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临床工作指南:儿童语言康复治疗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语言能力相关评估

一、发育测试

(一)格塞尔发育量表

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GDS)是国际公认的经典发育诊断量表,适用于4周~6岁的儿童。该量表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A.Gesell设计,他在研究婴幼儿行为发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的概念,即以测得的年龄和实际年龄之比来表示,即以正常的行为模式为标准来鉴定观察到的行为。此量表用来判断小儿神经系统的完善和功能的成熟,因此不是测量其智商,而是发育商。测试内容分为5个能区:适应性行为、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功能和个人-社会性行为。各能区的测试水平是各种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反映。适应性行为能区是最重要的能区,是儿童对物体(玩具)的组织、相互关系的理解、知觉、解决问题能力的反映,是未来“智力”的先驱;大运动是测试姿势反应,头的稳定,坐、站、爬、走等粗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测试手和手指抓握,操纵物体,手眼协调等能力;语言能区是测试儿童语言理解、表达能力,模仿能力及思维能力等;个人-行为能区是测试儿童应人及自理能力。Gesell发育量表以DQ来表示测试结果,如果适应性行为DQ在85以下,提示可能有某些器质性损伤,DQ在75以下,表明有发育落后。一次测验约需60分钟。结果判定标准见表3-3-1。
表3-3-1 Gesell发育量表结果判定标准

(二)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

该量表是我国北京市儿科研究所专家自主研发的发育量表。评定内容分为5大能区,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5个能区评估后都可以得出相应的发育年龄、发育商,最后得出总的发育年龄、发育商。该评估量表不仅用发育商来评估儿童的智能发育速率,也可用智龄来表明其发育水平,便于康复专业人员为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2016年新修订的《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2016版)》具有良好的鉴别力,信度较高,内容效度良好,且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与经典的Gesell发育量表相比具有本土文化背景优势,且评分简便、易于操作,可作为临床及儿童发展促进工作使用的诊断评估工具。《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2016版)》新增加了社交互动警示行为指征,进一步拓展了该量表筛查和诊断的范围。

(三)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是由心理学家 Nancy Bayley设计的用于评定婴幼儿发育水平的量表,由心理量表、运动量表和婴儿行为及记录三部分组成。其中心理量表163项,内容包括知觉、记忆、学习、问题解决、发音、初步的语言交流、初步的抽象思维等活动;运动量表81项,内容包括坐、站、走、爬等粗大动作能力以及用双手操作技能。使用年龄范围是2~42个月婴幼儿,每次评估约45分钟。可以计算出心理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

(四)韦氏智力测验

韦氏智力测验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智力测验诊断量表,目前最新版本为第四版,我国已对其进行了修订。根据使用年龄韦氏智力测验分为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适用年龄为2岁6个月~6岁11个月(中文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适用年龄为6~16岁,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适用年龄为16岁及以上。下面以WPPSI为例介绍该测试的内容。2012年10月美国正式发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WPPSI-Ⅳ),2014年8月中文版正式发布。WPPSI-Ⅳ按年龄分为2个阶段测验。

1.2岁6个月~3岁11个月

该年龄段幼儿的测试材料主要是图片以及需要动手操作的图形和积木为主。施测结果包括总智商、3个主要指数和3个辅助指数。总智商由5个核心分测验的分数合成,反映幼儿的语言接收和表达的基本能力,配合动手操作对看到的视觉图形进行分析和组织的能力,以及反映幼儿记忆当前看到的形象材料的能力。其结果包括6个指数。3个主要指数是指言语理解指数、视觉空间指数和工作记忆指数,分别反映幼儿对语言信息的接收、理解、准确表达能力,对图案材料的分析组织能力,以及对图案材料的短时记忆能力。3个辅助指数是指语言接收指数、非言语指数和一般能力指数,分别反映幼儿能否听懂别人的讲话或说出常见物品名称的能力、对图片材料反应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反映幼儿在不考虑工作记忆的作用时所能达到的认知能力水平。

