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张易堡上
我好几次梦见在这里伫立远眺。在故乡深处的张易堡上,秦汉长城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这一个魂牵梦绕的记忆符号,它属于这片土地、西海固、西北、华夏。
一个宁静的冬日,雪如落花般飘落而下,在张易堡上,那个曾经历经千年的河流已经干涸。细细说来,秦汉王朝留在固原的遗产,最数长城最为雄浑壮观。这段全长约120公里的长城,依山就险,因坡取势。自秦昭襄王时期至今,历经两千多年,依旧巍然屹立。站在高处观之,状若游龙。
一
好大的雪,皑皑白雪把这苍茫的山塬装点得洁白鲜亮,天空之下的一切在白雪的覆盖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安详。时间从容不迫地流动着,此刻,堡子上的我,顿然感觉自己站在了这众岭相拥的山巅,幻化成一座城池,史书上记载的关于长城的许多记忆,许多故事,许多生命,都如辽阔无际的岁月长河里萤火一样地闪亮,在纯净无瑕的白雪世界中跳荡不息。
我随手拣起脚下破碎的古陶片,这饱经苍茫岁月侵蚀的“秦砖汉瓦”,仍散发着挥不去的古香,这些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古陶片,仿佛一页页尘封的历史,在静静地等待着后人的翻阅。
脚下这黄土的废墟,浑厚地隆起在山脊上,毫不峻峭挺拔,普通得就像周围的山庄,但我却分明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来自地层纵深的声音,正穿透岁月之墙久久地回荡在耳畔。那是几千年前修筑长城时被汗水打湿的劳动号子,那是千百个回合厮杀的冲锋号角,那是孟姜女痛不欲生的哭诉。这无数种声音交织冲撞,演绎着万里长城可歌可泣的故事。
是的,我就站在这秦长城上,西北边缘、张易堡之上,面对脚下的废墟,那残存的墙基、烽燧,我仿佛看到了昔日势如游龙,奔腾于万山之巅,气势磅礴,雄伟壮美的景象。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据史料载,战国秦长城始筑于秦昭王三十七年(前270)前。《淮南子·人间训》云:
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入刍稿,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
由此可见,我们的先祖为此而付出的惨痛代价。
站在那里,太阳用极温柔的目光注视我。向阳处山崖上的白雪正悄悄融化,露出了湿润的黄土,鲜亮的陶片,水气蒸腾中闪耀着熠熠银光。我拣拾着随处可见的古陶片,已触摸到了古人凝固了千百年的梦幻。默默地凝视那陶片上流畅的线条,淡淡的指纹,开始和历史会晤,与古人交谈,静静地领悟无言的启示,一颗心深沉而又灵动。
四周隆起的山冈,是大山的肌肉、筋腱,厚实而博大,仿佛向天空表演着健美。那遥远岁月深处亘古蜿蜒的长城,则是大地坚韧不拔的脊梁。
在长城的边缘,我缓缓前行。迎面而来一个秀发飘飘、身着风衣的妙龄女子,她的手中也握着一块古陶片,与我擦肩而过,带过一阵风,飘来一缕香。扭头再望,原来在我身后不远处立着一位风度翩翩的先生,正朝她招手哩!多么深沉而又浪漫多彩的爱情,让人顿生许多羡慕。
就这样,我久久地流连在这秦长城遗址上,千年的沉默正压碎历史,我依稀听见时光里溅出阵阵冲杀的呐喊,我听到时光如流水的声音在城墙下汹涌,而后漫过万里长城,漫过我的身体。
举目远望,不远处的河流正沐着阳光,匆匆流淌,仿佛要急于去赴大江大河情人的约会,一同奔向那遥远的大海。恍然间,这脚下的长城已经复活,一种无声的气流正在我的体内激荡。
二
大山的深处,很静。那里有一段残破的长城,没人贴近它,没人理会它,甚至叫不上它的名字。它远远地屹立着,只是一个看得见的轮廓。它顺山走势,屹立在山之巅,看不见的蛰伏在沟之底,俨然与周围的群山沟壑融为一体。
只是大老远遥望瞻仰过它四季里的雄姿。
山塬变绿了,辉映着它灰色的沉稳;山塬五彩了,它不动声色点缀其中;山塬沧桑了,凛冽的寒风磨砺着它的躯体;山塬变白了,它披上了素裹的银装;山塬隐在云的深处,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山塬里下雨了,把它冲刷得更加棱角分明。
今天走进了它,离它近了,更近了。
看得见了,看得清了。它浑身斑驳,偌大的土城砖有的龟裂,有的翘起了皮,有的布满黑绿色的苔藓。只有那硕大的墙基,发着暗黄,部分条石缝隙的走向已经宽窄不一,还有的地方渗蚀出铁锈般的暗红色。但这基石,还是傲然地托起身上的长城,使劲地举着,举着。
