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探究知识产权视角下我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众多国内外相关期刊论文与学术专著,从中总结和吸收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知识产权创新的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内外研究已有的成果和方法,完成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动态的评述,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此外,积极查阅相关的网站及数据库,比如相关的政府机构官网、国际种子联盟(ISF)数据库、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数据库、中国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数据及农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数据等,并实时关注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动情况。
2.计量经济学方法。在识别农业知识产权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在量化农业知识产权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构建了分布滞后模型,利用阿尔蒙(Almon)多项式法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在分析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空间差异时,利用Dagum分解的基尼系数,从区域内、区域外两个角度剖析农业知识产权创新差异的驱动因子。在量化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时,构建收敛模型,并借助Moran's I等空间计量方法测算相关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
3.比较分析及归纳演绎法。就比较分析法而言,在对农业知识产权植物新品种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时,基于国内、国外两个视角阐述了植物新品种创新的现状及差异;在量化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空间差异时,从区域内、区域间两个角度量化其对整体差异的贡献度与贡献率。就归纳演绎法而言,第七、第八章在梳理国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知识产权创新、植物新品种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论,基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植物新品种创新的现状及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协同创新的提升策略。
二 创新之处
相较于已有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视角看,本书基于知识产权的视角,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探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问题,研究视角较为新颖。已有研究至多是将农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及植物新品种中的两个主体进行有效组合,比如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刘辉、许慧,2010)、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技术创新(周宏、陈超,2004)、农业创新主体科研行为的影响(黄武、林祥明,2007;王缨等,2015),鲜有研究将三者结合起来。本书基于知识产权的视角,以植物新品种为例,对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展开研究,既将农业科技创新融入新的国际背景中,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又从农业发展的源头出发,深入分析植物新品种创新的现状及特征,并量化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
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本书综合利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及归纳演绎法与计量经济方法,并将空间因素融入传统的计量经济方法中,体现了方法应用的多元化。相较于已有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本书所涉方法由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空间计量与多种计量经济方法构成。其中,就计量经济方法而言,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识别农业知识产权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继而构建了农业知识产权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分布滞后模型,并利用阿尔蒙(Almon)多项式法与普通最小二乘法量化了农业知识产权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结合技术扩散理论及经济收敛理论,在对我国及教学机构、科研机构、公司与个人创新主体农业知识产权创新时序演进动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利用Dagum分解的基尼系数研究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空间差异,并从区域内、区域间两个角度对整体差异进行分解。利用收敛性模型量化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将空间计量与传统的计量、统计知识结合,深入分析知识产权视角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以农业知识产权中的植物新品种为例,对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是对已有研究的深化与扩展。已有针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多是停留在对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层面,仅部分研究涉及知识产权趋势变动特征及影响。本书以农业知识产权中的植物新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农业知识产权协同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具体而言,在对农业知识产权创新基础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现实必然性,论证了农业知识产权的实践运行现状;量化了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时空差异及公平性;分析了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收敛性,对其收敛速度进行测算,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界定创新主体内涵,识别创新主体关系、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论证了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微观机理;在分析中国现存农业知识产权协同模式基础上,归纳总结协同创新机制优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并实现模式的创新;在总结归纳国外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论,构建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协同创新的对策设计。
[1] 陈祺琪、张俊飚、程琳琳、李兆亮:《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区域差异分析及驱动因子分解》,《科研管理》2016年第37卷第3期。
[2] 杨中楷、刘则渊:《论知识产权的资源属性》,《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
[3] Chen,Q.Q.,Zhang,J.B.,Zhang,L.,“Risk Assessment,Partition and Economic Loss Estimation of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Sustainability,Vol.7,No.1,2015.
[4] 杨佳斯、葛敬豪:《浅析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四个历史时期主要代表思想》,《商》2011年第5期。
[5] 郑予洪:《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简明述评》,《商业经济》2013年第2期。
[6] 郑予洪:《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简明述评》,《商业经济》2013年第2期。
[7] 杨佳斯、葛敬豪:《浅析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四个历史时期主要代表思想》,《商》2011年第5期。
[8] 杨依山:《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重新解读》,《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9] 杨依山:《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重新解读》,《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0] Harrod,R.F.,“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The Economic Journal,Vol.193,No.49,1939.
[11] Harrod,R.F.,Towards a Dynamic Economics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of Economic Theory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Policy,Macmillan,London,1948,p.79.
[12] Domar,E.D.,“Capital Expansion,Rate of Growth,and Employment”,Econometric,Vol.14,No.2,1946.
[13] 杨依山:《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重新解读》,《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4] 徐士元、何宽、樊在虎:《对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索洛模型的重新审视》,《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4期。
[15] 郑予洪:《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简明述评》,《商业经济》2013年第2期。
[16] 徐士元、何宽、樊在虎:《对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索洛模型的重新审视》,《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4期。
[17] 赵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及评述》,《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2期。
[18] 揭水利、陈恩:《西方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视角下发展我国经济的战略抉择》,《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期。
[19] 吕业清:《中国农业科研、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博士学位论文,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20] 郑予洪:《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简明述评》,《商业经济》2013年第2期。
[21] 郑予洪:《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简明述评》,《商业经济》2013年第2期。
[22] 胡炳志:《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论述》,《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5期。
[23] 郑予洪:《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简明述评》,《商业经济》2013年第2期。
[24] 胡炳志:《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论述》,《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5期。
[25] [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7—88页。
[26] [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3—74页。
[27] 邵建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28] 张淑辉:《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29] [日]斋藤优:《技术开发论——日本的技术开发机制与政策》,王月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0] Mowery,D.,Rosenberg N.,“The Influence of Market Demand upon Innovation:A Critical Reviews of Some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Research Policy,Vol.8,No.2,1979.
[31] 张淑辉:《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2] 张淑辉:《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3] 周密:《技术空间扩散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7卷第6期。
[34] 周密:《技术空间扩散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7卷第6期。
[35] 周密:《技术空间扩散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7卷第6期。
[36]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7—8页。
[37] 陈燕娟:《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8] 陈燕娟:《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