2.4岁~6岁11个月

该年龄段的幼儿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已逐渐提高,抽象思考的能力开始出现,因此施测材料除了包括4岁前幼儿的测试内容外,还包括了测量抽象思考能力的语言类分测验以及考察反应速度和视觉-动作协调能力的用笔回答的答题册。施测结果包括总智商,5个主要指数和4个辅助指数。总智商由6个核心分测验的分数合成,反映了幼儿以语言获得的常识性知识和运用语言进行概括、推理和表达的能力,配合动手操作对看到的视觉图形进行分析和组织的能力,根据看到的图片材料寻找其中规律的抽象思考能力,记忆当前看到的形象材料的能力,以及用笔完成指定的涂画任务的能力。5个主要指数:言语理解指数、视觉空间指数、流体推理指数、工作记忆指数和加工速度指数,分别反映幼儿对语言信息的概括、理解、准确表达能力,对图案材料的分析组织能力,根据图片材料进行抽象概括、推理等高级思考能力,对图案材料的短时记忆能力,以及快速扫描并辨别视觉图案并动手划记的能力。4个辅助指数:语言接收指数,非言语指数,一般能力指数和认知效率指数,分别反映幼儿能否听懂别人讲话或说出常见物品的名称的能力,对图片材料反应和思考的能力,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幼儿的认知能力在不考虑工作记忆的作用时所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快速做出反应和视觉-动作协调的能力。具体结果判定见表3-3-2。
表3-3-2 韦氏智力测验结果判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应用韦氏量表对语言障碍儿童进行评定时有一些特殊问题应予以注意:①语言障碍者中部分儿童如孤独症一般操作分数高于语言分数,因此,取得儿童在韦氏量表中具体部分的分数往往比取得其一般智商分数更有用;②在使用标准量表对语言障碍儿童进行评定时,有时须对测试程序做适当调整以获得符合实际的结果,如可用实物奖励的方法取得被评定儿童的配合等。

(五)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 screen test,DDST)是William K.Frankerburg等在1967年发表,旨在进行智力筛选,以便对可疑者作进一步诊断性的检查,适用于0~6岁婴幼儿。量表有105项,根据婴幼儿智能发育的次序先后不同,各项目与0~6岁的某个年龄段相对应。这些项目在测验表分别安排于4个能区,包括: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身边处理及社会适应能力4大项。结果分为正常、可疑、异常及无法解释4种。该量表操作简便,花费时间少,约15分钟,工具简单,能从多个维度(能区)评价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
二、口部运动与吞咽测试

(一)口部运动

口部运动主要是指下颌、唇、舌的运动。口部运动是参与进食、吞咽和构音运动的基础,评估口部运动能力对于评价儿童语言能力有重要意义。口部运动功能的发育遵循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近到远、从中间到侧向、从侧向到旋转的顺序,逐步发展出快速、精确、连续的口部运动模式。婴儿啼哭,已经开始无意识地使用口部的大肌群进行整体运动,然后下颌、唇、舌依次逐渐进行分离运动,由大运动转变为精细控制运动。
目前国内有不同的量表对口部运动进行评价,包括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吞咽障碍临床检查的吞咽器官功能评估部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检查法和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尽管评估侧重点不同,但其目的均是评估下颌、唇、舌的感知觉和运动情况,用以了解患儿是否具备发音的能力,本节分别介绍有模仿能力和不能配合患儿的口部评估方法。

1.能配合的患儿的口部运动评估

对有模仿能力能配合的患儿可根据口部运动功能评估进行评估。主要内容如下:

(1)唇部运动:

观察患儿唇在自然状态时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有无流涎、唇面部肌力、展唇、圆唇、唇闭合、圆唇交替、唇齿接触运动情况。唇部运动存在障碍将可能影响双唇音/b、p、m/、圆唇音/w/和唇齿音/f/的发音。

(2)下颌运动:

观察患儿下颌在自然放松状态下的形态及位置、咬肌肌力、下颌向下、向上、向左、向右、前伸、上下连续运动、左右连续运动情况。下颌的维持和运动控制能力,是发音清晰、音调正常以及语句流畅的重要条件。

