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忍耐中,更要选择大义
有个很有名的成语叫“负荆请罪”。其中的主人公蔺相如,有着宽广的心胸,为了国家的利益,忍受了同伴的批评和误解。因为他知道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唯有忍耐、谅解才能保全大局。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临危不惧,战胜了骄横的秦王,为赵国立下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
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名将。武灵王在位时,南征北战,为赵国立有汗马之劳;惠文王当政后,他东挡西杀,更是为赵国屡建新功。他是赵国谁都比不了的举足轻重的武将。
蔺相如为上卿后,廉颇不满地逢人便说:“我有攻城野战之功,他蔺相如算什么?只不过是徒有口舌之劳。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贱。然而,他的官位竟居我之上,我怎能甘心?待我见到他,非羞辱他一番不可!”
一日,蔺相如乘车外出,在一条狭窄的街上,与也乘着车子的廉颇走了个对面。为避免发生冲突,蔺相如赶忙命他的车夫将车子避匿在街旁的一个小巷子里,待廉颇的车过去后,他的车才走出巷子重新来到街上。
蔺相如总是避开廉颇,不与他发生冲突。每逢上朝的时候,常常称病不去;有时,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便绕道而行。
蔺相如的门客和侍者对此很是不平,他们觉得主人太胆小怕事了,便对蔺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候您,是钦慕您的高义。如今,您与廉颇地位相同,他宣扬恶言,而您却怕他、躲他、避他,害怕他也害怕得太过分了。这种做法就连普通人也感到羞愧,更何况您呢。我们无能,让我们走吧。”
蔺相如阻止他们,说:“诸位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起来如何?”
门客们说:“廉颇将军不如秦王。”
蔺相如说:“秦王威震列国,诸侯都怕他,而我却敢在朝堂上公然斥责他,难道还会惧怕廉颇将军吗?现在强秦虎视眈眈,秦王之所以不敢侵赵,就是因为我和廉颇将军在。如果我们将相失和,岂非帮了秦王的忙?我绝不能为了私事而把国家利益放到脑后。”
廉颇后来听到了蔺相如的话,深觉自己的做法太过分,带着惭愧的心,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我是个粗人,不知道您如此宽宏大量,请相国恕罪。”廉颇和蔺相如和好,结成了生死之交。
俗话说“有容乃大”,有了宽容之心忍耐之心不仅能使自己强大,也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为了大义而放弃自我的小名小利者,在自己的心中有一杆秤,秤砣该放哪里自己最清楚,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就故意抬高分量。
汪国真说过:“如果你的胸怀是海洋,痛苦是一杯水,那么把这杯水倒入海洋中,能给你造成多大的痛苦呢?如果你的心胸是面盆,痛苦是一杯水,那么把这杯水倒入面盆中,足以让你感受痛苦不堪了。”
痛苦和心的大小是成反比的。把自己的痛苦置于国家、社会的大环境下,那么就是微乎其微的了。同样的,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经不起痛苦的考验,那么心中若有一点痛,便令你苦不堪言。只有取大义者方能成大事,要想有超人的成就,就要以超人的心胸忍耐他人和世事。
春秋时,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而战。鲍叔牙助小白,管仲助纠。双方交战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险遭丧命。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执政后,任命鲍叔牙为相国。可鲍叔牙心胸宽广,有智人之明,坚持把管仲推荐给桓公。他说:“只有管仲能担任相国要职,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管仲:宽惠安民,让百姓听从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确保国家的根本权益,我不如他;讲究忠信,团结好百姓,我不如他;制作礼仪,使四方都来效法,我不如他;指挥战争,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齐桓公也是宽容大度的人,不记射钩私仇,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重用管仲,任命他为相国。管仲担任相国后,协助齐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方面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强国,齐桓公也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蔺相如也好,鲍叔牙和齐桓公也罢,都是因为顾及国家大义而牺牲小我,成就大事的人,他们在史册上流芳千古,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
现代社会科学发达,很多东西都是自动化,时间久了,人就懒了。不再去思考社会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心中只有自己,遇到任何事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知道礼让,不知道宽容,不知道忍耐,不知道个人应当服从大义。这样的社会是悲哀的,这样的个人也是悲哀的。对于伟大的人来说,小忍可以成事,大忍可以成国。让我们在忍耐中,彰显自己的人性光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