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 丙申丝路行之青海篇(五首)
唐蕃遗珍
吐蕃古道有遗珍,大墓妖楼出锦纶。
织品缂丝真技艺,中西合璧太阳神。
【附记】
海西州曾是吐谷浑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这里发现了1500余年前的上千座古墓,1996年发掘的血渭一号大墓,被称为“九层妖楼”,出土了数量大、品种多、制作精美的丝绸织品,其中太阳神织绵尤为珍贵,生动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风格。

遥望盐湖
遍野烟煴送暮鸦,路经茶卡镜湖洼。
遥观似雪如丘壑,不尽青盐进万家。
【附记】
“茶卡”在藏语里就是盐池,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祁连山和昆仑山两个支脉之间,是古丝路的驿站之一。因湖呈椭圆形,被誉为“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向东流入共和盆地,注入黄河。10万~13万年前,发生了构造隆起,使它变成了内陆湖,形成了这个含盐量极高的盐湖。湖水属卤水型,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开采最早的。

眺青海湖
山远秋高牧草肥,蓝天落日映馀晖。
行车更向湖光近,且伴闲云已忘归。
【附记】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藏语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它地处高原,在七八月份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环湖千亩油菜花竞相绽放,碧波万顷的湛蓝外围,散布着金灿灿的亮黄,高山牧场的野花五彩缤纷,如绸似锦,数不尽的牛羊膘肥体壮,点缀其间。

柳湾彩陶
追溯江河到古村,柳湾散见彩陶痕。
先民聚落文明史,窑火传薪远有根。
【附记】
柳湾墓地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墓葬群。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东面两公里处的柳湾村北面,有一处东西走向的旱台,氏族墓地就在这里,距今约有4600多年。这里本是西部一个平静的小山村,只因出土大量的彩陶而引起世人的关注。1979年至今,在约12万平方米的台地上发掘了1730座墓葬,出土各类陶器17262件,体现了“江河源头”彩陶文化类型最丰富、范围最集中、数量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特点。

谒瞿昙寺
名刹人称小故宫,藏传佛教独尊隆。
先声开启明朝始,云鼓灵泉伴寺中。
【附记】
瞿昙寺是位于青海河湟谷地的明代藏传佛教名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面山倚水,呈现汉地佛寺“枷蓝七堂”的格局,从罗汉山流下的泉水,经寺院内的抄手斜廊汩汩而下。明王朝时扶持藏传佛教以统治藏区,由太祖朱元璋赐名,经三罗喇嘛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创建,又经永乐、洪熙、宣德各朝钦派太监及匠师扩建,成为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兴建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