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志(1990~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概述

甘泉,以水名县,上溯唐中叶始,历经诸代沿于今,几近1400年。漫漫之史,沧海桑田。历览春秋,甘泉人民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尤近廿余年,县域政治、经济、社会和民生、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信等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变化之象,覆地翻天。

甘泉县位于陕西北部、延安中部。东经108°45′34″~109°33′46″,北纬36°6′57″~36°37′33″。2010年,总面积2300.72平方公里,占延安市的6.3%。版图酷似桑叶状,西北至东南长80公里,东北至西南宽50公里。以县城为中心,疆界四至为:正北偏东至湫沿山宝塔区界20公里,正南至黄甫店富县界20公里,西北至安家沟65公里处与志丹县界相接,正北偏西距核桃树窑子45公里处与安塞县相连,正东20公里与南泥湾接壤。沿210国道北距市府延安40公里,南离省城西安330公里。

甘泉县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地貌多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子午岭支脉墩梁及延支山陵和劳山山脉及延支山陵。主要河流有过境洛河、劳山河、杨家河、雨岔河、府村川河及其他支流支沟共1311条。洛河如叶之主脉,自西北安家沟入境,流经6个乡镇,至西南兰家川出界,流程95公里。海拔最高墩儿梁主峰1625米,最低兰家川河床950米。全县平均海拔,按加权计算为1148.7米。

甘泉属于半湿润内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春季乍暖还寒,降水偏少。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年平均光照2478小时,日均光照6.8小时。日照充足,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余。年平均气温8.6℃,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6℃,早霜多在10月初出现,晚霜多至5月上旬结束,有“四月八,冻豆荚”之谓。年平均无霜期148天,最长177天,最短130天。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霜冻、干旱、冰雹、暴雨、洪涝等。

甘泉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一条洛河纵贯全境,水资源丰富,年过境客水3.14亿立方米。沿洛河流域形成10万亩优质川台地;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富含矿物质,十分肥沃,宜耕宜种。森林总面积285.82万亩,覆盖率82.3%,主要树种有杨、柳、桦、槐、松、柏、杜梨等,名贵树种有油柏、银杏等。有草场资源122.98万亩,草类200余种,不乏优质牧草。药材花卉300余种,野生动物60余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6种,一级保护动物3种。矿产资源蕴藏量较大的有:石油探明储积210平方公里,储量1.1亿吨;天然气探明面积270平方公里,储量820亿立方米;煤探明储量1650万吨;细砂储量4000万立方米。其次有矿泉水、油页岩、石灰岩、紫砂黏土、料姜石、砂岩等。

2010年末,全县土地总面积345.45万亩,可利用农耕地38.8万亩,其中常用耕地14.3万亩,临时性耕地24.5万亩。人均土地面积39.86亩,人均耕地面积4.48亩。全县有5乡3镇,117个行政村,298个村民小组,265个自然村,36720户,86571口人,其中农业人口61901人,非农24670人;男性44907人,女性41664人。境内有12个少数民族,28人,汉族人口占99.96%。人口密度为38人/平方公里。

甘泉历史悠久,早有志记。夏商为雍州西河辖地。西周归翟,春秋归晋。战国时,魏置雕阴邑,辖今甘泉中南部,西北片归高奴县辖。秦仍邑。西汉改邑为县。西晋,雕阴县废,原辖区域归长城县辖。东晋,长城县废,原辖域归洛川县辖。同期,置因城县,治地今胡皮头村,原高奴县辖西北片归其管辖。隋朝,西南区域先归五交县,后入洛交县。

