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瓦遮头:1950s-1990s楼书解读“安乐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香港島

我們從中西區/半山出發,沿西至東走到筲箕灣,看看昔日的港島景象。我們會發現海港仍比較闊,填海範圍比較小,樓宇不像今日密集。繁華背後,不無代價。

中西區

1960年代·上環市景

這本售樓書利用封面展示了物業向海的景觀,不過同時透視出這座新廈附近全是舊式唐樓。

當年的干諾道西就在海旁,電車仍是沿海而走,沿岸還有多個私人碼頭,方便起卸貨物並運往海邊的貨倉。

(啟發大廈,上環,1963)

中環立體地圖

此圖頗見心思,從中所見即使是當年中環,建築密度也不高;近海因地皮較貴重,建築物則明顯較高,盡用地積比率。而圖中塗上黃色的「中區新填地」,正是後來興建更高的交易廣場和康樂大廈(今稱怡和大廈)之所在地。

當時,古色古香的舊郵政總局仍坐落畢打街,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拆卸並改建為環球大廈。在鴻基大廈左面可見中央市場,即今天的中環街市。

圖中相對較高的恒生銀行,則在1991年向左遷移,取代了當年的消防局。原有的恒生大廈易名為盈置大廈。旁邊的聯邦大廈亦已易名為永安集團大廈。

(鴻基大廈,中環,1970)

中環地圖

地圖上可見當年中環的地標。由於地產商同樣處於中環,正好同時標示售樓處。

消防局外為統一碼頭,當時有前往佐敦道碼頭的汽車渡輪,前往旺角、深水埗等九龍地區的渡輪(稱為港內線),以及前往離島的渡輪(稱為港外線)。此碼頭於1994年拆卸並填海,建成後來的港鐵香港站和四季酒店。

(中環大廈,中環,1969)

堅尼地城地圖

此區有一街名為「堅彌地城海旁」,卻不在「海旁」,你會否有所疑惑?其實直至九十年代初它確為海旁,但後來填海,在1999年興建了卑路乍灣公園,海旁則變成貨物裝卸區。多了一個公園,卻失去了海旁,對居民來說可謂得不償失。一落樓就沿海邊散步的閒情,也變成了追憶。

(珍珠閣,堅尼地城,1980)

1980年代·半山鳥瞰中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環,當中有多少大廈仍然屹立至今?和記大廈旁的富麗華酒店也算高樓,它於1973年開業,可是經營28年就結業了,重建為友邦金融中心,於2005年落成。建於1963年的香港希爾頓酒店,是另一座現今已被拆的高樓大廈,取而代之的是於1999年竣工的長江集團中心。

那時的中環,連交易廣場也未建設,更莫說IFC,維港顯得較寬闊。

(愛都大廈,半山,1982)

1980年代中期·半山鳥瞰中環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維港兩岸各有一項重要建築準備興建。一是1989年11月啟用的尖沙咀文化中心,其時正在動工,它的前身是九廣鐵路的尖沙咀車站,後來只有鐘樓被保存下來。灣仔則正在填出一片新的土地,迎接於1988年11月落成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第一期。

(輝鴻閣,半山,1989)

1980年代末期·半山鳥瞰中環

八十年代末的維港天際線。圖中的中銀大廈剛好興建了一半,這座名廈於1990年5月啟用,並以367.4米、70層高成為當時亞洲的最高建築。

(美蘭閣,半山,1990)

昔日情懷

在售樓書可回顧一些本地著名商號昔日招牌的設計,如惠康、屈臣氏、恒生、百佳等。

(美蘭閣,半山,1990)

1970—1980年代·香港島夜景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從大角咀富多來新邨外便能欣賞港島的夜景,康樂大廈(今為怡和大廈)仍是最突出的建築,它於1973年落成時,屬亞洲最高建築物。樓高52層,淺色的外牆、圓形的窗戶,令它顯得分外耀眼,並成了「東方之珠」的象徵。今天不僅港島的面貌已大為不同,富多來新邨現今外望,更只能看到一街之隔的帝峰.皇殿。

(富多來新邨,大角咀,1980)

灣仔區

1960年代・銅鑼灣市景

圖中可見華登大廈在規劃時,已預算了大量樓高兩層的商舖面積。當然發展商未必估計得到,後來的租戶是鼎鼎大名、香港首家日式百貨公司──大丸。現時它則成了商場名店坊。

(華登大廈,銅鑼灣,1960)

銅鑼灣街景

售樓書內有一幅標示頗詳盡的手繪地圖,可一窺未建成海底隧道前的銅鑼灣市景,外邊就是避風塘,維多利亞公園在一河之隔。香港遊艇會坐落維港內的極少數島嶼——奇力島(又稱燈籠洲)。有趣的是,在畫家筆下只有十數艘遊艇,相對今時今日滿佈遊艇的景象,反映當時香港社會並未如今天富裕。