(3)舌运动:

观察患儿舌的形状和位置、舌尖前伸、下舔下颌、上舔上唇、上舔齿龈、上舔硬腭、左舔嘴角、右舔嘴角、舌尖前后、左右、上下交替运动、马蹄形上抬模式、舌两侧缘上抬模式、舌前部上抬模式、舌后部上抬模式、舌肌肌力检测情况。由于舌的灵活性较大,其障碍将大大影响语音清晰度,可造成齿龈音/舌尖中音(d、t、n)、舌根音(g、k、h)、边音(l)、舌面音(j、q、x)、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的构音障碍。

2.不能配合患儿的口部运动评估

对不能执行命令或者没有模仿能力的患儿,临床上主要以观察和询问为主。周惠嫦等通过食物来观察患儿,由此判断其是否具备所需音节的发音能力、对语句长度和流畅性的控制以及对食物的认知程度,现介绍如下:

(1)静态观察:

用于考察患儿的感知觉和静止状态时的口部肌肉控制。在接诊和评估语言水平的时候,观察患儿唇闭合、下颌闭合、舌头是否外露、是否流涎等情况。经过提醒或触觉提示,观察患儿能否自动调整。

(2)通过患儿吃紫菜的表现观察其唇和下颌的运动功能:

治疗师把紫菜给患儿,观察患儿能否自主张口-闭合吃紫菜,以此判断他对食物的认知能力,以及唇和下颌的自主控制能力;如果不能,撕一点紫菜蘸在患儿上唇,观察患儿能否用下唇呡或者用舌尖舔。

(3)通过患儿吃软糖的表现观察其舌运动和下颌控制能力:

将软糖分别放置于唇部上下左右4个方位,引导患儿舌运动,观察舌的活动范围和协调性,随后让患儿吃软糖,观察咀嚼力量和协调性、舌左右环转运送食物的能力、唇部闭合等。

(4)通过患儿吃饼干的表现考察其整个口腔运动的协调性:

观察内容和软糖相近,但是观察点侧重于患儿对较多食物的处理能力,包括咬肌力量、舌运转食物、下颌运动运转、唇颊包裹能力以及是否出现呕吐反射等高度敏感反应。

(5)通过喝饮料的表现考察患儿吮吸吞咽协调和唇颊力量:

如果患儿不能连续吮吸和吞咽,其说话时的换气功能将受到影响;如果牛奶一边吮吸一边从嘴角流出,考虑圆唇动作范围不足;如果患儿更多地咬住吸管而不是吮吸,或者吮吸时下颌前后活动过多,考虑患儿下颌控制能力和唇颊力量不足。

(二)吞咽测试

吞咽测试包括喉功能检查、吞咽反射检查、饮水试验和进食情况观察等几方面。

1.喉功能评估

喉的评估包括在持续发元音和讲话时聆听音质、音调及音量,如声音震颤和沙哑等情况,吞咽时的吞咽动作(喉上抬的幅度)。评估具体内容如下:

(1)嗓音的听感知分析:

通过聆听患儿的声音变化推测儿童的音质、音量等的控制能力。如声音沙哑且音量低,声带闭合差,在吞咽时气道保护欠佳,容易误吸。如声音震颤,说话时节奏失控,为喉部肌群协调欠佳,吞咽的协调性会受到影响。如声音带有痰音,可能吞咽肌群力量减弱,环咽肌开放不完全。

(2)喉上抬幅度:

临床上有一指法、二指法和四指法用于检查喉上抬的幅度,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一般采用一指法,即治疗师的示指放在患儿的舌骨位置,在患儿吞咽时感受甲状软骨上缘能否触及示指,正常吞咽时,示指能触及上抬的甲状软骨(图3-3-1);二指法一般用于1岁以上12岁以下儿童,治疗师的示指和中指分别放在患儿的舌骨和甲状软骨的位置,判断标准与一指法相同(图3-3-2);对于12岁以上人群,一般采用更为量化的四指法:治疗师将示指轻放于下颌骨下方,中指放在舌骨,无名指和小指分别放于甲状软骨上切迹和下切迹,嘱患者吞咽时,感觉甲状软骨上缘能否接触到中指来判断喉上抬的能力(图3-3-3)。正常吞咽时,中指能触及越过无名指的甲状软骨,上下移动范围约2cm。
图3-3-1 一指法
图3-3-2 二指法
图3-3-3 四指法

