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分蓄洪工程志(湖北省水利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汇流与分流

荆州河段两岸有众多汇流与分流河道,汇流与分流对荆州河段防洪形势产生重要影响。

一、东荆河

东荆河位于江汉平原腹地,起自潜江泽口龙头拐,自北转向东南,止于洪湖新滩口,全长173千米,是汉江下游分流入长江的重要河道,洪水期间可分泄汉江下游四分之一的洪水。左岸为汉南区,右岸为四湖中下区。河堤安全保护范围涉及潜江、仙桃、江陵、监利、洪湖等县(市、区)及武汉市汉南部分地域。

据《东荆河堤防志》载:“东荆河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本无固定河床,随着水域变迁,沙洲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类围垸垦殖,而逐渐形成洪泛区。”

东荆河进口名“泽口”,始见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版《嘉靖沔阳志》。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夜汊堤溃,赵贤从汉江全局出发,上疏请留缺口分流,泽口至田关从此成为汉江分流的固定河道,称为夜汊河、荆河、策口河等。田关以下分为两流,向西南流入江陵者为西荆河,向东南流入沔阳者为东荆河。

东荆河河道形成后,下游支流纵横交错,内通内荆河,北交通顺河,一遇汉江洪水,上压下顶,四湖地区一片汪洋。明清以来,东荆河历经溃口改道,筑堤防水,围垸垦殖和人工堵塞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东荆河水自泽口南流至新口,转向东流经北口,在天星洲分为两流,再于施家港汇合,至敖家洲又分为两大支流注入长江,北支出沌口,南支出新滩口。新中国成立后,对东荆河进行全面治理,敖家洲以下开挖深水河槽,并在渡泗湖与南支汇合后由三合垸入长江。1955年修筑中革岭至胡家湾堤防,与长江干堤连接,干流长由249千米缩短为173千米,自此成为一条全河有固定河床的首汉尾江的汉江分流河道。

二、内荆河

内荆河位于荆江北岸、东荆河左岸,是四湖地区的天然排水河流,原为长江分流水系,由古夏水演变而成。南朝以后,夏水逐渐南移,与涌水下游合流。宋元之际,分江口塞,而与扬水为源称为长夏河。因长夏河位于荆江内侧并行东流,其危害程度仅次于荆江,故有内荆河之称。

内荆河主源起自荆门碑凹山,沿途汇集荆门市、荆州区、沙市区、潜江市、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共10375平方千米径流,串联大小数十个湖泊,主干于洪湖新滩口出长江。新中国成立前,干流全长358千米,年均排水总量约50亿立方米。因渠道排水不畅,每逢汛期,长江洪水从新滩口倒灌,沿下内荆河进入洪湖等地,大水年份,洪水可沿内荆河倒灌至监利县余家埠。水系内经常出现外洪内涝,灾害频繁。

干流在四湖上区称拾回桥河,即古荆门州建阳河,现简称桥河,中区自习家口至王老河,下区王老河至新滩口。1956年开始对内荆河中下区进行疏挖和裁弯取直,现称为四湖总干渠,长185千米。干流至福田寺后,一支东行经柳家集、瞿家湾、子贝渊、沙口至高潭口出东荆河南支,称为总干渠下段,长45.5千米,其南岸即为洪湖分蓄洪区主隔堤;另一支即内荆河,由福田寺入洪湖调蓄区,再经小港、大同湖农场、坪坊、狄章至新滩口入长江,此段河长100千米。

流域内湖泊众多,由于围湖造田,湖面逐渐缩小,多数湖泊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