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河流规划研究(浙水设计 水利技术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杭嘉湖东部平原规划研究

5.1 流域治水历程

5.1.1 流域概况

1.自然地理条件

杭嘉湖东部平原位于太湖流域南部,是太湖流域8个水利分区之一。本区域西靠东苕溪与导流港,东接黄浦江,北滨太湖,南濒钱塘江杭州湾,总面积为7550km2(其中浙江省6481km2),占太湖流域总面积约20.5%。

杭嘉湖东部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其西南部分水岭为丘陵山地,而广大腹地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大多在2.20~1.20m,北部濒临太湖地区及东部与苏沪淀泖、黄浦江交接地区地势更低,地面高程在1.70~1.20m,南部邻杭州湾稍高,在5.20~3.10m之间。东部平原的上塘河地区,位于钱塘江北岸,地面高程一般在5.70~3.70m之间,因地势稍高,为有利于蓄水抗旱,沿主流上塘河北岸筑有堤防及闸堰,控制上塘河常水位高出运河水系1.50m左右。上塘河地区南部的下沙地区,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钱塘江北岸明清老海塘外侧的新围垦区,地面高程一般在6.00~5.20m。

2.水系及排水格局

杭嘉湖东部平原河流纵横,成网状分布,受地势制约,水流自然流向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太湖和黄浦江。因有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故称为京杭运河水系。杭嘉湖区中浙江省面积占86%,境内水面面积近590km2,河道总长度24600km,河网密度3.8km/km2,水面率约10%。南部杭州湾沿岸一带较疏,为4%~6%,北部和东北部一带较密,为12%~17%。运河水系中重要的流域或地区性骨干河道按排水方向分有北排入太湖、东排入黄浦江、南排入杭州湾等河道。

入太湖河道(溇港)共19条。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大钱港、罗溇、幻溇、濮溇、汤溇等5条。入湖溇港与太湖之间设闸控制,闸门总净宽189m。

入黄浦江河道:①北排水系,主要有南横塘、北横塘、頔塘、双林塘、练市塘、九里塘、白马塘、金牛塘、澜溪塘等,现状河道在江浙边界的总过水断面(1.16m水位时)约690m2;②嘉北水系,东西向骨干河道有三店塘、清凉港、新景港、红旗塘、横枫泾、俞汇塘、凤家圩港等,南北向骨干河道有苏嘉运河、梅潭港、芦墟塘、红菱塘、坟墩港、丁栅港等;③沪杭铁路以南入大泖港水系,主要有平湖塘、乍浦塘、上海塘、广陈塘等骨干河道,总长度约105km。

南排水系是杭嘉湖地区向杭州湾排涝工程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有独山闸、南台头闸、长山闸、盐官下河闸站及其排水干河和支河。另外,杭州湾北岸杭州、海宁一带的上塘河水系,经谈家埭闸、上塘河闸向钱塘江排水,也属南排水系。

杭嘉湖东部平原以运河水系为主,由于地形地势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运河河网水流,总流势自西南向东北,洪涝水历来以北排入太湖、入淀泖湖群和东排入黄浦江为主。除北排入太湖的溇港水系外,运河水网自然形成三个排水系统:①古运河嘉兴以西,以古运河、澜溪塘和頔塘为骨干的自西南向东北的排水系统,历史上称杭嘉湖排水走廊,20世纪80年代治理太湖改称为“杭嘉湖北排通道”。杭嘉湖排水走廊北排通道承洩嘉兴以西的洪涝水汇聚于平望一带,经现太浦河的湖泊入淀泖、转入黄浦江;②古运河以东,沪杭铁路以北的嘉兴嘉善洼地水网,近代以俞汇塘、清凉港等东排河道入园洩泾入黄浦江;③沪杭铁路以南,以上海塘、广陈塘为骨干,承洩路南和海盐以北的高地来水经大泖港入黄浦江。

由于近代淀泖水系的变化和杭嘉湖原有排水出路不足,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动议东部平原向南开辟新河,利用杭州湾低潮位期间排泄部分杭嘉湖涝水,作为辅助出路先后实施了谈家埭排涝闸、长山河排涝工程等南排杭州湾工程。1991年太湖大水后,杭嘉湖地区实施了198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的环湖大堤(浙江段)工程、太浦河(浙江段)工程、杭嘉湖南排后续工程、红旗塘(浙江段)工程、杭嘉湖北排通道(浙江段)工程、东西苕溪防洪工程6项骨干工程。杭嘉湖东部平原形成了“北排太湖(太浦河),东排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区域水系格局。

3.水文气象

杭嘉湖东部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500mm,丰枯年际变幅及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匀。

地区洪涝灾害呈现梅雨型和台风型洪涝灾害特征。梅雨总量大、历时长、范围广、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台风雨历时短、强度大,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

4.社会经济

浙江省境内杭嘉湖东部平原包括了杭州市的余杭及市区的大部、嘉兴市全部和湖州市的部分。据2013年统计,东部平原总人口约70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17.71亿元。

本区域农业生产发达,是浙江省主要的粮、蚕、油生产基地;地区工业发达,产业结构完善,门类齐全,各地城市化程度高,第三产业兴旺。区内的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都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5.1.2 治水历程

东部平原水利治理历史悠久,可溯至马家浜文化时期(距今6700~5200年);秦代已打通运河浙江段经嘉兴抵杭州;汉代开挖荻塘、筑西险大塘;唐、宋时期,修筑海塘御潮、围圩置堰闸防洪排涝兼利灌溉、发展水运,疏浚太湖溇港和立水则碑记载水位;明、清建设海塘工程的技术大发展,建成杭嘉湖南翼(钱塘江北岸)的“海上长城”;民国时期,逐步推广应用近代治水科学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组织下,发动群众,全面治理开发,进行以防洪治涝为中心的宏大水利工程建设。1977年开始兴建“南排工程”首期长山闸排涝工程,1987年基本完成长山闸及长山河的干河开挖与支河配套;1991年太湖大水后开工建设环湖大堤(浙江段)工程、杭嘉湖北排工程、太浦河(浙江段)工程、红旗塘(浙江段)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等“一轮治太骨干工程”,至2005年,“一轮治太骨干工程”基本完成,2009年陆续完成竣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后,太湖流域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东部平原实施了太嘉河工程、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工程、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等四项重点水利工程,目前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疏浚太湖溇港以畅引排、沿太湖筑堤建闸;整治圩区、兴建机电排灌;广疏河网,努力维护北排排水走廊与局部恢复北排通道;开挖红旗塘工程加强东泄入黄浦江;建设标准海塘等。经过近60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东部平原基本形成了“北排太湖,东排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骨干防洪体系框架,形成了以治太骨干工程为主体,上游山区水库、周边江堤海塘、平原骨干河道和平原区各类闸站等工程组成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初步具备了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航运内河的基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