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学历对职场提升有帮助吗
进修学历是现在比较火的一个话题,尤其你上个抖音,刷个微博,感觉网上的人几乎人人硕士学历起,不是985就是211,于是进修学历就成了很多人下意识的选择。一般人会认为,高学历就是敲门砖,多读书总不会吃亏。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进修学历与职场提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区分
有一次,我去大学做职业规划的讲座,被一位同学提问:
“老师,我今年大三,很纠结要不要考研?”
我调侃地问:“你是考上研究生就死吗?”
学生很懵地说:“不啊,我肯定要毕业啊。”
我接着问:“那就是研究生毕业那天死?”
学生彻底崩溃了:“为什么就得死呢?我肯定得活着啊。”
“好,那你怎么活?”
“去找个工作。”
“什么工作?”
“没想过,不知道。”
是否考研这件事,判断依据是未来的工作是否需要研究生学历。所以至少应该先想明白未来要去做什么,现在的学历是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
但现在很多人并没有仔细考虑过未来的职业规划,考研反而成了逃避就业的手段。
这种问题不仅仅在大学生身上发生,很多职场人也一样: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果往往还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我分享一个我在咨询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一位咨询者一上来就开启了抱怨模式:“我工作十几年了,三年前因为丈夫调到上海工作,所以我们全家从一个南方城市来到上海。我36岁了,大家都说现在学历很重要,我觉得到我这个年纪了也确实需要提升自己,于是考了MBA(工商管理硕士)。
这个年纪拖家带口的,一边忙工作,一边又要带孩子,过程中的困难和心酸就不多说了,可是付出了这么多之后,现在终于熬到MBA即将毕业,却发觉工作很难找,投了简历很少回复。网上很多工作我认为我都能做好,我甚至可以从初级做起,可是为什么没人找我面试呢?
丈夫的工作现在也不稳定,眼看孩子那么小,就要全家面临失业。我越来越迷茫,难道当初自己的决定是错的吗?”
在这个案例里,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在没有清晰的目标岗位的前提下盲目准备。
准备,一定是先准再备。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下意识给自己一个目标,用来逃避当前的困境,结果往往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中。
读MBA是个手段,而不是目的。理论上我们应该先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岗位,经过调查之后发现MBA学历是个门槛,于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读完MBA顺利进入新岗位。反过来就是案例中的悲剧,没想过未来要去做什么岗位,只是大家都说应该提升学历,于是随波逐流,结果付出巨大的代价还是卡在最后的就业上。
有意思的是,人往往在做了这个决定之后一定会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有一次我在一个培训课上说了这个MBA学员的案例,有一个学员当场反驳我说:“老师,难道人不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吗?你看那些商业上的成功人士,不都是去进修了吗?比如王石、刘强东,都去提升学历了。学习不应该这么功利,应该有自己的追求。”
她话音刚落,立刻又有两名学员现场声援她,同时表达了对我这种将学习功利化想法的鄙视。
我突然间就有一个想法,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考过MBA吗?”结果他们三个人当中,一个已经MBA毕业,一个正在考,一个正在读。
看来,我刚刚是无意间讲到了人家的痛处。想必他们也是费了很大劲考MBA,结果人生并没有很大改变吧。
于是我赶紧说:“你们说得也对,人是要有梦想和追求的,比如去完成一个读书的梦想,没有什么期待,就是想读个MBA学历,这个完全可以,应该支持。”
我说完之后,那个读完MAB的学员又嘟囔了一句:“就是,高学历总是没坏处的,说不定以后就用上了呢。”
为了课程正常进行,我们没有继续讨论这个话题。但是“高学历总没坏处”这个想法确确实实误导了很多人。
在学历进修这件事上是有两种思路的:
思路一就是我上文说的,进修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学历获得自己想要的岗位。如果是这个思路那肯定得先有确定的岗位,然后再准备读书。
思路二,读书就是自己未完成的一件事,读书本身就是目的和想要实现的梦想,这也没问题。但不应该将各种情况混为一谈,尤其是自己稀里糊涂什么都没想清楚的情况下就去进修,拖家带口地去完成自己读书的梦想。家庭条件允许的话没问题,要是本来就不富裕还要投入这么多时间和金钱,性价比实在是有些低。
聚焦
学历进修在职场中一般有三个典型的价值:专业认证、结交人脉和能力提升。
2012年的时候我正式进入生涯规划这个领域做咨询和培训。但是当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职业背景很一般,没有什么世界500强、大企业副总裁之类特别唬人的名头。面对前来咨询或者培训的客户,我怎么才能让对方相信我的专业度呢?
