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和田十二法
稽核表法,或称为检核表法、检验表法,是由形态分析法演变而来的,就是用一张一览表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逐项进行核对,从各个角度诱发多种创造性设想,以实现创造、发明、革新,或解决工作的某一问题的开发创意的方法。使用稽核表法时,为了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需要构造问题列表。表中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最意想不到的,这样有利于削弱思维定势。通过稽核表法,可以获得对问题的详述,查找规定问题解决方案的附加数据。早期最有影响的稽核表是奥斯本于1964年设计的。奥斯本的稽核表提纲多达75条,后来经过简化归纳为9个方面(用途、类比、增加、减少、改变、代替、变换、颠倒、组合)。这种稽核表在后来的创意实践中又得到修正与发展。
利用稽核表法进行构思创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角度)进行思考。
(1)现有发明的用途是什么?是否可以扩充?
(2)现有发明能否吸收其他技术,引入其他创造构思?
(3)现有发明的造型、颜色和制造方法等能否改变?
(4)现有发明的体积、尺寸和重量能否改变?改变后的结果怎样?
(5)现有发明的使用范围能否扩大?寿命能否延长?
(6)现有发明的功能是否可以重新组合?
(7)现有发明能否改变型号或改变顺序?
(8)现有的发明可否颠倒过来?
例如,为了开发职工的创新能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给每个职工发放稽核表,如表2-2所示。
表2-2 通用汽车公司的稽核表
和田十二法,又称“和田创新法则”或“和田创新十二法”,是我国学者许立言、张福奎在奥斯本稽核问题表基础上,借用其基本原理,加以创造而提出的一种思维技法。它既是对奥斯本稽核问题表法的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比如,其中的“联一联”“定一定”等就是一种新发展。同时,这些技法更通俗易懂,简便易行,便于推广。
所谓“和田十二法”,即指人们在观察、认识一个事物时,可以考虑是否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和组合等。
(2)减一减:减轻、减少和省略等。
(3)扩一扩:放大、扩大和提高功效等。
(4)变一变:改变形状、颜色、气味、音响和次序等。
(5)改一改:改缺点、改不便和不足之处。
(6)缩一缩:压缩、缩小和微型化。
(7)联一联:原因和结果有何联系,把某些东西联系起来。
(8)学一学:模仿形状、结构及方法,学习先进。
(9)代一代:用别的材料代替,用别的方法代替。
(10)搬一搬:移作他用。
(11)反一反:能否颠倒一下。
(12)定一定:制定一个界限、标准,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按这12个“一”的顺序进行核对和思考,就能从中得到启发,诱发人们的创造性设想。所以,和田技法是一种打开人们创造思路,从而获得创造性设想的“思路提示法”。
“和田十二法”简洁、实用,举例如下。
加一加:南京的小学生丛小郁发现,上图画课时,既要带调色盘,又要带装水用的瓶子很不方便。她想要是将调色盘和水杯“加一加”,变成一样东西就好了。于是,她提出了将可伸缩的旅行水杯和调色盘组合在一起的设想,并将调色盘的中间与水杯底部刻上螺纹,这样,可涮笔的调色盘便产生了。
缩一缩: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的王学青同学发现地球仪携带不方便,便想到,如果地球仪不用时能把它压缩、变小,携带就方便了。他想若应用制作塑料球的办法制作地球仪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塑料薄膜制的地球仪,用的时候把气吹足,放在支架上,可以转动;不用的时候把气放掉,一下子就缩得很小,携带也很方便了。
联一联:澳大利亚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收获的季节里,有人发现一片甘蔗田里的甘蔗产量提高了50%。这是由于甘蔗栽种前一个月,有一些水泥洒落在这块田地里。科学家们分析后认为,是水泥中的硅酸钙改良了土壤的酸性,而导致甘蔗的增产。这种将结果与原因联系起来的分析方法经常能使人们发现一些新的现象与原理,从而引出发明。由于硅酸钙可以改良土壤的酸性,于是人们研制出了改良酸性土壤的“水泥肥料”。
定一定:例如为药水瓶印上刻度,贴上标签,注明每天服用几次,什么时间服用,服几格;城市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这些都是一些规定,有了这些规定,人们的行为才能准确而有序。
简单的12个字“加”“减”“扩”“缩”“变”“改”“联”“学”“代”“搬”“反”和“定”,概括了解决发明问题的12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