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理论基础
(一)PPP的理论基础
1.公共品
自萨缪尔森于1954年提出了公共品的概念以来,经过蒂鲍特、马斯格雷夫、布坎南、恩德勒等经济学家的拓展,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公共品理论。公共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理论上,纯公共品应由政府提供,纯私人物品由市场来决定生产和销售。但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具有公共品属性的物品介于纯公共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部分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或者同时兼有部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些物品也被称为准公共品。
2.公共品的供给
由于公共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很容易出现供给不足等问题,政府提供公共品可以帮助提高供给和生产效率。但在产品效用可分割、产权明晰、法律健全的前提下,私人部门进行公共品供给也是有效率的,经典案例为科斯的“灯塔”。同时,根据瓦格纳法则,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仅靠政府资金提供基础设施,很难满足公众对公共品的需求。公共品提供的私人参与也是现实需求。此外,公共品还可由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提供,在现实中也是政府和私人部门提供的有效补充。
3.PPP模式下的公共品供给
与公共品供给的单一主体相比,PPP模式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以合作方式共同提供公共品。在理论上,PPP模式一方面发挥了私人部门的效率优势(余晖、秦虹,2006),有利于减轻政府在短期内的财政支出压力(Grimsey和Lewis,2002;贾康、孙洁,2014),控制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本(Engel等,1997);另一方面发挥了政府的监管作用,有利于监督公共品的提供质量,并保证公共品的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同时,通过政府和私人部门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有利于项目成本和收益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得到最优配置(Akintoye等,2003;李农,2009)。
(二)PPP实施效率的相关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代理人的行为不容易被观测,并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效率损失。委托-代理的关键是契约设计,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行为,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委托人希望以更低的成本来激励代理人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而代理人从委托人处获得报酬,进行代理行为。
在PPP项目中,也存在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函数不一致等问题,委托-代理问题通过代理成本和激励不相容等方面影响PPP效率。首先,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过程中,社会资本方的计划投资和预期回报率的真实情况并不被政府掌握,可能在后期产生较大的行为偏差,PPP项目会产生较高的再谈判和监管成本。其次,若无法进行有效的机制设计,由于社会资本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绩效也并非完全可被观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增加了项目的交易成本,也制约了PPP项目发挥效率优势。
2.不完全契约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假设了契约设计的完全性,但现实中的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Williamson,1979;Hart,2003)。由于缔约当事人存在有限理性,并不能预知未来将要发生的所有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增加交易和协商成本,从而会带来投资效率的损失。
杨瑞龙、聂辉华(2006)认为,在现实生活当中,完全契约几乎不存在。解决不完全契约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事前的权利进行机制设计和安排。这是因为在不完全契约下,由于当事人的有限理性,无法完全考虑未来情况,也无法对双方的权利和责任进行完全界定,因此当争议发生时,还需依赖于再谈判解决问题。
PPP也基于契约实现,不完全契约的因素也影响了PPP的效率。已有研究表明,影响PPP效率的关键在于剩余控制权在公私部门之间的配置。Besley和Ghatak(2001)认为,公共品和服务的剩余控制权应当由对其价值判断较高的一方来掌握;Francesconi和Muthoo(2006)认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相对投资重要程度、对产品的价值判断,以及产品的公共化程度均影响剩余控制权的最佳配置方式,当剩余控制权无法实现最佳配置时,PPP项目的交易成本将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