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冯氏捏积疗法
(一)冯氏捏积疗法作用机理及应用
冯氏捏积疗法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理论,并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来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按照中医的理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作为人体的阴阳应该保持着对立而又统一的协调关系,一旦这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受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失去平衡,出现了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疾病就会随之产生。中医的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中医还应用阴阳互根的属性进一步说明人体的阴阳相互依赖和相互滋生的关系。例如,就人体的气血来讲,气为阳,血为阴,因此阳气和阴血在体内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滋生的协调关系,在气与血的关系中,中医又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冯氏捏积疗法就是根据中医这些基本理论,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振奋小儿全身的阳气,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来平衡阴阳,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这是因为就其人体的腹背来讲,腹为阴、背为阳,而脊柱又在人体背部的中央,督脉因其循脊而过,督脉的特定循行路线就决定了它具有主统全身阳气的功能。同时从督脉循行路线来看,它的起始部位与阴经任脉相连,自下而上,贯通脊背,络肾通脑,再加上人体经络本身遍及全身,无处不至的特点,使督脉可以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因此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振奋督脉的阳气,就可以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
除了上述督脉的治疗作用外,由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也位于督脉的两旁,因此在捏拿小儿脊背的时候,足太阳膀胱经也得到了相应的刺激,在这条经脉上分布着与人体内部脏腑解剖部位相邻近的脏腑俞穴,如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等,这些俞穴通称背俞。通过对这些俞穴的良性刺激,不仅可以协调小儿脏腑之间的功能,促进机体的机能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小儿某些俞穴的重点捏拿来治疗某些脏腑的疾病。总而言之,冯氏捏积疗法可以对小儿机体起到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治疗效果,也是通过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良性刺激的共同结果。
近些年来,通过研究冯氏捏积疗法的治疗原理,总结冯氏捏积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冯氏捏积疗法除治疗小儿疳积外,对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营养不良性贫血、厌食、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缓解期及小儿夜啼等疾病,治疗效果也很好。经过冯氏捏积疗法治疗后,病儿的体质及食欲不振,睡眠不实,腹泻、便秘等症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些病儿的体重、血色素也有所提高。应用反映人体小肠吸收功能的D-木糖试验,对疳积病儿进行捏积疗法治疗后的临床观察表明,绝大多数患儿的小肠吸收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用测定小儿血清胃泌素的试验方法,来评价疳积病儿的治疗效果,患有疳积病儿的血清胃泌素的水平较正常儿童为高,经过冯氏积捏疗法治疗后,绝大多数病儿的血清胃泌素都可恢复到正常的范围。
总之,冯氏捏积疗法的治疗原理,是以严谨的中医理论作为依据,同时也被现代科学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疗法除了对消化系统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外,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促进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一古老的中医特色疗法必将会更好地为儿童医疗保健事业服务。
(二)口服冯氏消积散
冯氏消积散是冯氏祖传验方,是冯氏捏积疗法中独有的,也是冯氏捏积疗法组成部分之一,由熟大黄、砂仁等药物组成,熟大黄清热消积,砂仁理气开胃和中,具有消积化滞、通便行气之功效。消积散在冯氏捏积疗法中使用,用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饮食停滞失调引起的小儿食滞积聚、停食停乳、腹胀腹痛、胸脘痞闷、腹胀便秘等。
(三)贴敷冯氏化痞膏
冯氏化痞膏是冯氏祖传验方,在冯氏捏积疗法过程中使用,捏积每一疗程贴敷一贴。由大黄、当归、官桂、龟甲、麝香等药物组成。大黄、当归清热活血、龟甲软坚散结、官桂温阳和中、麝香香窜走络。具有消积化痞,散寒止痛之功效。制成膏药外敷用于治疗小儿脾胃不和引起的停食停乳、腹胀腹痛、面黄肌瘦、夜啼不安等。
(四)冯氏捏积疗法操作手法
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双手手心相对朝上,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实际操作可从尾骨)开始,沿着督脉捏拿至大椎穴。如此循环,捏拿6遍。捏第5遍时,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症状采用“重提”的提拿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的腧穴。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揉按肾俞穴10次。