唐武德元年,置伏陆县,治地今甘泉县城,县以山而名,山因水而称。析洛交县原甘泉西南区域为其全部辖域。次年,因城县易名金城县,治地金城镇即今阎家沟村。辖域未变。天宝元年,伏陆县更名甘泉县,县因水而名。治地、辖域未变。金城县更名敷政县,治地、辖域如前。元朝至元二年,临真县裁撤,其原辖南泥湾、麻洞川、临真一片东川地域划归甘泉县辖。至元六年,撤敷政县,其辖地归同期设置的安塞县辖。经元、明、清至民国中叶800年间,甘泉县建置、疆域一直未变。1935年11月,原安塞县所辖桥镇、下寺湾、雨岔、石门一片西北川地域划入甘洛县管辖。同时,将甘泉县所辖东川清泉镇以东古定阳、真川、临真一片地域划入延安县管辖。1937年,甘洛县改称甘泉县,至此,甘泉县桑叶状疆域方以形成。1958年12月,甘泉县撤销,其辖域并入延安县。1961年9月,甘泉县制恢复,原辖地域未变。至2010年,甘泉县建置、辖域如前。

甘泉地处鄜延通衢要冲,古战事频仍,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魏雕阴之战,史有详记。三国时名将马超父子曾在今石门村戍边,著名的青州城即为其屯兵城,悬崖石窟——马超洞为其修筑的防御设施,今遗址犹存。魏羌胡、唐突厥、宋西夏、明套虏屡屡犯边,志不乏记,李自成农民义军有过战争。清末,回汉之争,甘泉死伤惨重。

1931~1933年,刘志丹率红军游击队在甘泉洛河川一带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和军事行动。1934年,红二十六军在洛河川组织武装,建立红色政权,扩大苏区。1935年4月下旬,习仲勋和陕甘边党政军机关进驻甘泉洛河川,改组成立了安塞、鄜甘、肤甘、红泉4个县级和3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开展了经济、商贸、教育、土改等一系列建设活动。同年10月1日,红十五军团发动了著名的“劳山战役”。11月2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红军抵达下寺湾。次日召开了著名的 “下寺湾会议”。及时控制了 “陕北错误肃反”局面,稳定了大局;重新建立中央军政分工后的军事机关和政府机关,奠定了中央在陕北的政治、军事之基;为解决“第三次围剿”做出正确决策。11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象鼻子湾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11月9日,毛泽东在象鼻子湾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第二次总结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并确定了 “初冬解决围剿”的短期作战方针,部署了直罗战役战略战术。12月2日,直罗战役祝捷后,毛泽东二次返回甘泉,9日离开甘泉北上。毛泽东先后在甘泉战斗、工作了18天。

1937年7月,甘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城外关家沟成立,国民党县政府驻扎城内。1940年3月,甘泉结束国民党统治。1947年3月,胡宗南军进犯延安,占领甘泉,其七个半旅在甘泉洛河川、府村川盘踞、清剿半个月之久,重创甘泉地方政权,革命事业遭受极大损失。1948年3月2日,甘泉县全境光复。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甘泉县民主政府动员群众大力支前,募捐财物,输送兵员,组织担架队,成立自卫军,拥军优属,支援驻军生产自救,为边区政府踊跃驮运公粮、公草、公盐,全县人民众志成城,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甘泉人民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艰苦奋斗,增砖添瓦。1951年,全县集资募捐11万元,支援抗美援朝。1956年,全县顺利完成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胜利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三年困难时期”,甘泉县人民心系国家,团结奋斗,渡过难关。“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迟滞,但甘泉人民主流积极向上,没有给国家造成更多更大的损失。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县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设施得到进一步巩固,粮食总量虽然不足但百姓以苦为乐,不怨天尤人。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土地承包,农业生产带来一场巨大革命,粮食连年丰收,农民彻底解决温饱,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其他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均沐浴中央政策第二次春天的雨露阳光,迅速振兴发展,其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均为历史所罕见 (前志 “概述”详记)。

1990~2010年间,全县经济、政治、社会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硕果累累,人民群众滋润安康。