2.吞咽反射检查

吞咽反射包括咽反射、呕吐反射、咳嗽反射等。

(1)咽反射(swallowing reflex):

用冰棉签触碰硬腭与软腭的交界处或软腭和悬雍垂的下缘,能引起软腭的向上向后动作,但咽壁不会有反应,也不会造成呕吐。对患儿进行检查时,可用棉签依次触碰上下唇、牙床、硬腭、硬腭与软腭交界,如果在触碰硬腭与软腭交界之前出现呕吐反射,考虑患儿口腔高度敏感,因此某些发音点的音素或词汇可能无法发出,如舌根音等。

(2)呕吐反射(gag reflex):

正常呕吐反射是由有害物质刺激所启动,目的是清除咽部的有害物质。检查方法是用棉签触碰舌面或舌根或咽后壁,在触碰后,观察此触碰是否能引起整个咽后壁和软腭强劲而对称的收缩。若咽后壁收缩不对称,可怀疑有单侧咽无力现象,但呕吐反射的缺失不一定导致吞咽能力下降。

(3)咳嗽反射(cough reflex):

咳嗽反射是由于气管、咽黏膜受刺激而作出的一种应激性咳嗽反应。观察患者自主咳嗽以及受刺激后咳嗽的反应。如果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导致咽及气管内的有害刺激物误吸,容易产生误吸及误吸性肺炎,同时患儿的呼气功能下降,将影响发声时长和响度。
以上反射检查主要涉及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所支配的反射活动。由于该项检查常引起患儿不适,且患儿配合程度低,故一般用于检查非经口进食儿童的反射功能。

3.饮水试验 (1)能配合的儿童的饮水试验 1)反复唾液吞咽测试:

一般的测试方法是让患儿取舒适体位,让其尽量快速反复吞咽,如患儿口干或不能跟从指令,可在舌面上注入约1ml水或用棉签在舌面上划3~5下,嘱其快速多次吞咽,观察30秒内吞咽次数以及是否存在吞咽延迟,舌骨、喉部运动情况,超过3次为测试通过。

2)吞咽诱发测试:

用冰冻的棉棒依次润湿口唇、舌、口腔内黏膜、轻刺激腭弓、舌根、软腭,以引发吞咽反射,观察吞咽发生所需时间,3秒以内为通过,3~5秒需进行临床跟踪,5秒以上为吞咽延迟。

3)试验性吞咽:

让患者喝3~4ml水,观察其吞咽、舌骨、喉部运动、有无呛咳等情况。

4)分级饮水试验:

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每次给予患者5ml水,嘱患者喝下。吞咽3次共15ml,如果3次中出现2次呛咳或吞咽后声音嘶哑可判断为吞咽障碍。如果没有达到上述指标就进入第2阶段。第2阶段:给予患者60ml水,限定于2分钟内饮完。如果出现了呛咳或吞咽后声音嘶哑也可判断存在吞咽障碍。临床上,对于怀疑存在误吸的患儿可以在2个阶段之间(即第2阶段前)先行洼田饮水试验。

5)洼田饮水试验:

让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30ml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饮水状况的观察包括啜饮、含饮,水从嘴唇流出、边饮边呛、小心翼翼地喝等表现,饮后声音变化、患者反应、听诊情况等。试验结果按5级分级进行记录:Ⅰ级:可一次喝完,无呛咳(按是否在5秒内喝完分为2个水平);Ⅱ级:分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Ⅲ级: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喝完,且有呛咳;Ⅴ级: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结果的诊断标准为:正常,分级在Ⅰ级且在5秒内喝完;可疑,分级在Ⅱ级或Ⅰ级中饮水喝完时间超过5秒;异常,分级在Ⅲ、Ⅳ、Ⅴ。
若有些患者或者小孩需用茶匙喝水,时间肯定超过5秒,因而即便全部喝完无呛咳,但情况仍为可疑;如果每次喝1茶匙,连续2次均呛住则属异常。