长强、大椎

两指捏法

揉按肾俞穴
(五)冯氏捏积手法操作要领
冯氏捏积手法是集推、捏、捻、放、提、揉、按操作手法之大成,它包含了小儿推拿中的推法、捏法、捻法、放法、提法、揉法、按法等常用手法。
推法 操作者手心朝上,用双手的食指第2、第3节的桡背侧紧贴着患儿脊骨部位的皮肤,双手交替,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
操作要领:双侧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如果力量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患儿的皮肤。

推法
捏法 操作者在上述推法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
操作要领:捏拿皮肤的面积及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影响施术的速度,患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患儿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较弱,影响疗效。

捏法
捻法 操作者在捏拿着患儿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患儿的皮肤,移动施术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
操作要领: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脊柱正中的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能松脱,一鼓作气,从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

捻法
放法 是在上述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恢复到原位的状态。
操作要领:操作者手法操作要推、捏、捻、放一气呵成,时间掌握的要得当,手法娴熟,使整个推拿过程有明显的节奏感。

放法
提法 操作者在捏拿患儿脊背第5遍时,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脏腑腧穴处(如大肠俞、胃俞、脾俞),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腧穴部位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某些背部脏腑腧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脏腑的功能。

捏法
操作要领:提拉方向要有一向后上方的弧度,力度适中,不能强拉,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重提的穴位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病症选取不同的穴位。
揉法和按法 揉法和按法在冯氏捏积疗法中是同时应用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操作者在捏拿小儿脊背结束后,用双手的大拇指的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同时在揉的动作中,又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力度的按压,揉按结合,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

按法和揉法
操作要领:大拇指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强,因施术面积仅有拇指腹部的大小,力量过强患儿会感到疼痛。
(六)冯氏捏积疗法穴位介绍
冯氏捏积疗法主要沿人体背部正中的督脉及督脉两侧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操作。督脉的作用是统帅、督导全身阳气,调节全身阳经脉气,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是藏津液、司气化、主排汗、排尿的作用,在肺气的配合下敷布于体表,称之为太阳之气,所以膀胱经太阳经气有保卫体表,抗御外邪侵入的功能。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有着许多重要的腧穴,在进行冯氏捏积疗法时是沿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进行操作的,同时也刺激了这些腧穴,起到了协调脏腑、气血的作用,促进了小儿机体的机能。
◎1.督脉上的主要穴位
大椎【功用】 清热解表。
【定位】 人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热病、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疾病,小儿惊风等神志病症,项背痛,风疹,痤疮等。

大椎
陶道【功用】 解表清热。
【定位】 人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热病、咳嗽、气喘等外感疾病。

陶道
身柱【功用】 宣肺清热,宁神镇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两侧肩胛冈高点相平。
【主治】 身热、头痛、咳嗽、气喘等外感疾病,惊厥等神志病症,腰脊强痛。

身柱
神道【功用】 宁神安心,清热平喘。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心痛、心悸、怔忡等心疾,失眠等神志病,咳嗽,气喘,肩背痛。

神道
至阳【功用】 宽胸利膈。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平肩胛骨下缘连线。
【主治】 胸胁胀满等肝胆病症,咳嗽,气喘,腰背疼痛。

至阳
中枢【功用】 健脾利湿,清热止痛。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等脾胃病症。

中枢
脊中【功用】 健脾利湿,宁神镇静。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小儿疳积,腹泻、脱肛、便血等肠腑病症。

脊中
命门【功用】 补肾壮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小腹冷痛,腹泻,腰脊强痛、小便频数等肾阳不足病症。

命门
腰俞【功用】清热除湿。
【定位】 正当骶管裂孔处。
【主治】 腹泻、便秘等肠腑疾病。

腰俞
◎2.膀胱经上的主要穴位
肺俞【功用】 解表宣肺,清热理气。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主治】 咳嗽、气喘等肺疾,盗汗等阴虚病症。

肺俞
厥阴俞【功用】 开胸理气。
【定位】 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咳嗽、胸闷、呕吐、失眠。

厥阴俞
心俞【功用】 宽胸理气,通络安神。
【定位】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主治】 惊悸、不寐等心疾与神志病症,咳嗽,盗汗。

心俞
肝俞【功用】 疏肝理气。
【定位】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主治】 目赤、目视不明等肝胆病症。

