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史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篇 三皇传说之起源及其演变

一 三皇之本始与三一

三皇之总名,初见于《吕氏春秋》,三皇之分名,则见之李斯等之奏议。《史记·始皇本纪》云: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是三皇乃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贵。

案《庄子·应帝王篇》云:

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庄子》以泰氏置有虞氏之上,当即指泰皇。又《淮南子·墬形训》云: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枎木在阳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

此言昆仑上三倍之,乃登天上,是谓太帝之居,其下又有众帝,据此太帝之即上帝明甚(《淮南子》注:“太帝,天帝”)。太帝盖亦即泰皇也。

又《封禅书》载武帝时公卿大夫议奏中两称泰帝,其一记元鼎四年事,有司皆言:“闻昔泰帝与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像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皆尝鬺享上帝鬼神,有德则兴。”其一记元鼎六年事,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颜师古《汉书注》因公卿以泰帝置黄帝上,断言“泰帝者即泰昊伏羲氏也。”其说无确据。罗苹《路史注》云:“泰帝者泰皇氏也。”其说至是:泰帝泰皇同称为“泰”,且同为最贵最上者也。沈钦韩《汉书疏证》则谓即黄帝,其证有二:

(一)《韩非子·十过篇》云:“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作为清角。”《淮南子·览冥篇》云:“昔者师旷(黄帝臣)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注:“《白雪》,太乙五十弦乐名也。”

(二)《抱朴子·极言篇》云:“黄帝论道养则质玄素二女,”既云使素女鼓之,则黄帝也。

王先谦《汉书补注》又尝补举二证:

(三)《世本》云:“庖羲瑟五十弦,黄帝损之为二十五弦。”

(四)王嘉《拾遗记》云:“黄帝使素女鼓庖羲之瑟,满席悲不能已。后破为七尺二寸,二十五弦。”则为黄帝不疑。

说皆甚是。余又尝为补举二证:

(五)《淮南子·墬形训》称昆仑上三倍为太帝之居,而《庄子·至乐篇》则称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穆天子传》亦云:“天子升昆仑之邱,以观黄帝之宫。”此亦太帝即黄帝之证。

(六)李斯等博士议,泰皇最贵,泰皇之下有天皇地皇,而《淮南子·说林训》亦云:“黄帝生阴阳。”阴阳即天地二仪也。

惟顾颉刚、杨向奎二氏著《三皇考》,据泰帝兴神鼎黄帝作宝鼎事,以为绝无合并之理,仅时人以泰帝位高而黄帝传说正盛行,因而强相拼凑。其说非是。黄帝本即“皇帝”之音转,原亦上帝神话之演变(详《黄帝与皇帝》篇)。泰帝泰皇亦本为上帝,则自有合并之可能。《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此言昆仑为上帝之居,又言有百神,正同《淮南子》以昆仑上为太帝之居又言有众帝也。

至于素女,疑在最初神话中亦为上帝之女,《山海经·海内经》有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淮南子》亦以“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盖太帝与其下之众帝及素女俱在天下之中也。《吕氏春秋·十二纪》等亦以黄帝居于四方之中,殆“皇帝”既音转为黄帝,成为古史传说中之帝王,天帝之称号即用太帝或泰皇以代之,而传说之内容犹未大变耳。

《淮南子》又载有“二皇”,《缪称训》云:“昔二皇凤至于庭,三代至乎门,周室至乎泽,德弥粗,所至弥远;德弥精,所至弥近。”是“二皇”为三代前之人王也。但《原道训》所称之二皇,仍不脱神性:“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精神篇》又称有二神,与此所称之二皇无二致: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

“二皇”《路史》称“二灵”,马《绎史》云:“天皇地皇称为二灵,是泰古二皇也。注谓伏羲神农者非。”日本饭鸟忠夫著《三皇五帝说》(见《史潮》第一年)亦以二皇即外泰皇而言,指天地二皇。说皆甚是。二皇“能天运地滞”,二神亦“经天营地”,盖秦汉人神话中,以天皇地皇二神乃开天辟地者,犹未知有盘古也。秦汉人神话之以泰皇高于天地二皇,而二皇别为阴阳,创造天地,形成万物。盖由于太一生阴阳之宇宙论之神话化。

《吕氏春秋·大乐篇》云: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而《淮南子》亦以“二皇”“二神”能“别为阴阳”,“万物乃形”,“与万物终始”,可为明证。《庄子·秋水篇》云:“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大皇”与“黄泉”相对称,且云“登大皇”,知为最上最高处,即天庭也。《淮南子·精神训》又云:

若夫至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不贪,委万物而不利,处大廓之宇,游无极之野,登太皇,凭太一,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夫岂为贫富肥臞哉!

