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拖延症
近几年,“拖延症”一词可谓妇孺皆知,但到底什么才是拖延症呢?好像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定义问题,想要戒掉拖延症,我们首先要定义清楚到底什么是拖延症。拖延症,顾名思义,就是指“将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这可能是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看看百度百科对拖延症的定义:“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在百度百科中,拖延症被认为是由多种环境状态下的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心理疾病”,建议的就诊科室是精神心理科室。
为了确认信息的准确性,我又查看了维基百科对拖延症的定义:Procrastination is the avoidance of doing a task that needs to be accomplished by a certain deadline. It could be further stated as a habitual or intentional delay of starting or finishing a task despite knowing it might have negative consequences. It is a common human experience involving delay in everyday chores or even putting off salient tasks such as attending an appointment, submitting a job report or academic assignment, or broaching a stressful issue with a partner.
简单翻译一下:拖延症是一种有确定完成的截止日期,却依然避免执行任务的行为。更进一步,拖延症是指人们在明明知道会有非常负面的影响的情况下,却依然推迟开始或完成任务的行为习惯。这个任务可能是日常的琐事,也可能是参加一个约会、提交学术报告等非常重要的任务。
对比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对拖延症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拖延症的表象。拖延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有明确的截止日期;(2)明知道拖延之后会有非常负面的影响;(3)会给人造成极大的负面情绪。所以,我们习惯性对拖延症的定义是不准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拖延症。
比如最常见的谈判专家,他们往往会利用拖延时间的方式说服轻生者放弃自杀的念头。很多心理学家,例如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古斯塔夫森在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就讲道:“拖延是人类对抗冲动的产物。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冲动是合乎情理的。人类祖先倾向于追求眼前利益……在现代,我们有很多需要提早着手准备的远期目标,当我们被冲动驱使追逐眼前利益时,我们很容易就放弃了那些远期目标,于是我们就开始拖延了。”
一些心理学家还发现,拖延往往是我们潜意识中对于风险的预判。比如事情做到一半,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感觉好像有些地方不对时,暂时停下来进行检查,或需要找更多信息和支持,这样可能会让我们避免更大的风险,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
对于拖延症主要人群的分析,从流行病学角度而言,职场白领和在校大学生是拖延症的主要“发病”人群。典型症状如下。
(1)没有自信:因为每次完成任务都达不到自己的最高要求,对自我能力的评估越来越低。
(2)我太忙:我一直拖着没做,是因为我一直很忙。
(3)顽固:你催我也没有用,我准备好了自然会开始做。
(4)操控别人:他们着急也没用,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开始。
(5)对抗压力:每天的压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来。
(6)受害者心态: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别人能做到,自己却做不到。
对于拖延症的诊断依据,临床上认为:拖延行为会阻碍预期目标的达成,它是没有必要的,仅仅拖延完成任务;拖延经常会给患者带来压力、负罪感、恐慌,降低效率,以及形成他人对其不能完成任务、不能尽责的不良评价,对患者现实生活造成实际困扰;恶性循环,导致进一步的拖延行为。
需要提醒的是,拖延本身很可能是其他一些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外在表征,即有可能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如拖延症程度较为严重或经过长时间纠正都无法改善,甚至加重时,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