肝俞
脾俞【功用】 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定位】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主治】 腹胀、纳呆、呕吐、腹泻、水肿等脾胃病症。

脾俞
胃俞【功用】 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胃俞
三焦俞【功用】 调理三焦,利水强腰。
【定位】 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主治】 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等脾胃病症,小便不利、水肿等三焦气化不利病症。

三焦俞
肾俞【功用】 益肾助阳。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主治】 头晕、腰痛、遗尿等肾虚病症。

肾俞
大肠俞【功用】 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主治】 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症。

大肠俞
(七)配合推拿手法介绍
在长期临床治疗中,我们在应用冯氏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疾病的同时,也摸索出与冯氏捏积疗法配合使用的推拿手法,使临床疗效更好。
◎1.头部穴位
太阳【功用】 调和阴阳。

太阳穴
【位置】 外眼角与眉梢连线的中点后方的凹陷处,俗称太阳穴。
【主治】 感冒、头痛,调整汗液。

揉太阳
【操作】 揉太阳,以两拇指或中指指腹在太阳穴揉动。
【时间】 揉3分钟。
坎宫【功用】 调节脏腑阴阳,醒脑明目。

坎宫
【位置】 自眉头至眉梢处成一横线处。
【主治】 外感、鼻塞、头痛等。
【时间】 推1分钟。
【操作】 推坎宫,两拇指同时自眉心向眉梢处分推。

推坎宫
百会【功用】 安神镇惊,醒脑益智,通调阴阳。

百会穴
【位置】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汇处。
【主治】 夜啼、惊风、心烦不安等。
【操作】 揉百会,以两拇指或中指指腹在百会穴揉动。

揉百会
【数次】 揉30次。
◎2.胸腹部穴位
中脘【功用】 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中脘穴
【位置】 位于肚脐上4寸,胸骨下端剑突至肚脐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食积、脘腹胀痛、泄泻、便秘等。
【操作】 揉中脘,用食指、中指螺纹面或拇指指腹揉。

揉中脘
【次数】 揉100次。
天枢【功用】 理气导滞,调理肠胃。

天枢穴
【位置】 位于肚脐旁开2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积滞、泄泻、便秘、腹胀、腹痛等。
【操作】 揉天枢,用拇指或中指螺纹面揉。

揉天枢
【次数】 揉100次。
腹【功用】 调理脾胃,补脾虚,清胃肠热。

腹
【位置】 腹部。
【主治】 脾胃疾病。
【次数】 摩200次。
【操作】 摩腹,用全手掌腹面或四指腹面轻贴腹部,以脐为中心,作环形运动,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逆顺交替为平补平泻。

摩腹
腹阴阳【功用】 调理脾胃。

腹阴阳
【位置】 腹部剑突至平脐处。
【主治】 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痛、厌食、泄泻。
【次数】 推50次。
【操作】 分推腹阴阳,双手拇指从剑突起,分别向两边推,边推边向下移动,直到平脐为止。

分推腹阴阳
神阙【功用】 温中补气,消积导滞。

神阙穴
【位置】 肚脐正中。
【主治】 脾胃虚寒引起的久泻、脱肛,脾肾阳虚所致的遗尿、水肿等。
【操作】 揉神阙,用手中指指腹揉。

揉神阙
【次数】 揉100次。
肚角【功用】 调理脾胃,消导止痛。

肚角
【位置】 腹部,位于肚脐下2寸与脐外2寸的交接点处。
【主治】 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痛、便秘、腹胀、夜啼等。
【操作】 拿肚角,操作者用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向深处拿捏、上提后放松。

拿肚角
【次数】 左右各拿5次。
◎3.腰背部穴位
肺俞【功用】 润肺止咳。

肺俞
【位置】 背部,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肺气不足引起的久咳、久喘、反复感冒等。
【操作】 点揉肺俞,操作者用拇指的螺纹面点揉肺俞穴,揉3点1。捏积疗法中在肺俞穴处重提。

点揉肺俞
【时间】 点揉1分钟。
厥阴俞【功用】 开胸理气。

阙阴俞
【位置】 背部,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咳嗽、胸闷、呕吐、失眠。
【时间】 点揉1分钟。
【操作】 点揉,操作者用拇指的螺纹面点揉,点1揉3。捏积疗法中在厥阴俞穴处重提。

