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学概观:从启蒙运动到当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什么是启蒙

弗里德里希大帝所谓的西方启蒙文明(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渐承认自己是西方国家),主要是指产生并兴盛于英国和法国的启蒙运动。我们知道,17世纪英国的经验论(以培根为代表)和法国的唯理性论(以笛卡尔为代表)之间尽管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都是对当时的经院哲学的批判,都试图把人从宗教的蒙蔽和封建专制思想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主张人要运用自己的经验或理性去对抗盲目的知识和教条,张扬人的主体性。这种解放性的要求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达到了高潮。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曾对启蒙运动的价值和意义作了肯定,他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教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最无情的怀疑;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力。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1]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们“思维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所以,也有人把18世纪称为“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启蒙就是“运用人的理性来审视一切”, “一切都要带到理性的法庭前接受审视”,也就是把人从一种蒙昧、教条和他治中解放出来,独立地使用自己的理性。康德于1784年对什么是启蒙作了回答和总结。

什么是启蒙?康德在1784年的《柏林月刊》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启蒙运动就是人类从自己造成的未成年状态(Unmuendigkeit)中走出来。未成年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独立地使用自己的理智(Verstand)。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未成年状态就是他自己所造成(或该受指责的)的了。Sapere aude!拿出勇气来(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2]在康德看来,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理智,其目标是人能独立使用自己理性的成年状态。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57页。

[2] 〔德〕康德著:《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2页。对照原文,译文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