大報恩寺前身是三國孫吴之建初寺、南朝之長干寺、宋之天禧寺、元之慈恩旌忠寺。明初,天禧寺焚於火災,明成祖朱棣遂在其舊址重建寺塔,名義上紀念太祖與馬皇后,實乃報爲馬皇后折磨而死的生母碽妃的恩德。詩人登塔憑欄,極目眺望,人事變遷、國家興亡之恨油然而生。值得注意者,詩中對當年發起“靖難之役”的明成祖公然取否定態度:“朝家同再造,國事異中興。此舉無名極,當時負愧曾。”在清統治者入主中原不久仍然這樣强調正統,這是值得玩味的。在藝術上,此詩氣象開闊,遣詞造句工穩沉着,夾叙夾議,融寫景叙事、議論抒情於一爐,縱横灑脱,開合自如,的是大家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