点揉厥阴俞
心俞【功用】 散发心室之热。

心俞
【位置】 背部,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惊悸不安、心烦、夜啼、咳嗽。
【时间】 点揉1分钟。
【操作】 操作者用拇指的螺纹面点揉,点1揉3。捏积疗法中在心俞穴处重提。

点揉心俞
肝俞【功用】 疏肝清热,通络利咽。

肝俞
【位置】 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肝热引起的目赤、咽喉肿痛。
【操作】 用拇指的螺纹面点揉。捏积疗法中在肝俞穴处重提。

点揉肝俞
【时间】 点揉1分钟。
脾俞【功用】 调理脾胃,健脾助运。

脾俞
【位置】 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脾虚引起的厌食、便秘、食积、腹泻、脘腹胀满等。
【操作】 点揉脾俞,操作者用拇指的螺纹面点揉脾俞穴;捏积疗法中在脾俞穴处重提。

点揉脾俞
【时间】 点揉1分钟。
胃俞【功用】 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胃俞
【位置】 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食积、胃脘胀痛。
【操作】 操作者用拇指的螺纹面点揉。捏积疗法中在胃俞穴处重提。

点揉胃俞
【时间】 点揉1分钟。
三焦俞【功用】 清利三焦之热。

三焦俞
【位置】 背部,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食积、便秘、脘腹胀。
【操作】 操作者用拇指的螺纹面点揉。捏积疗法中在三焦俞穴处重提。

点揉三焦俞
【时间】 点揉1分钟。
肾俞【功用】 补肾固本。

肾俞
【位置】 腰部,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先天不足引起的小儿发育不良、遗尿、水肿等病。也常用作保健穴位,固本培元。
【操作】 可揉、可推。捏积疗法中在肾俞穴处点揉。

点揉肾俞
【次数】 5~10次。
大肠俞【功用】 调理胃肠。

大肠俞
【位置】 腰部,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主治】 小儿消化不良、便秘、泄泻等病。
【操作】 可揉、可推。捏积疗法中在大肠俞穴处重提。

揉大肠俞
【次数】 5~10次。
七节骨【功用】 上推为补,治疗虚寒;下推为泻,治疗实热证。

七节骨
【位置】 第4腰椎至尾骨尖。
【主治】 上推为补,治疗寒证、虚证引起的泄泻、厌食、遗尿、脱肛;下推为泻,治疗热证、实证引起的烦躁不安、咳喘、便秘等病。
【操作】 操作者以拇指自下而上称为上推七节骨,以拇指自上而下称为下推七节骨。

上推七节骨
【时间】 推50~100次。
龟尾【功用】 调理大肠。

龟尾
【位置】 位于尾骨末端的凹陷处。
【主治】 泄泻、脱肛、腹胀、便秘等疾病。
【操作】 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

揉龟尾
【次数】 揉30次。
脊【功用】 适用于脾胃、肺系、肾系疾病,补虚泻实。

脊
【位置】 人体背部正中脊柱。
【主治】 小儿厌食、食积、脾胃不和、疳积、便秘、反复感冒、咳喘、遗尿等。是常用的保健穴位,可以健脾助运,益智强体。
【操作】 冯氏捏积疗法的部位。可使用推法、捏法、提法、揉法等各种手法。

两指捏法
【次数】 操作6遍。
◎4.上肢部位穴位
脾经【功用】 健脾消滞。

脾经
【位置】 大拇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 厌食、泄泻、积滞、疳积、神疲乏力等。
【操作】 操作者用拇指的螺纹面揉、按并作。

补脾经
【次数】 揉按100次。
肝经【功用】 平肝清热,疏肝镇惊。

肝经
【位置】 食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 烦躁、惊风、夜啼等。
【操作】 操作者从指间关节推向指尖。

清肝经
【次数】 直推100次。
大肠经【功用】 调理胃肠。

大肠经
【位置】 食指桡侧缘。
【主治】 脾胃不和引起的便秘、厌食等。
【次数】 推100次。
【操作】 由虎口推向指尖为清大肠,由指尖推向虎口为补大肠,来回推为调理大肠。