1.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已发生质的飞跃。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格局先后经过了产业调整,方式转变,收入腾飞历程。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人均500公斤以上,90年代,烤烟、山羊、苹果为主导产业。2000年后,转变为蔬菜、畜禽、苹果,农业经济直线上升。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5387万元,比1990年的4829万元增加8.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7元增加到5301元。1999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历年累计退耕还林29万亩25°以上坡耕地。代赈粮钱及时足额兑现给广大承包还林农民。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取消村提留、乡统筹,取消义务工、建勤工,彻底减轻农民负担。小康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先后覆盖全县所有乡村,人居环境变化巨大。村风民俗紧随时代潮流。移民搬迁,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使大批封闭落后、温饱不济的贫困村庄、农户和农民得以彻底摆脱困境,甩掉落后帽子。“甘泉红小豆”已获国家原产地标志保护产品;“双青豆”申报待批。甘泉县曾两度被确定为全国和陕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

2.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根本支柱。工业强县历来是县委、县政府坚持的宏观战略和决策方向。20世纪90年代初,国营企业、乡镇企业、村队集体企业并举。2000年左右,因市场经济主导作用,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乡村集体企业冲击严重,县委、县政府适时应势转变机制、体制,全县所有24家国有企业全部改制,实行国退民进,乡村集体企业自行解体。2005年,一大批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异军突起,非国有经济占据县域经济的半壁河山,一些知名企业、品牌、著名商标如劳山鸡业、蛋业、八千里豆业、美水酒业、刺榆黄酒、绿色蔬菜、兴银豆业、神州建筑、纪丰实业集团等如雨后春笋般广泛崛起。2010年,全县原油产量49.4万吨,产值11.6亿元,而1990年仅1.3万吨、172万元。美水酒业1990年产量、产值为351吨、70万元,峰值的2000年分别为1603吨和1090万元。石油装备制造2010年产量、产值分别为16.2万吨和8.09亿元。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0606万元,比1990年的15687万元增长了15.6倍。电力建设发展迅猛,1991年实现乡乡通电,1993年实现村村通电,2010年告别最后一个无电自然村。

3.商贸服务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壮大起到补充和丰羽添翼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甘泉城乡的商贸业占比较大,服务性三产业还未显端倪;10年后,初具雏形;又10年,已成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和团队。2010年,全县有餐饮、住宿、酒店、商贸、美发、美体、物流、快递、客货运输、旅游、租赁、农资、通信等各类个体服务业1783户,比1990年的448户增加了近3倍。三产总值由1151万元增加到53340万元,增长45倍多。

4.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超常规发展,近乎日新月异。甘泉地处南北枢纽沿线,交通条件十分便捷。2010年,210国道、G65高速、甘志县际公路和西延线铁路单线、包西铁路复线共5条交通大动脉平行穿境而过;8条乡级公路和50条村级道路形成纵横网络,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475.15公里,比1990年接近翻番。2010年,公路客运量54万人,旅客周转量4768人/公里,货运量39万吨,货物周转量5383吨/公里;铁路装卸总量34.6万吨。1998年开通县城公交,2003年,城市客运出租运行。2005年,小汽车进入普通居民之家。全县城乡油路总里程达到884公里。1990年全县城乡磁石电话仅215户,2010年,数字程控固定电话用户累计13312户,增长61倍。移动、通信、宽带网络发展神速,1990年全县仅有12户数字移动电话,2010年,电信、移动、联通手机用户已达70824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5673户,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

5.全县城乡基本建设翻天覆地。1990年,县城除主街道硬化外,其余巷道、支路多为土石路面,2010年县城中心街、环城路以及7条巷道、13条支路全部硬化,附属照明、护栏、排给水等配套设施全部超前建设。北关旧街改造后,建成第一个商住小区。宾馆、县委、林业、城建、信访、党校、政务、教育、交通、公安、法检、医院、书店、体育、广电、金融系统等多座现代化办公大楼先后在县城拔地而起,美水大厦、丰源、虎信、金泉、利源、育英、金太、清泉、东景、东润等十多个商住小区和保障性安居小区建成投用。仅2001后10年间,县城房地产建设规模成倍扩大,累计建成6层以上楼房125栋,近1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0亿元。中心、美水、火车站3个休闲广场配套落成。城区建设面积将近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超过3万人。投资近5000万元建成县城污水排放、净化处理系统。各乡镇所在地全部改造了原有破烂不堪的旧街道,统一规划,翻修了沿街房屋门店。特别是下寺湾、道镇同时开发新区,建设新街道。乡村建设亦趋于现代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体移民搬迁新农村累计928户4257人。城区环山公园、景观园林、环山步道均已建成并融入人们的休闲范畴。甘泉县曾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由1990年的2402万元激增至2010年的165836万元,增长68倍多。

