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献民间验方与特色疗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化痰益气养血方

【作者小传】武素兰,女(1947—),医师,现工作于孟州市南庄镇一村卫生所。1968年毕业于孟县中医学校。从事本专业时间36年,在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中针对实际情况,解除农民疾苦,年接待病人万余人,擅长治疗常见的眩晕。

【方药组成】白蒺藜15g,菊花30g,黄芩9g,夏枯草15g,熟女贞子12g,石决明10g(先煎),炙黄芪30g,茯苓10g,炒白芍10g,丹参12g,浮小麦30g,姜半夏12g,陈皮10g。

【功能主治】养肝阴平肝阳,清头目,主治头晕、头胀、头痛、心悸、少寐、体倦懒言、烦躁。方中炙黄芪、丹参、炒白芍、浮小麦能治血虚生风所引起的眩晕,加白芍以养肝阴,加浮小麦以养心阴,合而用之能治疗血虚所引起的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心悸等症。

【服用方法】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温服。

【方药来源】武素兰医师在临床总结而成。

【病案举例】

病案一:宋某,66岁,农民,2000年7月26日初诊。主症:头晕、头胀、头痛,时有面部潮红,小便频数,急躁易怒,脉弦数,苔薄微黄,时有肢体麻木,血压180/100mmHg。辨证:肾阴不足,肝失濡养。治法:平肝育阴,引火归原。诊断:眩晕。处方:白蒺藜、怀菊花、黄芩、夏枯草、女贞子、肉桂、石决明,5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空腹温服。复诊:诸症大减,血压150/95mmHg,用原方再服5剂,诸症悉退。

病案二:马某,女,68岁,农民,2000年6月16日初诊。主症:头晕目胀,目眩、耳鸣、胸闷、口涎分泌殊多,有时恶心、头重如裹,食少好睡,脉弦滑,舌苔白腻。辨证:痰浊中阻。治法:平肝阳兼化痰浊。诊断:眩晕。处方:白蒺藜、菊花、夏枯草、熟女贞子、陈皮、黄芩、姜半夏、广郁金、白术、茯苓,5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空腹温服。6月21日复诊,5剂服后,诸症皆除,又服5剂以巩固疗效,并交代病人不能食厚味之品。

病案三:林某,女,78岁,农民,1995年8月20日初诊。主症:头晕、耳鸣、心悸少寐,体倦懒言,神疲少食,劳累加重,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气血双亏。治法:益气养血为主。诊断:眩晕。处方:炙黄芪、党参、土白术、白芍、紫丹参、茯苓、广木香、枣仁、炙甘草。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二次温服。3剂药服后,复诊,头晕大减,原有诸症皆轻不少,又用原方取服5剂,痊愈。

病案四:石某,女,36岁,工人,2001年3月6日初诊。主症:经常头晕胀痛、目眩、心悸、少寐、多梦,脉弦细,舌苔薄腻,中带裂纹。辨证: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治法:滋养肾阴,平肝潜阳。诊断:眩晕。处方:白蒺藜、菊花、黄芩、夏枯草、熟女贞子、炙黄芪、丹参、炒白芍、生龙骨、生牡蛎。5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二次温服。3月11日复诊:头晕胀痛、目眩、耳鸣症状均消失;心悸、失眠症状也有好转,按原方再服5剂,巩固之。

病案五:李某,女,57岁,1999年10月8日初诊。主症:头晕胀痛已多年,一遇惊恐则头痛加剧,头痛多在两侧头角,伴有心悸、害怕,有时还有心烦,急躁,夜间经常自汗,苔白腻,脉弦滑,少寐多梦。辨证:肝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滋补肝肾。诊断:眩晕。处方:白蒺藜、菊花、夏枯草、熟女贞子、炙甘草、浮小麦、石决明,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二次温服。10月11日复诊,多年的头晕、头痛大大减轻,其余症状得到缓解,又用原方再服3剂,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