清大肠
心经【功用】 清心热、益心气。

心经
【位置】 手中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 热扰心经引起的烦躁、夜啼、口疮、小便短赤及心气不足导致的心神不宁等。
【操作】 由指间推向指尖为清,由指尖推向指间为补。

清心经
【次数】 推100次。
肺经【功用】 清肺止咳,补肺固表。

肺经
【位置】 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 感冒、咳嗽、哮喘、鼻塞流涕、咽喉不利,肺气虚引起的久咳久喘、哮喘缓解期、反复感冒、自汗等。
【操作】 操作者从指间关节推向指尖为清,反之从指尖推向指间关节为补。

清肺经
【次数】 直推100~200次。
四横纹【功用】 消导化积。

四横纹
【位置】 即双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主治】 食积、脘腹胀、厌食、疳积等。
【操作】 操作者用拇指的螺纹面从食指横纹处向小指横纹处直推。

推四横纹
【次数】 推50~100次。
肾经【功用】 补肾固本。

肾经
【位置】 小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 肾虚引起的遗尿、泄泻等。
【操作】 旋推为补肾经。

补肾经
【次数】 旋推100次。
肾顶【功用】 补肾固元。

肾顶
【位置】 小指顶端。
【主治】 肾虚骨弱,自汗盗汗。
【操作】 操作者用拇指掐小指指尖为补肾顶。

补肾顶
【次数】 掐30次。
手阴阳【功用】 平衡阴阳,调理气血。

手阴阳
【位置】 手腕部大横纹,其中点为总筋穴,横纹两端桡侧为阳池穴,尺侧为阴池穴,合称手阴阳。
【主治】 实热引起的烦躁、口疮、夜啼、惊风等。
【操作】 操作者用双手拇指自总筋穴分推至阴池穴、阳池穴。

分阴阳
【次数】 分推30~50次。
内八卦【功用】 调理气机,宽胸降气。

内八卦
【位置】 即手掌面,以掌心为中心,从中心至中指指根距离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周。
【主治】 胸闷、咳嗽、气喘、呕吐、厌食等。
【操作】 操作者常用运法,用拇指螺纹面自小儿手掌小鱼际处启运,沿顺时针方向经大鱼际至起始处,为运内八卦。反之为逆运内八卦。

运内八卦
【次数】 操作100次。
胃经【功用】 清胃热,降逆消导。

胃经
【位置】 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之间。
【主治】 胃热引起的口臭、口疮、呕吐、呃逆,便秘腹胀等。
【操作】 从掌根方向向拇指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胃经,反之为补胃经。

清胃经
【次数】 推100次。
板门【功用】 消导化滞。

板门
【位置】 手掌大鱼际平面。
【主治】 食积、食滞、厌食、腹胀、腹痛等。
【次数】 揉按300次。
【操作】 操作者用拇指螺纹面揉按手掌大鱼际平面。

揉板门
小天心【功用】 疏风清热通络。

小天心
【位置】 大小鱼际交界之凹陷处。
【主治】 夜啼、小便不利、高热惊风等。
【操作】 操作者用拇指螺纹面揉按。也可用捣法,称为捣小天心。

揉小天心
【次数】 揉按30~50次。
外劳宫【功用】 温阳升提阳气。

外劳宫
【位置】 手背第2、第3掌骨间凹陷处,与内劳宫相对应。
【主治】 泄泻、遗尿、汗出。
【操作】 以拇指、食指相对揉按内外劳宫。也可单揉内劳宫或外劳宫。

点揉内外劳宫
【时间】 揉按3分钟。
三关【功用】 温补气血。

三关
【位置】 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处。
【主治】 虚寒证、厌食、自汗。具有保健作用。
【次数】 推30~50次。
【操作】 食指中指并拢,自腕横纹向上推至肘横纹。

推上三关
六腑【功用】 通腑泄热。

六腑
【位置】 前臂尺侧,从腕横纹至肘横纹的直连线。
【主治】 实热引起的口臭、口疮、食积、咽喉肿痛、便秘等。
【操作】 从肘横纹推至腕横纹。

退六腑
【次数】 推100次。
◎5.下肢部位穴位
足三里【功用】 健脾补气。

足三里
【位置】 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处。
【主治】 脾胃虚弱引起的反复感冒、厌食、疳积等,是常用的保健穴位。
【操作】 以拇指揉。