(2)对于不配合的儿童的检查

对不能主动配合的幼儿,可通过观察、询问家长以及自然的饮食活动如牛奶或儿童喜欢的饮料进行考察。

1)观察:

患儿安静状态和活动状态下口水的处理能力。

2)询问:

询问家长平日患儿是否有喝水呛咳,含而不吞或喝水时从嘴角流出的情况。

3)吞咽诱发测试:

具体方法见能配合儿童第2点。

4)试验性吞咽:

取3~4根蘸有水或牛奶的棉签,让患儿吮吸,观察其吞咽、舌骨、喉部运动、有无呛咳等情况。

5)连续饮水情况观察:

对于询问无呛咳的患儿,给予30ml的水或者牛奶,分别让患儿用杯子喝或用吸管吮吸,观察其吮吸-吞咽的协调性。
三、构音能力测试
语音质量一般包含3方面:清晰度、可懂度和自然度。清晰度是指语音中音节以下的语言单元(如音素、声母、韵母等)的清晰程度;可懂度是指语音中音节以上的语言单位(如字、单词和句等)的可懂程度;自然度则是指对讲话人的辨识水平。言语可懂度(speech intelligibility)表明说话者的语言有多少能被他人理解,是能够直接反映语言交流能力的量化的主观评价指标。在言语障碍范畴,可懂度基本与清晰度等同,因为影响儿童可懂度的最大因素是发音的清晰情况,但在语言障碍的范畴,可懂度有别于清晰度,因为除了发音清晰的情况,儿童语用语义等方面因素,同样对其语言可懂度产生重要影响。

(一)言语可懂度测评 1.诺丁汉大学研发的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

是评价儿童日常生活中言语能力的问卷,是评估听力障碍儿童言语功能的常用方法之一(表3-3-3),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小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的评估。其特点为:①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任何言语发育水平的儿童,基本不受年龄的限制,从9个月的小儿到成年患者均可使用;②不需要复杂的言语测试材料和条件,也不需要患者具有配合检查的能力,简单易行;③采用分级的形式反映患儿日常生活中的自发言语表现,简明直观,便于理解,有利于家长建立合理的期望值;④能够显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长期康复训练过程中言语水平的进展,可于术前、术后评估。SIR是由评估者对被观察者评定等级,其可靠性主要取决于评估者评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由此必须遵循:①评估者必须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②保证评估者充分理解问卷,由熟悉问卷的专业人员对评估者进行访问,以随时解答和反馈关于评分标准的问题;③按照SIR的指南,如果评估者对儿童言语水平的评价介于2个等级之间,则评为较低的等级(例如当介于2级与3级之间时,评为2级)。
表3-3-3 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
注:引用 Parker A,1995

2.言语可懂度指数(speech intelligibility index, SII)

是指聆听者可以听到多少长时平均言语信号,代表在一个典型听觉环境中可听到的言语量,可用于估算言语可听度。SII通常用数字0至1表示,0表示言语声中的声学能量不可听到,1表示全部言语信号都可听到。也有用0至100的整数表示,意义是相同的,数值越高代表言语可懂度越高。测量方法:说话者在聆听者前方距离约1m,聆听者估算SII值。魏宏权等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言语可懂度的评价:令患者在距检查者1m远处随意说出20个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内的2~4个音节的词汇,由听者重复并由说者确定后,以听懂的词汇数目除以20所得百分比即为言语可懂度。言语可懂度指数的优点在于方便易操作,不足在于该方法与聆听者和说话者的场所、位置及距离十分相关,不同聆听环境中言语声学的变化很大,SII值可能会高估或低估可听度。