城墙缝隙还看得很清晰,有的已经脱落了,凹进去深深的槽,就像满脸布满皱褶的老者,见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陡峭的山坡,布满荆棘,满是杂草。一段墙体垮塌的缺口,就像长城身上偌大的伤疤,紧靠的山坡上散落着残砖瓦砾,有大块的石条还架在山坡的树干之间,倔强地翘着,似乎在倾诉着脱离长城母体的悲哀,一种悲凉的气氛弥漫着。
在长城的脚下,抚摸着它雄浑受伤的躯体,往上看,垛口,敌楼的影子隐约可见。你不得不仰视臣服它,一种浩大与渺小的境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钦佩与赞叹发自肺腑,一种庄严与肃穆扑面而来。
三
磕磕绊绊地爬上长城,走在布满荒草的长城之上,深深地吸一口大山的气息,伸开双臂拥抱蓝天,一种融入感油然而生。望着莽莽群山,看着脚下的长城,雄关、战争、捍卫、入侵、秦始皇、孟姜女、山海关、嘉峪关,多少个不连贯的字眼儿蹦了出来。
那山坡的乱石,是否是当年建城墙时的遗留?那不远的山凹,是否是修城戍边兵丁的栖息地?山风刮来,呼呼带响,就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就像呐喊的厮杀声,似看见旌旗飘扬号角嘹亮,金戈铁马狼烟滚滚。
雪停了,风停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依稀看得出来,长城在大山的脊梁上盘旋着,向前延伸着,大山托起了长城,长城依附着大山,浩浩荡荡地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脚踩着历史的厚重,伸手触摸着岁月的沧桑,这里凝结着中华的不了情,这里寄托着华夏的统一梦,这里蕴含着炎黄子孙抵御强权与渴望和平的奏鸣。
站在长城上,与宽广博大为伍,走在长城上,与浩瀚历史并肩。遥看平原碧野河流婉转如带,那是华夏的血脉,脚踏长城大山倍觉沉稳厚重,这是华夏的脊梁。顷刻间,一种豪迈的气势凭空升起,就像那高照的艳阳那么辉煌灿烂。
残长城只是巨龙的只鳞片甲,然而它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段,是的,不可或缺。汗水和着泪水勾缝,火焰煅烧,时间沉淀,成伟岸,气节,风骨。智慧和血肉垒砌成子子孙孙仰望的高度。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之上,演绎气势磅礴,铺展匠心独运,雄峙北方大地。
其实,你我相距并不遥远,遥远的只是飘过千年的烽火云烟。
四
岁月沧桑,记忆已千疮百孔。
那些肩并肩走过冷暖的城墙,已被风霜磨平了最初的棱角,黯淡了原始容颜。以平静面对日月星辰,芸芸众生,前生今世。
驻足。聆听。谁,踏遍万里关山,悲戚的哭声令八百里城墙一夜倒塌?难道一个王朝的兴衰必须与一道高墙有关?安社稷,保江山,一道诏令,令多少家庭背负徭役,又有多少无辜死去的亡魂葬于秦砖汉瓦之下?纷飞的战火,闪闪的刀光剑影,尽显王者淫威,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上,留下的却是硝烟弥漫,鲜血如注,民不聊生。
高大雄伟,圈住的只能是盛世太平的表象,如何阻挡得了源自灵魂深处此起彼伏的杀声阵阵?
不说忧伤,不说疼痛。你爱这一脉相连土地上祖祖辈辈的子民,爱同一片灿烂阳光下的稻谷花香。
一座屏障可以曲折流逝的光阴,却无法切断高墙内外同根血脉的情意。“”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当你完成了冷兵器时代的使命之后,多么希望自己的身姿能低矮一些,再低矮一些,直到化为平畴。让相隔经年的目光,穿越孤独寂寞,温暖交融,让悠扬的长调不再翻山越岭,便可抵达村庄的平静与祥和。远离战争杀戮,删除是是非非,放下刀枪剑戟,隐去战马嘶鸣,脱去战袍,摘掉盔甲,将士返回故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不再妻离子散,不再望眼欲穿。
当战火纷飞走入史册,没有人知道你被无限赞美的身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的血泪和叹息。
今天,农耕的梦想已成现实,你辽阔的视野里,只想映入蓝天白云,麦浪滚滚,胡麻花香。你要在自己的脚下一手播种幸福,一手播种温暖,看它们生长出一茬一茬的和平,看上面的人们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抵挡千军万马,那是历史旧事了。为了江山的日夜安宁,为了这方水土的透明干净,面对浮世,你忘却仇恨,忘却累累伤痕,将身躯交给蓝天,交给大地,交给明月清风。
站在五千年文明之上,手捧执着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