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诺芬的品味(“经典与解释”第13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居鲁士劝学录》中的爱欲与政治[1]

鲁宾(Leslie G.Rubin) 著

高诺英 译

《居鲁士劝学录》一书精彩纷呈,本文意欲择取其中之一而探讨之,期望不虚此行。综合考虑之后,我选择了庞娣娅出场的章节。首先,此人被誉为全亚细亚举世无双的美女。关于她的传说引人入胜,她的举止雍容高贵(海格寅斯【Higgins】,p53)。重要的是,这部著作中以哲学的本质(philosophic nature)为主题的对话共有两次,其中一次就是因她而起。在那次讨论中,居鲁士和他的朋友阿斯帕思(Araspas)谈论了灵魂中的情欲饥渴(erotic longing)所引发的诸种后果。其次,第二次哲学对话的参与者是居鲁士和朋友逖格拉尼(Tigranes),他们一起探讨了畏惧,和它那令逆忤者驯顺、狂傲者谨慎的威力。这两次哲学探索之间显然存在重大关联。第三,如果未能高屋建瓴地统览这部史诗之作,我将很难确定这两次谈话在色诺芬所有教诲中的地位。居鲁士的政治制度也渗透着他对情爱的看法,笔者将探讨他的这些思想。庞娣娅被俘之后的讨论和事件只是隐喻,暗示着居鲁士从此掌控了庞大的军队和帝国。然而,庞娣娅的故事至多是一个真实的试验——居鲁士为了争取和保持臣民们的忠诚而做的尝试。通过深入分析这个隐喻和试验,我将指出那段以爱为主题的对话如何表明了色诺芬的政治意图——既阐释又批评居鲁士在政治统治上取得的成就(另参奈伟【Newell】1981;格莱恩【Glenn】)。

《居鲁士劝学录》开篇就提出了笔者正要考察的论题:大多数的政治统治树立不久的确就夭折了。居鲁士是色诺芬和同侪所知的唯一这样一位君主,他使“万民咸服、万城俯首、万国来朝”,尽管“有些臣民处在天高皇帝远的偏僻之地,要走上数日或累月的路途才能一睹居鲁士的伟姿;有些人从未有幸一睹圣颜;还有一些人心里明白他们此生肯定无缘同居鲁士相见”(卷一,1.3译文皆出自米勒【Miller】之手,在一些因术语使用不当而导致文意晦涩之处,笔者遂做修改)。人们普遍认为,《居鲁士劝学录》并非信史,书中的居鲁士和波斯纯系子虚乌有。色诺芬以历史纪传体的形式,生动逼真地构造出这位伟人、这位举世闻名的征服者在波斯和米底亚所接受的道德和处事教育,以及居鲁士征服和治理他那庞大帝国的生涯。究竟是什么使得众人甘心拜倒在一个陌生人的脚下?又是什么使得居鲁士的统治如此地招人想望且几乎不可抗拒?身陷居鲁士军营的庞娣娅引发了一场有关情欲之爱的对谈,这场谈话看似偏离正题,却是解答上述疑问的绝好契机。

色诺芬好像撇开了主要关注点——帝国的创立和居鲁士的领袖才能,转而叙述了一场有关爱情和爱之威力的谈话,这正是我们将要透彻钻研的选段。依照全文脉络,庞娣娅的故事发生时,居鲁士已经接受了双料教育,他既在父亲治下的波斯学习过严正的君子作风,又在外公统治的米底亚受到纵欲的熏陶——身为独裁君主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任何欲望。居鲁士的帝国征服事业始于一个附属国——阿美尼亚(Armenia)爆发的叛乱。他前去平定乱局,继而开进了阿苏里亚(Assyrian)人的国土。就是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居鲁士的友人——阿斯帕思及其情爱韵事突然插入,可谓幽默之至。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居鲁士劝学录》简直就是一部历史传奇(米勒,p.8)。但是,依我之见,这些段落并未离题,它们对于理解居鲁士的事业非常重要。关键是:尽管色诺芬在本书末尾明确表示他不大欣赏居鲁士的统治,但他笔下的居鲁士显然具备一个领导和统治者的资质。有人会反驳说,居鲁士的失败可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他未能好好教导其子,以便有朝一日接替王位。与此相反,我认为庞娣娅的遭遇确然揭示了色诺芬之所以拒斥居鲁士之统治手法的缘由。

奈伟(1981,见各处;1983,pp.900-905)主张,庞娣娅对认识居鲁士的统治至关重要,她代表着居鲁士的下属们对美和高贵的至高追求,而居鲁士不会准许这种追求付诸实现。爱欲在奈伟的分析中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本人的解读方式和目的则不同于他。

我没能在这部著作的前半部找到任何与情爱和情事相关的片言只语,满眼都是些居鲁士广结缘好、和睦家庭之类的事情,再者就是他雄心勃勃、紧锣密鼓地为统兵掌权所做的准备。除了他的母亲,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料到居鲁士会有登峰造极的那一天。他保持着一副不屑对同性恋行为指指戳戳的样子,就在同阿斯帕思的谈话刚结束后,他还拒绝接受一个新盟国献上的公主(卷一,4.27-28;卷五,2.7-12;卷三,3.12中erotikos的用法有特殊涵义。参见各处,pp.399,401;Newell,1983,p.895)。如果居鲁士这个时候创建一套“爱之效用”的理论,它将十分有趣,而且绝对正确。他肯定以不同于寻常年轻人的方式沉思过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