3.构音清晰度

在言语-语言病理学(特别是在构音障碍)领域,言语可懂度一般与构音清晰度的概念等同,即听众可以准确获得说话者语音信号表达信息的程度。参照黄昭鸣、韩知娟等《构音语音能力评估》的构音清晰度评估表。

4.简易量化评估

原理和上述黄昭鸣等的构音清晰度相似,计算公式为:字清晰度=(单字目标音正确个数/目标音总个数)×100%;句清晰度=(句中目标音正确的个数/目标音的总个数)×100%。

(二)构音障碍评估

目前,构音障碍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描记法、音标法、测验法和声学分析法。

1.描记法

是指对语音进行录音,由专业人员聆听分析。随着视频技术的普及,描记法也可以对患儿进行录像录音,有利于治疗进行听觉和视觉分析,该方法用于构音障碍的筛查。

2.音标法

是治疗师面对患者,对其语音进行分析,并用国际音标标注其发音情况,分析更为详尽,但是治疗师的音标标记技术不同可能造成诊断误差。此法一般不单独使用。

3.测验法

一般以量表的形式进行,国外包括筛查量表和正式评估量表。而国内应用的构音障碍评估主要以量表为主,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检查法、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和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应用最为广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检查法侧重于构音语音错误的检查,而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侧重于构音器官运动的检查。黄昭鸣等设计的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主要根据普通话音位习得规律,评测患儿声母音位习得的能力、声母音位对比以及构音清晰度的能力,因此对构音错误的分析更为详尽。

4.声学分析法

随着语音信号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构音障碍的定量测量成为可能,它能够结合上述3种评估方法的优点,同时增加了语谱图等声学分析技术,让治疗师用更为多维的指标进行记录,如嗓音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VOT)等,但其评估结果的分析仍然需要专业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程序自动判别构音情况是构音障碍测量的趋势。
以下介绍与构音和吞咽测试相关的评估工具(表3-3-4)。
表3-3-4 构音测试和吞咽测试相关评估工具
续表
四、适应行为评估
适应性行为评估标准包括个人独立的程度和满足个人和社会要求的程度。以下介绍几个临床常用的适应性行为评估测试。

(一)文兰适应行为量表

文兰适应行为量表(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包括交流沟通、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动作能力及问题行为5个分测验。评定时可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全部或其中数个分测验:①交流沟通分测验由133个问题组成,涉及儿童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②生活能力分测验包括201个问题,评定儿童在个人卫生、料理家务、社区活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③社会交往分测验包括134个问题,儿童在人际关系、闲暇娱乐、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是评定的重点;④动作能力分测验由73个问题组成,目的是了解儿童在肢体动作、手指动作方面的能力水平;⑤问题行为分测验包括36个问题,以了解儿童在负面行为方面有无障碍。其优点是确定孤独症儿童在特定领域的长处与问题,从而为干预方案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适用年龄2~18岁。

(二)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由原湖南医科大学编制,分为城市和农村2个版本,包括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社会责任、时空定向、劳动技能和经济活动8个分量表,共59个项目,适用于3~12岁儿童。量表主要是用来评定儿童适应性行为发展水平,诊断或筛查智力低下儿童以及帮助制订智力低下儿童教育和训练计划。评估结果用适应能力商数(adaptive quotient,ADQ)表示,评分与分级标准见表3-3-5。

(三)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团队开发,适用于6个月~14岁的儿童,包括独立生活、运动、作业操作、交往、参加集体活动、自我管理能力等几部分的132个项目,分为7个年龄阶段,由家长或照料人每天根据相应年龄逐项填写,≥10分为正常。
表3-3-5 儿童适应行为评分与分级
五、其他相关评估
与儿童语言功能相关的评估除以上介绍的发育评估、口部运动与吞咽测试评估、构音能力评估和适应行为评估外,还应包括听觉能力评估、视觉功能评估、儿童情绪评估、行为评估及注意力评估等。其中视、听评估可参考本书第二章第四节相关内容,其他评估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马冬梅 陈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