6.教育、文化、广电、医疗、体育、社保、文物等事业均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农村先后兴建“希望小学”38所,整合资源合并精减偏远小学。1994年实现“普六”教育,1997年,实现“双基达标”,2006年,“双高普九”通过验收。2003年,实现高初中教学分离,建成甘泉县历史上第一所完全独立高级中学。各级学校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均在95%以上。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和“蛋奶工程”福利。学前教育出现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并行机制。电视实现从少数到普及、黑白到彩色、14寸小屏到60寸大屏、接收两套到百余套、无线到有线、分辨率低到高清的发展变化。广播、电视覆盖率均在98%以上。医疗卫生设施先进,基础雄厚,公办民营并举,乡村医疗机构普及。农娩补助,妇幼保健,儿童免疫,人口控制等均成效突出。体育场馆建设一流,全民健身空前活跃。文物保护里程碑式发展,1999年,建成甘泉县博物馆,进一步丰富文物馆藏。1993年,新编《甘泉县志》出版发行。“甘泉莲花灯”、甘泉“陕北说书”声名远播,文学创作、书法篆刻、剪纸刺绣等艺术繁荣。已获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个,市级11个,县级9个。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尤其是医疗、生育、工伤、失业、养老五大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住房公积金标准为全市领先水平。低保政策全方位落实。

7.财政、金融、保险等综合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财政收入由605万元增加到39456万元,增长64倍;同步支出由1431万元增加到57095万元,增长39倍。金融投贷为全县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投资额由4573万元增加到3亿元。第一家民营金融机构应运诞生。保险业不断扩大范围,增加险种,投保额、理赔额由15万元、3万元分别增加到2219万元和536万元。

8.社会生活取得长足进步。人民步入小康,百姓福祉指数全面提升。职工平均工资由年1504元增加到33603万元,增长21倍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年658元增加到16778元,增长24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倍多。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由5090万元增加到83856万元,增长15倍多。

9.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明卫生、旅游开发、宜居指数、城镇化率、山水田林路等各项综合建设均为可持续、有步骤、健康发展,科学指数不断跃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党风政风、廉洁反腐、社会治安、维护稳定均不断提高和加强。军事训练、兵役征集、武装保卫、消防安全、科学技术、群团组织、宣传思想等均协同进步。

甘泉地下矿藏资源固然不乏,但是受勘探、储量、技术、资金等诸多因素制约,如煤炭、天然气、页岩油、黄金、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难以形成工业化开发和规模型经济。石油开采缺乏可持续性,石油财政主导、财源单一局面是全县经济发展的短板。招商引资受多方客观条件限制,目前仍处于困难时期。旅游开发起步早,但见效缓。教育事业发展稍欠稳定。

纵观往昔,甘泉历史悠久,子民辛勤劳作;社会不断进步,人文积淀厚重,值得秉承和光大。珍视今日,政治清明,百姓和谐;文化灿烂,民风淳朴;经济振兴,物阜民丰,值得骄傲和点赞。展望未来,蓝图绘就,但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依据丰裕的资源禀赋,挖掘巨大的发展潜力,把握社会主义新时代方向,凝聚全县人民心力,必然物质财富极大充盈,人们精神追求不断攀升;命运共同、举世升平;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诚信、友善的新甘泉必将全面呈现;辉煌璀璨、美好无限的伟大宏图也必将而且即将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