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文选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河北民

河北民[1],生近二边长苦辛[2]。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3]。今年大旱千里赤[4],州县仍催给河役[5]。老小相携来就南[6],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7],路旁过者无颜色[8]。汝生不及贞观中[9],斗粟数钱无兵戎[10]


[1]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

[2]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长:长期。

[3]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官家:指朝廷。事:供奉。夷狄:我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辽和西夏。

[4]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赤,空。

[5]州县:指地方官府。给:应承,负担。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6]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南,指黄河以南。

[7]“悲愁”句: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

[8]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9]不及:没赶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

[10]兵戎:指战争。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边境太平。


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后改称辽)、西夏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以求苟安。这年年岁岁的沉重经济负担首先落到边境百姓身上。州县官衙敲诈勒索,百姓苦不堪言,遇到天灾,更无法生存。庆历六年(1046),北方遭受严重旱灾,王安石时淮南签判任满,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写了北方灾民扶老携幼逃荒到南方的凄惨景象,却以“南人丰年自无食”一语反跌,从而使诗题“河北民”获得了时代性的典型意义,形象地抨击了朝廷对内重敛、对外屈辱的腐败政策。诗末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向往,也表达了作者富国强兵的炽烈愿望。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法,在王安石的这首诗中也被运用得纯熟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