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成功者的局限
——名师和学霸的方法,一定有用吗?
其实,果园里依然有果实可以吃,只是它们挂得太高了,吃起来难度太大,小鹿们吃不到而已。如果谁能找到更高深的方法,把自己变成长颈鹿,谁就能吃到剩下的果实,这是新一轮的策略红利。
当传统的学习习惯培养和认知心理学教科书无法指导我们的中学生学习时,另一条思路很自然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向本土的实战成功者取经。
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和一名普通三本的学生各自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时,你更愿意听谁讲?毫无疑问,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重点大学的学生。
问题是,他的方法一定有用吗?
不一定。
有人会说,世上哪有绝对化的东西呢?只要大概率有用就好了,不需要苛求一定有用。这种想法很好,然而研究了十几年的学习策略,几乎看完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重点大学学生传授的学习经验、出版的学习资料以后,我很遗憾地告诉你,他们所传授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并不适用。
为什么呢?让我们随手来看几个案例。
成功者误
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曾在一个火爆的问答网站上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鉴于他重点大学学生的身份,该方法得到了几千条的点赞和评论。这名学霸传授的神奇学习方法是——刷题大法!他认为,高中的课程内容如此简单,而且知识点很少,根本就没什么难度,不会做或者做起来速度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题做得太少了。只要你不断地做题,不断地提高做题熟练度,就能考取高分。
这种回答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以中国高中生的勤奋程度来看,谁不是在拼命刷题?但又有几个人真的靠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呢?在这之中,智力、师资、基础知识、同学环境等一些因素都被忽略了。
我还看过一名北大学生辅导自家表弟学习的案例。这名北大学生的表弟正在读初二,数学成绩一般,碰到中等难度的数学题就不太会做,高难度的数学题就更不用提了。该北大学生是数学竞赛出身,所以他给自己的表弟买了一大堆数学竞赛的书,让表弟用心研究。因为根据他的经验,虽然有些数学竞赛题很难,但是只要你一咬牙,认真研究下还是能懂的。而一旦你搞懂了高难度的竞赛内容,反过头来看中考和高考的内容,就会觉得是在降维打击,可以轻松碾压了。
初级内容没学会就去搞竞赛题?这名北大学生显然没有搞懂学习的基础逻辑,也没有意识到普通人和天才的区别。结果是他的表弟并没有取得进步,反而被竞赛题打击得信心全无。
如果你觉得这两个案例只是个例,不代表大部分清华、北大学生的理念,我还可以向你介绍一下目前普遍性的研究成果。根据市面上公开的书籍、采访记录、学生自述等,我看了至少几百名清华、北大学生的学习经验,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些内容:
要对自己有信心。我的成绩曾经下滑到只能上普通大学的水平,心情无比失落,甚至一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一天晚上,我彻夜反思,怎么能轻易地被困难打倒呢?我终于重拾自信,发奋学习,最终考取了北京大学……
上课要认真听讲。要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是抓住上课的40分钟。课上浪费1分钟,课下可能要花费5倍的时间去弥补,得不偿失。只要上课听好了,高效学习就实现了一半……
要认真做好预习。我自己常年有预习的习惯,所以老师第二天讲课的内容,除了个别压轴题暂时不会,其他的我基本能做到一清二楚。由于充分的预习,我的上课效率非常高,永远不存在跟不上讲课进度的情况。我还有几个朋友也是考上清华大学的,他们比我更厉害,有人在初三的时候就把高中的数学、物理预习完了……
要找到学习的乐趣。我学数学的时候,并不是在攻克难关,而是在享受解题的过程,享受智力的娱乐,类似于玩游戏。抱着很苦的心态怎么能学好数学呢?我的同桌是某省高考语文单科最高得分者,她学语文时也有浓厚的兴趣,看文言文、写作文等对她来说根本不是任务,而是一种爱好!我所了解的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都不会觉得学习很痛苦……
要重视老师布置的练习。有些同学习惯买很多辅导书,自己找题做,我就从来不这样。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够多了,还有必要自找麻烦吗?问题是,老师布置的练习你真的重视了吗?彻底弄懂了吗?要知道老师给我们布置的练习是经过精挑细选、最适合我们的,认真弄懂这些练习才是学习的关键……
他们的经验我并没有列完,但在性质上大同小异。很多国家级重点高中的一线名师给出的方法也是类似的。
聪明的你——又或者是在苦海里煎熬、有切肤之痛的你——或许已经看出来了,这些经验都只对当事人本身有用,而对其他人来说则未必。
比如“要重视老师布置的练习,不用做其他的辅导书”是什么意思呢?在通常情况下,这名学生处于一所国家级重点高中,任课老师全是国内顶级的学科教师,这些顶级教师挑选出来的题已经足够高质量了,甚至比外面买的辅导书质量更高;学生本身非常聪明,能够从少量的题里举一反三;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因为他能考上国家级重点高中……