揉足三里
【次数】 揉50次。
阳陵泉【主治】 调和阴阳,舒筋和络。

阳陵泉
【位置】 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缘凹陷处。
【主治】 五迟、五软、发育不良。
【操作】 以拇指揉。

揉阳陵泉
【时间】 揉30次。
(八)冯氏捏积疗法的注意事项
◎1.冯氏捏积疗法的饮食禁忌
冯氏医家在长期治疗小儿疳积的过程中体验到,为了更好地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一些影响或减弱治疗效果的饮食也应在施术中和施术后加以禁食,主要是芸豆、醋和螃蟹。
(1)芸豆是扁豆成熟后的种子,颜色紫红,不入药,从现代科学来讲,这种扁豆种子中含有较高的植物蛋白及钙、磷、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份,但是这种食品煮熟后,质地黏腻,不易消化、吸收,因此冯氏医家把它列为捏积治疗的禁忌食品。
(2)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食品调料,同时中医也把它列入药物之中,按照中药气味的归类,醋具有酸、苦、温等性能。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曾记载过前人有关食醋过多对人体有不利影响的论述。如“多食损筋骨,亦损胃”, “多食损人肌脏”,以及“脾病毋多食酸、酸伤脾”等。接受捏积治疗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脾虚失调的症状表现,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冯氏医家在捏积疗法的施术过程中,也把醋列为捏积治疗的禁忌食品之一。
(3)螃蟹是我们经常食用的一种美味佳食,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它也曾作为药品之一列入《本草纲目》中。按照中医药物气味的归属,本品具有咸、寒的性能,因此,我们日常食用时,常和具有辛温性能的姜汁一起同食,这不仅是为了调味作用,同时也是为了抵御本品的寒性作用。接受捏积的孩子,脾胃虚弱,最怕寒凉之物继续伤及脾胃,因此冯氏医家认为孩子在脾胃功能尚未恢复之前,应禁食螃蟹。
◎2.冯氏捏积疗法的禁忌症
冯氏捏积疗法的适应症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由于本疗法是操作者双手施术于小儿脊背部,因此,凡是影响操作者施术于小儿脊背的某些疾患,或是由于小儿患有某些严重的疾病,或是操作治疗时由于小儿哭闹可能加重病情的某些病症,均应作为本疗法的禁忌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小儿的背部有疖肿、皮疹、外伤或患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而出现背部皮肤破损的病情。
(2)小儿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施术时由于小儿哭闹,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意外情况,应视为本疗法的禁忌症。
(3)小儿患有某些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疾患,或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而出现明显的损伤,表现为智力明显低下。按照中医的理论,这类疾患的孩子因先天经络发育不健全,或因后天经络严重受到损伤,运用本疗法治疗效果不佳。
(4)小儿患有某些出血性疾病,由于捏拿脊背或推拿,可能会加重患儿局部或全身的出血倾向。因此,这些疾患也视为本疗法的禁忌症。
(5)小儿患有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也不宜同时进行捏积疗法。
◎3.冯氏捏积疗法和推拿的介质
冯氏捏积疗法是单纯的手法操作,不需要用介质。配合推拿疗法时,为保护皮肤可用滑石粉、凡士林、按摩油等。
◎4.冯氏捏积疗法适宜年龄
冯氏捏积疗法所适应的年龄跨度比较大,根据冯氏医家的多年经验总结,孩子从出生100天以后就可以接受捏积治疗。因此,本疗法适合3个月至14岁的小儿。
◎5.冯氏捏积疗法的治疗体位
为了更好地对不同年龄的患儿进行施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冯氏医家在长期临床操作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几种不同年龄组的患儿体位:
