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
【作者小传】李柱,男,53岁(1962年11月出生),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开封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在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从事中医脑病临床30年,擅长治疗中风、各种头痛、顽固性失眠、眩晕、面瘫、三叉神经痛、癫痫、痴呆等常见病。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5篇。
【药物组成】西洋参7g,天麻9g,川芎12g,丹参12g,胆南星6g,葛根10g,珍珠母30g,全蝎6g。
【适应证】颈性眩晕。
【注意事项】肝阳上亢型加白菊花12g,夏枯草12g,白芍18g,清气不升型加补中益气汤,痰浊壅盛加胆南星9g,石菖蒲12g,白术9g。
【应用小结】以本方治疗110例病人(均服定眩汤加减治疗):痊愈54例,显效者31例,好转者21例,无效者4例。
【方药来源与特点】经验方。基于眩晕的成因,前人论述颇多,如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通过对114例病例的观察可看出:本病以清气不升或痰浊壅盛两型占比例较大,且颈性眩晕在辨证上还有以下特点:
1.从眩晕性质看,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真性眩晕的旋转感和动摇感,由于风性主动,故此类眩晕符合中医辨证“风邪作祟”的特点。
2.此类眩晕绝大多数(94.5%)有血瘀证表现,且平均病程较长,病久多瘀,故宜从瘀辨证。
3.大多数患者有心神不宁和颈项僵硬不适的表现。
鉴于以上辨证特点,故在治疗用药中除按一般中医辨证确定治则,遣方用药外,还应根据颈性眩晕的辨证特点应用如下药物:①根据本病多为“风邪作祟”,故于每方中必用天麻以祛风。②根据多有血瘀见症而从瘀论治,故于每方中必用川芎等活血药。③根据多有颈项僵硬不适而均用解肌祛风之葛根。④根据多有心神不宁表现而选用安神之品如夜交藤,柏、枣仁,远志等。另外,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天麻、川芎、葛根等药有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故而将这些药物用之于脑供血不足的颈性眩晕也是适宜的。
【病案举例】
病案一:冯某,男,65岁,症见眩晕。表现为视物晃动,两眼昏花,头脑不清醒,过劳则发,动则加重,活动颈部加重,颈部酸沉,有颈椎病病史。伴见面色无华,心悸懒言,倦怠乏力,舌质淡、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无力。诊断:颈性眩晕(清气不升型),给予定眩汤加炙黄芪30g,党参15g,陈皮10g。随诊加减20剂后症状消失。
病案二:李某,女,48岁,肥胖,症见眩晕。表现为天旋地转,头重如裹,伴见恶心欲呕或呕吐,胸闷纳差,身困倦怠,舌苔白腻,脉弦滑,有颈椎病史。近一月绣十字绣后病情加重。诊断:颈性眩晕(痰浊壅盛型),给予定眩汤加胆南星9g,菖蒲12g,白术9g,远志10g。嘱停止刺绣,7剂口服,症状消失。
病案三:王某,男,56岁,平素性情急躁,有颈椎病史,就诊时症见视物旋转,晃动,头重脚轻,伴见耳鸣,头痛目胀,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舌质红,少苔,脉弦。诊断: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给予定眩汤加白菊花12g,夏枯草12g,白芍18g,地龙10g,黄芩10g。随诊加减,半月后,症状明显好转。
联系电话:13949425275
电子邮箱:lizhu1962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