很自然地,我想到了去进修学历。我的目的很直接,增加专业度的认证,职业背景一般就靠学历来补。既然是专业度认证,知名度越高的学校就越好,于是我选择去读北大的心理学专业的在职硕士研究生。
当年的在职研究生对工作忙的人来说非常友好,周末上课,先上课修学分,课程全部结束之前参加国家统一考试,通过了就能获得学位,俗称“先上车再买票”。加上北大名气也大,开学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居然有200多号人,很多都是拖家带口读书的。
在这个班里我发现有四种人。
第一种人就是想要一个认证,所以上课考试从不缺席,但是下课就走,不参加班级的任何聚会和活动。
第二种人是冲着人脉来的,每次上课都到,考试却不一定。但是班级活动非常热心,恨不能把班级里每个同学的底都摸一遍。其中有一位大姐让我印象极其深刻,每次见到她不是在和同学谈心,就是在和同学谈心的路上。有一次她来找我谈心,详聊之下才知道,她是猎头。
第三种人是来提升能力的,上课必坐第一排,下课必追着老师提问。当时我们班里就有这样一位,专业考试近乎满分通过,震惊全系。硕士高分毕业后,接着去读了博士,听说现在成功进入科研圈,专心做研究。
第四种人最多,上课看心情,考试凭缘分。班级活动也参加,但基本都是背景墙。他们其实自己都没想清楚到底为什么来进修学历。
在职研究生读了两年,开学时候200多人的班级,最后拿到学位证顺利毕业的只有不到30人。
学历进修的三类价值中,专业认证其实是能力外显化的一种形式,简单说就是能够证明你受过专业的训练,具备专业能力。有了这个认证能够增加雇主或者客户对你的认可度。比如你的职业是科研人员、培训师、咨询师,或者公务员,这些情况去进修学历的性价比就很高。
结交人脉并不是简单的认识人,而是你认识的人能够在职业发展上真正帮你解决问题。比如,你是猎头,或者在管理咨询公司,你能够从同学中直接找到客户,快速整合资源。
能力提升则真的是去学知识的。学校的课程从专业知识上看,是普遍落后于社会实践的,但优点是非常系统化,你可以通过课程的系统化学习将工作中很多零碎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对专业的理解能上一个大台阶。
但要特别注意一点,虽然在职进修学历有这三个好处,但一定要主次分明,毕竟你的精力有限,需要聚焦核心价值,千万不要贪多。
取舍
想要进修的人有疑虑,很多正在进修的人,也会有困惑和纠结。
人们做很多事都是没有理由的,有时候仅仅是因为三个字,就可以疯狂投入。这三个字叫:不甘心。这三个字像一个魔咒,拖垮了很多人。
曾经有一个学员在课上问我一个问题:“我考研考了两年都没考上,是应该放弃,还是继续考?我很纠结,因为有的朋友和我说应该坚持,人不应该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但是有的朋友说我应该及时止损,没必要为了坚持而坚持,说我这是执念,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他们说的都对,可以说他有个宝贵的品质叫“坚持”,也可以说他这是种病叫“执念”。执念和坚持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执念,是放不下自己之前的投入,感觉已经投入了这么多了,所以不甘心,还想再搏一把,心里想的是:也许再坚持一下就有转机了呢?但是“坚持一下”之后,真正能获得的好处,他自己也说不清,甚至是完全不确定的。这种感觉其实更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总想着下一把会翻盘,结果越输越多,越输越想赢。
坚持,则是你可以清楚地知道你所坚持的事能给未来带来的好处,而且这个好处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到的。
所以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关注点不同:执念关注的都是自己过去的投入,心心念念放不下的是自己的损失,却全然不顾未来是不是有真实的可见的回报:而坚持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自己所坚持的不是坚持这件事本身,而是对坚持这件事最终所能达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自己能看到、能实现的。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所以,果断抛弃那些没有目标的盲目努力,坚持那些有具体产出的持续行动吧。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