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诗歌欣赏
怀古咏史
咸阳城东楼
许浑
许浑(?—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丁卯集》。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

赏析
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焚书坑
章碣
章碣(836—905),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进士。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

赏析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题乌江亭
杜牧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

赏析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乌江亭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赏析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耻”,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尤为人欣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此诗特意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体现了作者借古讽今之意。
双调·蟾宫曲·怀古 阿鲁威
阿鲁威(1280?—1350?),字叔重(一作叔仲),号东泉,人亦称之为鲁东泉。蒙古人,其名汉译又作阿鲁灰、阿鲁等。曾译《世祖圣训》《资治通鉴》等为泰定帝讲说。致和元年(1328)官同知经筵事,是年遂挂冠南游。家于杭州,居城东,被李昱聘为西宾。至元二年(1336)因卷入平江路总管道童案坐罪,不久冤明,仍闲居杭州。能诗善曲,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鹤唳青霄”。其诗今不传。元杨朝英《阳春白雪》录其小令十九首,情感深沉质朴,格调旷达豪迈。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
,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
。

赏析
《蟾宫曲》是一首咏史的曲子。作者赞颂曹操、周瑜、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借用典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
临江仙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与解缙、徐渭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古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

赏析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看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升庵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上片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词中“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意境高远而淡泊。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分动感。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存世有《刘宾客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

赏析
蜀先主庙原建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刘禹锡曾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到四年(824)间任夔州刺史,此诗当作于此时。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此诗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首联写先主庙堂威势逼人,颔联赞刘备的英雄业绩,颈联为刘备功业未成、嗣子不肖而叹息,尾联感叹后主亡国。全诗措词精警凝炼,对仗警辟工整,风格沉着超迈,前半写功德,后半写衰败,以形象垂戒当世。
浣溪沙 薛昭蕴
薛昭蕴,字澄州,河中宝鼎(今山西荣河县)人,唐末或五代词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依《花间集》序列,当为前蜀人,有词十九首。《北梦琐言》卷十一作薛昭纬,说他是薛宝逊之子,新旧《唐书》有《薛昭纬传》,称他乾宁中为礼部侍郎。疑昭纬与昭蕴为兄弟。王衍时,官至侍郎。擅诗词,才华出众。《北梦琐言》:薛澄州昭蕴即保逊之子也。恃才傲物,亦有父风。每入朝省,弄笏而行,旁若无人。好唱《浣溪沙》词。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
,藕花菱蔓满重湖
。
赏析
这首词是咏史词,借越国美女西施的故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慨,充满悲凉、凄婉的凭吊气氛。
上片述古,首句写西施被献送入吴,遗恨不尽。后二句,写西施的不幸遭遇,她不知流了多少怀乡的血泪,也曲指吴王的淫乐。
下片伤今,把吴主山河与惨淡的落日余晖对比,越王宫殿与平芜映衬,最后用重湖藕花作结,在沧桑变故中,寄寓了对唐王朝衰微的慨叹。
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描写,刻画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越王勾践巧使美人计,利用西施达到了灭吴复仇的愿望,但就西施个人来说,她远离故土,向一个自己并不喜爱的暴君献媚邀宠,却不能不是一出令人同情的千古悲剧。“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三句,是作者就眼前景色抒发感慨。当年吴王所占领的辽阔土地,空自日出日落,早已多次变易主人。越王的雄伟宫殿也已经大都变得壁断垣颓,遍地荒草,一片陈迹。兴衰成败都化作过去,只有那红荷绿菱仍然密密地覆盖着湖面,年复一年地宣告着春去夏来。寥寥三句,写尽了胸中的苍凉和惆怅。
述国亡诗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歌妓出身。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世传《花蕊夫人宫词》100多篇,其中可靠者90余首。宋太祖乾德二年,宋只用了一万军队灭后蜀,后蜀的十四万军人几乎不战而降,花蕊夫人随孟昶流亡北行,夜宿葭萌驿站,感怀国破家亡的哀愁,在馆壁上题《采桑子》,因军骑催促,只得半阕。宋太祖赵匡胤久慕花蕊夫人的才名,召见她并命她赋诗一首,花蕊夫人写了这首满怀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的《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

