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稀土(rare earth)是指元素周期表第Ⅲ族副族的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从57到71的15种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的总称。已发现的稀土矿物有250种以上,其中具有工业价值的有50~60种,工业上常利用的稀土矿物有氟碳铈(镧)矿、独居石、磷钇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褐钇铌矿等。由于特殊的原子结构,稀土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便可组成种类繁多、功能千变万化、用途各异的新型材料,且性能显著提高,被称作当代的“工业维生素”“工业味精”“工业黄金”,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战略价值非常明显,在石油化工、军工国防、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大量出口稀土以来,不仅使得稀土资源储量不断减少,而且也没有使我国从稀土大量出口中获得应有的贸易利益及定价权,更为严重的是稀土资源的开采和分离冶炼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危害到公众的生命健康。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为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先后于1998年和2007年对稀土出口实施配额管理和征收出口关税,并于2010年将税率由15%调高到25%,稀土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快速上涨,这威胁到了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从我国廉价稀土中获得的既得利益。2012年3月13日,美、欧、日将我国稀土出口管理措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世界贸易组织(WTO)于2014年8月7日公布了上诉机构报告,最终裁定我国针对稀土出口所采取的关税、配额管理措施不符合有关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WTO议定书》附件6(实行出口税的产品清单)。然而,这一“稀土案”的败诉却未能给行业带来警醒作用,稀土仍然以廉价的方式被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2016年稀土出口46749吨,同比增长34.2%,而出口平均价格却下跌31.7%,出口金额下降8.3%。整个行业仍然延续着出口数量增加、出口价格下跌、贸易条件恶化、生态环境污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全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1.1.2 研究目的
稀土是战略性矿产资源,用途广泛且涉及国家安全,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拥有稀土资源比较优势,但多年来由于政府监管的缺位和行业自律性的缺失,致使行业呈现出“散”“乱”“低”“差”的局面,大量宝贵的稀土资源被廉价出口到国际市场,既没有获得应有的贸易利益和定价权,更没有培育出行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基于我国稀土产业出口贫困化增长的视角,探索稀土产业出口转型的新路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新材料基础,把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是本书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此,必须了解与稀土出口现状密切相关的三个主要问题。
1.1.2.1 分析中国稀土产业是否存在“比较优势固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按照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观点,只要各国的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别,就会出现产品价格相对差别,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占全球近23%,出口量占90%以上,应该说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多年来我国稀土产业内中小企业众多,单个企业都缺乏规模经济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生产并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于稀土精矿和冶炼产品,附加值低;附加值高的高端应用产品更是欠缺。这使得多年来稀土行业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只拥有资源优势而不具备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行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研究我国稀土产业为何只拥有资源优势而没有产业优势,即“比较优势固化”的原因,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1.1.2.2 分析中国稀土产业是否存在“外部负效应”和“价格扭曲”,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外在性(Externality)是指行为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的福利产生了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当行为人的经济活动使他人受损,但行为人并没有承担成本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此时该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如果该行为人的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该行为人就会毫无顾忌地不断扩大这种活动,从社会角度来看,这种负外部性活动就会逐渐增多。一般而言,存在外部负效应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高于社会合意的最优水平。价格扭曲(Price Distortion)是指由于市场失灵,价格不能正确评价经济活动效果,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从而使经济活动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换句话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出现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的现象。
由于众多中小型稀土企业粗放经营、技术设备落后、环保意识不强,加之政府有效监管的缺失,致使企业生产排放大量有害废水、废气和废渣,严重破坏地表植被,造成地下水资源污染和土壤酸化。同时,在冶炼、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物给公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而企业却并没有为此付出“环境外部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稀土开采和冶炼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已经远远超过其资源本身带来的经济价值,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不可持续,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因此,有必要搞清楚在完全成本下,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为后期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1.2.3 分析中国稀土产业是否存在“出口贫困化增长”,为实现产业出口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基础
出口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产业生产规模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沿着原有比较优势向外推移,如果该产业原有比较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和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出口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产业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贸易条件因出口的扩大而恶化。
我国是稀土资源储量大国,多年来由于缺乏行业发展长远规划,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稀土资源的矿产开发,甚至部分违法违规小企业由于无须承担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成本,在利益的驱使下,私挖盗采、买卖加工非法稀土矿产品、违规生产等,使得国际市场稀土供应大量增加,出口价格持续低迷。1991年我国稀土产量16150吨(REO),占全球产量比重为47.6%,出口量8024吨,出口均价12500美元/吨;到2015年产量达到105000吨(REO),占全球产量比重为84.7%,出口量34832吨,出口均价10708美元/吨;25年间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增长了5.5倍和3.3倍,而出口均价却下跌了14.3%。从出口结构来看,我国稀土出口产品中,主要是稀土精矿、稀土氧化物和化合物、稀土金属及合金,这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占比较高,而代表高端应用产品的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等占比却很低。因此,不管是从出口数量还是出口结构看,整个行业都延续着出口数量增加、价格下跌、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流失的贫困化增长困境。因此,探究我国稀土产业出口贫困化增长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径是什么,从而为实现产业出口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基础。
1.1.3 研究意义
1.1.3.1 理论意义
本书从理论上得出我国稀土产业出口贫困化增长的实质是稀土贸易条件的全面恶化,其根本原因是市场存在的各种扭曲导致稀土出口价格没有充分反映稀土资源的社会成本和市场价值。借鉴巴格瓦蒂提出的贫困化增长的必要条件,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对我国稀土产业出口贫困化增长进行验证,以期探究出口贫困化增长的现状和成因。从而丰富出口贫困化增长贸易理论的内涵,以达到资源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最佳结合,实现完善学科体系的理论价值。
1.1.3.2 实践意义
步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以要素的规模驱动和外部需求,难以实现中长期持续健康增长,必须由高速向中高速继而向中高端过渡,增长动力由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稀土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价值非常明显,用途广泛,涉及军工国防、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我国稀缺性小金属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稀土资源储量丰富,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稀土产业发展及产业贸易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发展现状与“稀土王国”的美誉明显不相符合。通过本书研究能够让所有稀土行业参与者了解稀土产业发展方向、贸易现状,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对于稀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综合节约利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扭转出口贫困化增长困境,从而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资源诅咒”(1)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让稀土企业明确发展方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