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庐山吟

——读苏轼《记游庐山》作

谪仙已吟三千尺,子瞻复添一段缘。

山南秀峰无穷意,且借丹青写数言。

这里有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我得到了我看到、想到和领悟的那一份,而庐山丝毫无损。不知这算不算苏轼的馈赠、庐山的馈赠,但我坚信,没有二者便没有这首诗。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大而言之,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承载方式,有许多素材、文体、风格、格调、用语、价值取向等供人选择,除了兴、观、群、怨之外,还可以用于亲、敬、诵、鉴等。文学创作和欣赏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许多风景名胜都留下了先贤佳作。实现古韵新声、守本创新,在有与无之间用心用力,不失为一条可供选择的文化路径。

 

机会成本包括社会成本、时间成本、生活成本、参与成本等。其中,社会成本包括有关感知理性如知识、思想理念的发现和审美活动的生成所耗费的成本;时间成本和生活成本主要是指个体将有关感知理性转化成自身有机知识储备所需要的时间和维持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代价。参与成本主要是指人们参与特定活动时,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生活成本。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成本无疑是不容易衡量和量化的。思考个体对电力的消费与发电的技术成本、发电成本、输电的成本等,个体使用手机与手机的技术成本、制造成本、基站成本等,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机会成本与社会机会成本之间的关系。

6.基于机会成本的约束,不同个体得到的快乐和幸福感是不尽相同的。有鉴于此,个体对自身的时间和财富的合理管理,对自身知识储备和感知理性的提升,对于寻求快乐和幸福的最大化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与此同时,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与个体的快乐和幸福感的提升,有着同样的正相关作用和意义。人类要追求快乐和幸福,就要遵循有关的规律和规则。

所以,德性需求的满足与精神生活小康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维度与和合度: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睦相处、和合共生的文化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社区的宜居性,包括社区基本功能的配套,例如必要的公共生活空间、文化设施、服务和管理等;环境和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些条件对于增加人们日常生活的和谐正效应与精神和解,无疑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和谐与否对于人的身心愉悦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优美环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要补充和重要内涵。这一点既反映在人们常常不由而然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在对单调重复的都市生活厌倦之后,走向更自然质朴的郊外及山林,从中得到更好的精神和解的休闲偏好。换言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负载太多的精神生活负解时,通过增加精神生活的正解来调节自己的心态,以维持身心处于比较健康适度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中,古老的《诗经》、陶渊明的田园诗、王维等诗人的山水诗,不少篇章都是典范体现,同时也是人们求取精神和解最大化、追求小康精神生活的反映。明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问其学生的人生志向时,为何偏向于曾点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0]

有朋友曾问:“为什么孔子有这么多的知识?”在上下言语间还有“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和知识,在当今还管用吗”的疑问。这未尝不是当今许多人的困惑,也是一些现代思想理念的一个误区。

笔者这样回答:“孔子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61]”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相当有限的,古今中外,穷其一生来思考人的本质的人,无疑是非常罕见的。从个体的知识总量来看,孔子可能还不如当今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认识及其透彻性,许多自以为是的现代人还比较肤浅。需要注意的是,人类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一旦具有了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意义,就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失去其价值,实可谓长城已旧、孔子弥新。正因如此,人类社会之所以呈现累积性和加速度发展的基本态势,历史是有它的贡献的,这是社会历史的基本伦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高度赞赏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约前8—前2世纪)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总的来说,历史不尽有益,也不尽无益。很长时间中国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其间产生的许多人生智慧、哲学智慧、治国理政智慧,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人和事物的规律性意义及其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并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历史的解读,对先哲智慧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现代社会。人的存在态和社会的存在态的生成,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现实和与时俱进的时态性;既有其具体的明确性,又有其系统结构和维度上的含混性。缺乏相应的思想和主体意识,难免会造成自身工具理性、感知理性在思维和视野上的盲目或短视,也就难以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及其蕴含的意义理性。刘勰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62],皆因有相应的理性感知和理性判断,是以有相应的主体意识和意义理性。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63]其思想和精神的和合度,达到了与历史时空共其和的维度和境界。而孔子的思想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精神和解潜力,与他勤于思考人的德性以及人的必然需求,与他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远的精神境界,无疑有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