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仲中医儿科用药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8.芦根一味浓煎,能治呕吐

【功能主治】
芦根,味甘,性寒。归肺经、胃经。功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本草经疏》:“芦根,味甘寒而无毒。消渴者,中焦有热,则脾胃干燥,津液不生而然也,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客热者,邪热也,甘寒除邪热,则客热自解。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家有热,则小便频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肺、肾、脾三家之热解,则小便复其常道矣,火升胃热,则反胃呕逆不下食及噎哕不止;伤寒时疾,热甚则烦闷;下多亡阴,故泻利人多渴;孕妇血不足则心热,甘寒除热安胃,亦能下气,故悉主之也。”《唐本草》记载其功效为:“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应用经验】
古代医家记载有芦根用于治疗呕吐的经验方,如《肘后备急方》:芦根三斤,切,水煮浓汁,频饮治呕哕不止厥逆者。《千金方》采用芦根饮子治疗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便饮。郑师采众家之长,经临床反复验证,用芦根一味浓煎代茶,治疗小儿胃热呕吐,疗效良好。郑师认为,芦根清热泻火,养胃生津,煎汤代茶,味甘易服,对小儿热病伤阴,胃失濡养,胃热呕吐,疗效肯定。
【病案举例】

例1.治疗胃热呕吐

刘某,男,2岁,郑州市人,2011年6月8日初诊。

主诉:

发热、呕吐2天。

现病史:

患儿2天前出现发热,体温达38℃,呕吐,食入即吐,呕吐物热秽酸臭,经当地医院诊为“积滞”,用消食导滞中药及多潘立酮口服,发热退而呕吐不止。诊见:烦躁不安,呕恶不食,口渴引饮,饮入即吐,唇红而干,小便黄,大便少,舌红少津,指纹紫滞。

中医诊断:

呕吐。

西医诊断:

呕吐原因待查。

辨证:

胃热伤津,胃气上逆。

治法:

清热养胃,生津止呕。

方药:

芦根饮。

处方:

芦根30g,加水200ml,武火浓煎20分钟,留汁100ml,少量频服作茶饮。

二诊(2011年6月9日):

上方频服1小时后,患儿渐渐安静下来,呕恶逐渐停止而入睡。2小时后醒来余药再饮,开始进食。察舌红转淡有津,唇转淡红,指纹淡紫。原方减为20g,3剂,日1剂,巩固疗效而愈。

例2.治疗吐泻

张某,男,8岁,河南濮阳人,2007年5月17日初诊。

主诉:

呕吐、泄泻7天。

现病史:

患儿7天前始见呕吐、泄泻,经当地医院诊为湿热泄泻,给予藿香正气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连服3剂,泄泻渐止,而呕吐不止,请郑师诊治。诊见:患儿神疲无彩,面黄无华,心烦口渴,胃气上逆,时而干呕,唇红少津,舌红无苔而乏津,胃不纳谷,食入即吐,大便日2~3次量少,脉细数。彩超查肝胆脾胰及胃肠道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

呕吐、泄泻。

西医诊断:

急性胃肠炎。

辨证:

久泻伤阴,胃失濡养。

治法:

滋阴清热,止呕止泻。

方药:

苏叶黄连汤加减。

处方:

苏叶3g,黄连3g,麦冬10g,甘草6g。1剂,轻煎,少量频服,先止其呕。

二诊(2007年5月18日):

服上方呕吐未见好转,唇红、舌燥加重。

处方:

芦根60g,急煎,作茶频频予之。1小时饮完,呕吐渐止,家长自行再取1剂,煎服。

三诊(2007年5月19日):

患儿呕止,进食,唇红转淡,舌红变淡而有津,阴已复,胃气和,守法再调。

处方:

芦根30g,北沙参10g,麦冬10g,百合10g,葛根10g,新会陈皮6g,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诸症消失而愈。
(冯 斌 郑 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