(1)生后100天至3岁以下孩子的体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不能很好的与操作者配合,因此要求孩子的家长要与操作者一起配合进行捏积治疗。孩子的家长坐在一个椅凳上,解开孩子的衣、裤,露出孩子的脊背,然后将患儿俯卧于家长的大腿上,患儿的双下肢由家长的双腿夹紧固定,操作时,家长用靠近患儿头部的一只手向项部撩开患儿衣服,另一只手可将患儿臀部的裤子向下扒开,这样就可暴露出患儿脊背部位。为防止孩子惊恐哭闹或挣扎,在捏积治疗过程中,家长可用亲切的语言对小儿进行安抚,以便转移患儿对捏积治疗的注意力。
(2)3岁至5岁孩子捏积的体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捏积治疗前能做好说服工作,大部分能很好配合捏积治疗。具体的做法是孩子的家长坐在椅凳上,松解孩子的衣、裤,并露出患儿的脊背,孩子从家长大腿的外侧,俯卧于家长的双侧大腿上,家长的双手可协助术者将衣、裤撩开,暴露出孩子的脊背部位。采用这种体位时,如果有些患儿不能很好地配合,家长可用双手分别固定孩子的头部和臀部。
(3)5岁及以上孩子捏积的体位
此年龄段的孩子,一般来讲都能配合捏积治疗,因此捏积治疗时采取俯卧的体位。具体的做法是,松解孩子衣服露出脊背部俯卧于床上,身体要自然放松,上肢曲肘上抬,两手伏于头部,或是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6.冯氏捏积疗法操作者的注意事项
(1)操作者的手部卫生
操作者不能留长指甲,以防在捏积治疗过程中,划伤孩子的皮肤。此外操作者在捏积治疗前要用温水洗手,这样做除了清洁双手外,还可以防止寒冷季节由于操作者的双手过凉,而使小儿感到不适。
(2)操作者的体位
操作者的体位要求以自然、舒适、便于操作为原则,一般操作者采用立位,立于孩子正后方或侧后方,便于进行捏积治疗。
(3)操作者的捏积手法练习
冯氏捏积疗法主要是通过操作者双手的施术,来达到治疗效果的外治方法。治疗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施术水平,而施术水平的高低,又主要体现在操作者的双手在施术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娴熟的手法。捏积治疗手法要求要有稳健而又协调的动作,手法熟练而到位,手法有力不等于用力过猛,孩子接受捏积治疗后感到很舒服,而不是感到疼痛。要想做到这一点,没有长期的手法练习是不可能做到的。操作者可以锻炼手腕的力量和手指力量作为基本功。操作者采取站立的姿势,双侧上肢伸直平举于胸前,手背朝上双手半握拳,有节奏地进行双手的掌屈、背伸,双腕关节的内、外回旋运动,锻炼手腕的灵活性。另外要锻炼手指的指力和灵活性,捏积施术时主要靠术者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捏拿患儿的皮肤,因此指力锻炼主要集中在拇指和食指的锻炼上。锻炼指力时,取一支竹筷,操作者可双手按照捏积时手的姿势将竹筷捏紧,然后按照捏积时的捏捻动作,将竹筷在拇指与食指间快速的捻动,这种锻炼方法不仅可以增强拇指、食指的指力,而且还可以锻炼两手操作时的协调性。
(九)捏积的现代研究进展
北京中医医院联合北京中医研究所早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冯氏捏积疗法对消化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表明:捏积有改善尿淀粉酶活性、D-木糖吸收排泄率的作用,可以提高儿童的脾胃吸收功能。同时捏积疗法可以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对小儿伤食型腹泻治疗也有效。随着对捏积疗法的深入研究,捏积的治疗范围也越来越大,不仅局限于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神经系统也起到调节作用,捏积疗法虽然是通过推拿作用于身体局部,但是可以起到促进神经系统平衡的作用,可以使人体异常兴奋的神经转化为抑制,也能促使长期处于抑制状态的神经重新兴奋,通过使神经兴奋和抑制达到相对平衡而起到了治疗作用。有研究发现捏积治疗小儿惊吓症、小儿遗尿症均有疗效,还可通过捏积促进胃动力恢复,捏积疗法对手术后腹胀、便秘、尿潴留症状也有改善。此外捏积疗法可以增加人体白细胞数量,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治疗有效,对轻中度小儿缺铁性贫血亦有效。
近十年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除应用冯氏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疾病外,还开展了其他推拿手法治疗,捏积治疗和其他推拿治疗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其他小儿推拿配合选穴多在小儿的手部、上肢、胸腹部等,其治疗机理也同于捏积疗法,调节脏腑阴阳,补虚泻实,顺应升降,以此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