(華登大廈,銅鑼灣,1960)

銅鑼灣「運河」

今天的告士打道天橋在當年是一條運河,可見手繪封面圖的右下角有一帆船。但基於運河相隔,從這座物業前往維園就要繞圈子了。其時銅鑼灣設有各式工廠如糖廠,故有一條糖街,運河便可用作運貨。牛奶公司亦在銅鑼灣設有許多冰廠,後惹來開發商置地垂涎,收購牛奶公司並進行地產發展。

(新豪大廈,銅鑼灣,1964)

銅鑼灣地圖

當年的告士打道只走到波斯富街,尚未延伸至銅鑼灣。銅鑼灣的海岸線並無馬路,百德新街等均為死胡同。當年的銅鑼灣,海底隧道出口的大馬路還未築成,此物業一面向海,一面向維園,的確是一個旺中帶靜的好居所。

(新豪大廈,銅鑼灣,1964)

金鐘/灣仔地圖

此時金鐘尚未發展。從地圖所見,中環的遮打花園仍是香港木球會。球會租約於1971年完結,遮打花園於1978年落成。

臨海的告士打道初期稱高士打道,後為免與天后的高士威道混淆才更改名稱。海上畫上若干輪船,令海岸更受注目,買家可掌握物業與海邊的距離。碼頭位置在當年尤其重要,因為必須乘船才能前往九龍半島。

(新禧大樓,灣仔,1965)

堅拿道「渠」

此圖亦見當年的堅拿道(Canal Road)確是一條Canal(渠),那時尚未興建海底隧道和香港仔隧道,也就沒有連接兩者的堅拿道天橋了。香島大廈旁消防局的位置,則至今也沒有改變。

你可能會問,住在軒尼詩道,難道不會天天吸廢氣嗎?但當年樓宇落成時,與今天大相逕庭,那時社會沒這麼富裕,人口(1960年約為300萬)亦不如今天眾多,開車的人較少,街道較乾淨;海岸線也沒有摩天大廈,空氣較流通;而且還能眺望對岸的九龍,其時還未有高樓大廈遮蔽,滿目都是原始山景。

(香島大廈,灣仔,1964)

堅拿道地圖

本圖珍貴之處在於顯示了當年在銅鑼灣的戲院、酒家等消閒地標的位置。銅鑼灣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已是娛樂、購物熱點,故圖中可見有六家大型戲院之多,如紐約戲院、豪華戲院、樂聲戲院、京華戲院等,現已全數改建。後來的戲院則多為迷你戲院。

(香島大廈,灣仔,1964)

1960年代·銅鑼灣

據售樓書內頁的圖片說明,當年從華登大廈向北可望中環、九龍及遊艇會的海景;向東則可望維多利亞公園及游泳池。

(華登大廈,銅鑼灣,1960)

1960年代·維多利亞公園

維多利亞公園於1957年啟用,圖為六十年代的維多利亞公園風光。

售樓書上的「永無阻隔」承諾倒是維持至今,園景享用50年後依然無阻,購買面向公園的物業確有長遠的景觀保證。

(新豪大廈,銅鑼灣,1964)

1980年代·眺望維多利亞港

從天后的康麗苑售樓書,找到由天后望向中環的景致。相中遊艇的數目與前文看過的1960年代售樓書大相逕庭,蓋因19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已躋身國際都會之列。

(康麗苑,天后,1984)

東區

1960年代·炮台山

封面是大廈的近景,封底是大廈與周遭的環境,效果像數碼相機的三倍變焦。

圖右下角的皇都戲院大廈近年成為保育熱話,它於2017年3月獲確認為一級歷史建築物,但因未達最高級別的法定古蹟,故仍可能遭到拆卸的厄運。

(五洲大廈,炮台山,1962)

北角地圖

或許是受東區走廊所阻,北角的海岸線倒是幾十年來變化不大,並沒有進一步填海。

(新都城大廈,北角,1972)

1970年代·遠眺太古船塢/太古城

興建中的太古城鳥瞰圖,其時住宅外仍是一個運作中的大型船塢,筲箕灣沿山仍是大片木屋區。

不過當年船塢的位置,今日已變成太古城中心及鰂魚涌公園。可見上世紀七十年代各行各業逐漸發現企業裏價值最高的並非本業,而是本業所坐落的地皮,故陸續發展成地產項目。

(太古地產年報,1977)

筲箕灣地圖

南安街和寶文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已是最接近海旁的街道,可見後來填海的範圍甚巨,現在整個愛秩序灣已幾近消失。當你逛遊愛東邨和愛蝶灣,發現一幢舊樓也沒有,就知該處九成九是後來填海而來的。

(筲箕灣中心,筲箕灣,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