“登太皇”而可“玩天地于掌握之中”,足见“太皇”之驾于天地之上。盖“太皇”又由神名而演为高于天地之处所,则泰皇天皇地皇之说,其由于太一出阴阳(即天地)之宇宙论之神话化,可无疑也!

谓泰皇出于“太一”,吾国顾颉刚、童书业、蒙文通、杨向奎及日本津田左右吉等同有此说。“太一”本为形而上学之名辞,含本体一元之意,后乃展转变为一元主宰之神名。《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词中称为“上皇”,其为最上之神显然。又《文选》十九载宋玉《高唐赋》云:“有方之士,羡门、高羡、上成、郁林、公乐、聚毅,进纯牺,祷璇室,醮诸神,礼太一,传祝已具,言辞已毕。”此以“太一”与“诸神”相对待,亦犹《淮南子》以“太帝”与“众帝”相并提,太一本为最上最贵之神也。唯“太一”既为最上最贵之神,何《九歌》又称之曰“东皇”?

童书业《三皇考·序》云:“东方于五行属木,四时中属春,行次皆最先,所谓‘帝出于震’,在五行说支配下之宗教,东皇太一焉得不成天神中的最贵者?”亦或其称“东皇”者,以东方居阳之故。《汉书·郊祀志》载亳人谬忌奏祠泰一,云:“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及成帝时,翼奉、匡衡、张谭等因泰畤立甘泉,在长安北,犹抗议迁移。其所以欲置泰一于东方,亦以东方居阳之故;因居东方,故称“东皇”耳。

至泰帝之即“太一”,吾人读《封禅书》“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之语,已可了然。《汉书·王莽传》天凤六年下书引《紫阁图》云:“太一黄帝皆仙上天,张乐昆仑虔山之上。”证以《淮南子》以昆仑之上为太帝之居,《封禅书》以泰帝位于黄帝上,则泰帝之即太一,益可明矣。泰皇即泰帝,而泰帝即太一,则泰皇之即太一又明甚也。

《史记·封禅书》及《汉书·郊祀志》载武帝元朔五年亳人谬忌奏祠泰一,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其后又有人上书请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蒙文通尝据之以为三皇本于三一,其说非是,当为三一本于三皇也。缪凤林已尝驳斥之(见《三皇五帝说探源》),云:

汉世泰一三一之祠,于古无征,疑皆由三皇之说而出。武帝迷信神祇,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以汉祀五帝而三皇在五帝前,秦人又谓泰皇最贵也,故谬忌奏祀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矣;谬忌仅取泰皇言泰一,而不言天皇地皇也,故其后人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矣;是则三一之说本于三皇,泰一之说出自泰皇。

缪氏以泰一出于泰皇,无当;然以三一本于三皇,则甚是。天一地一之名,前无所见,当因三皇之说仿太一之名而巧立者。

《封禅书》又记齐奉八神,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缪凤林初疑天皇地皇或由天主地主转变,继又自斥其说曰:“继思神以天为尊,三皇苟为神,当曰天皇最贵,而秦博士言泰皇最贵,又上秦王尊号为泰皇,故知其为人而非神矣!”而童书业乃力主天皇地皇由天主地主转变而来,并为之答辩曰:“这个质问,我们可以分两层答复:第一是泰皇之说当出于东皇太一;……第二,太一是‘道’的化身,‘道’驾‘天’‘地’;……泰皇的高于天地二皇,犹太极的高于阴阳两仪。何况‘太’字又本是一个崇高尊贵的称号呢!”童说至是。泰皇之高于天地二皇,犹太一之高于阴阳二仪。《淮南子·精神训》以“登太皇”与“凭太一”并称,又谓“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尤为显证。惟童氏必以天皇地皇与天主地主发生关系,以为:

(一)燕齐方士本活跃于秦汉间,五德之运,亦齐人奏之,而始皇始用。

(二)汉武帝时之泰一,亦从东方来。

此二者皆旁证耳。泰皇之说既由“太一”之说来,则天地二皇自必沿阴阳二仪来,固何必由八神中取其二以实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