可是,对于普通中学的普通学生来说,这种经验还有参考价值吗?如果老师布置的练习质量比较差呢?如果你的思考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没有那么强呢?随便一个条件不满足,这种方法就毫无意义,而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占的比重很高。
又如“要找到学习的乐趣”,一名拼命苦学数学成绩却不及格、被数学逼得在深夜里号啕大哭的学生怎么找乐趣?再如“上课要认真听讲”,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其实有很多,但认真听讲了以后还是成绩不好,又该怎么办?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跟学生,在智力上是有差距的,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是有差距的,所处的同学环境更是有差距的。如果你智力超群,在国家级重点或省级重点中学读书,大部分任课老师是水平极高的名师,身边的同学都是智力超群、成绩优秀的学霸,相互交流、讨论问题效率极高,那么你可能只需要一些很基础的方法就能学得很好了,比如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学校布置的作业、有空就预习一下……
而大部分普通学生,不行。
但其他人不能就此打住,他们需要去费力寻找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育界的“立场正确”
与其他领域的大部分成功者一样,应试教育领域的成功者身上经常带有一丝贵族气息,漂亮、精致,说着礼貌而圆滑的话,并表达着貌似立场正确的观点。
然而立场正确并不意味着事实正确,事实也许是惨淡的。精致的成功者没有义务为我们揭开惨淡的真相,那是我们需要自助的地方。
根据公开的书籍、采访记录,许多重点大学的学生会告诉你,认真听讲、紧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优秀学生最佳的选择。然而很久之前我就开始疑惑,明明许多人在私底下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为什么没人在公开场合讲出来?这是我从初中就存在疑惑的问题。
至少我就不听课。我在初中一直是年级第一,在高中也维持在班级第一、年级前五,然而我基本不听老师讲课。不光我如此,我们班的第二名、第三名就是我的同桌和前排,据我观察,他们也基本不听课。我也问过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中有不少也是不听课的。他们不听课,自己学自己的,看书或者做练习题。
要理解这种现象很简单,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
根据正态分布,会不会有一部分老师真的教学水平一般,讲课讲得没那么好,尤其是在非重点初中或高中的非重点班?
即便是在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根据概率,在一个班级的众多老师当中,会不会有可能碰巧遇到一个老师教学水平不太好?
即便老师的教学水平并不差,那么有没有可能他是按照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讲课,很难照顾到班级前几名的学生?
回答完这几个问题,答案就很明显了。
中国自古以来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尤其对于那些积极进取、想要好好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对尊师文化就更加看重了。即便真的遇到了教学水平不太优秀的老师,有许多人也不能说出口,不能找老师的问题。连私下说都不行,更何况是在公开场合说?
于是,一个原本很简单、可以被研究也值得被研究的问题就此被耽搁下来——如果老师的讲课方式不适合我,或者教学水平不太好,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看起来不太礼貌的问题,冒犯了部分敏感的老师。但在十余年的教育研究和观察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这其实就是很多学生面临的切实问题,是他们的痛点。他们需要找解决办法,又遮遮掩掩地不敢迈出这一步,最终被卡死在原地。这样的现象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中学里尤其常见。
我在高中时期不听课就是出于类似原因。我出生于一个四线城市,当地最好的高中也不过是省会城市二流学校的水平,放到北京、上海则更不行。如果我出生在北京、上海,能上国家级重点高中、听国家级名师讲课,我肯定不愿意自己学而愿意听老师讲了。可是我没那么幸运,那么我该怎么办呢?那些和我一样没那么幸运的人该怎么办呢?
我们需要打破立场正确的限制,认真讨论一下有没有相应的对策。
这层障碍需要我们自己打破,无法在重点大学学生的成功经验里找到。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从重点小学到重点初中,再到重点高中,一路上实验班,一路跟随优秀的名师,很可能一辈子没见过中等教学水平的老师,更不要提低教学水平的老师了。他们不用思考如果老师讲课不好怎么办的问题,但绝大部分普通学生则需要找一条没有含着金汤匙的路。
在后续的章节里我会告诉你,其实这条路并不难,只需要思考一下如何做信息源管理等问题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