赏析
《述国亡诗》是五代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写的七言绝句。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婉约,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神宗之子,哲宗时封端王。公元1100—1125年在位。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穷奢极欲,兴建苑囿宫观,滥增捐税,以致国政日堕,河北、两浙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公元1125年(宣和七年)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被金兵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
匀注。新样靓妆
,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
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
,和
梦也新来不做。

赏析
此词是北宋宋徽宗赵佶的词作。徽宗皇帝在被掳北行途中,忽见杏花盛开如火,不禁百感交集,写下这首如泣如诉之词。
上片明写杏花,借杏花的娇艳及被风雨摧残的衰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着对帝王生活的痛苦回忆。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怜花怜己,语带双关。
下片抒写离恨哀情,借燕子与做梦层层深入,道出从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绝望的哀痛心情,末尾几句写连在梦里见一见故国宫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为连梦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递进关系,真挚深沉,真可说是字字泣血,百折千回,悲凉哀婉。
作者乃北宋著名书画家,其绘画重高写生,以精工通真著称于世。这种手法于此词的景物刻画中也有所体现,尤其上片对杏花的描绘,颇具工笔画的意蕴。
在北题壁 赵佶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
,目断天南无雁飞。
赏析
这首诗是宋徽宗赵佶被俘后,题写在被囚禁的馆舍墙上的一首绝句。他作为一位天子而成为阶下囚,昔日的荣华富贵,转眼烟云,心中自然充满了感伤。这天,他听着萧瑟秋风吹打着简陋的破门,面对着昏黄的灯火,度过了不眠的寒夜。想起自己的国家、臣子,音讯全无,踱出门外,遥望南天,可是天上连大雁也看不到一只。
这首诗写得凄切哀苦。从诗中“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这样破败不堪的场面,很容易理解他会回忆起千门万户、美轮美奂的皇宫,一呼百应、炊金馔玉的生活,眼前境地越是恶劣,越能令人体会到他的苦闷。后两句回首故国,恨无寄书人,包括了无数的对往事的困惑、迷恋及深切的悲慨。“三千里”极言其远,“目断天南”很具体地刻绘出自己满怀的愁怨。他想捎信说些什么呢?是希望故臣来解救,是向亲属们诉苦,还是对自己在位时荒淫无道酿成国变而忏悔?诗中没有明说,读者可以自己去揣测。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1113年(政和三年)进士,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寻谪监陈留酒税。后拜中书舍人,迁吏部尚书,出知湖州。1136年(绍兴六年),拜翰林学士。1137年(绍兴七年),除参知政事。1138年(绍兴八年)卒,时年四十九岁。有《简斋集》《无往词》。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赏析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词末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包容。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答案。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凄清情景。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于渔唱,是我国文学中从《楚辞·渔父》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意象。诗词中都有,如王维《酬张少府》诗“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即是。此词的结尾,正利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同时又因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而能收到宕出远神的艺术效果。
岳鄂王墓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音乐,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
,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
,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赏析
《岳鄂王墓》是宋元之际诗人赵孟頫创作的一首怀古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反映现实入笔,表达了作者对抗金英雄被害屈死的叹息和哀悼,谴责南宋君臣苟安误国,流露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岳飞是千古奇冤,历来有许多题咏、凭吊,这首却尤为沉痛。
首联写岳飞墓前荒凉之景,暗寓作者伤痛之情。颔联直斥宋高宗违背古训,本末倒置,是非混淆,置中原百万百姓生死于不顾。颈联哀叹有望承担中兴重任的英雄岳飞悲惨死去,使天下南北中分以至南宋最终被蒙古人灭亡。尾联满含湖光依旧,河山易主的深沉的感慨。
语言特色方面来看,全诗即景生情,咏史抒怀,议论感慨,一气呵成,语言不事雕饰,通俗自然,哀婉深沉,感情强烈,颇具感染力。咏怀古人的诗作,一般都喜欢用典,但这首诗语言平易,基本上没有用典,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以赵宋后裔的身份为冤死于赵宋王朝的岳飞,由衷地唱出这支哀痛伤惋的悼歌,分外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