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淪陷後首年
戰時報章刊出的戲院消息,縱非豐富,而且零散,卻沒有間斷。戲院演劇、放電影可說是重要的民生活動,背後由日本軍政府直接統轄,藉以粉飾太平,同時,戲院亦是個統一意識的場所,藉軟性材料移滅群眾的對抗情緒,穩定民心。
淪陷後約兩星期,少數戲院已恢復營業,放映介紹日本的紀錄片。3月初,大部分戲院已重啟大門,卻只放映日場,至3月15日才加開晚上七時及九時的場次。當時英美等國的影片已被禁映,主要重映舊片或演出粵劇、歌舞,零散的新片偶有登場。

(圖片提供: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Libra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Libraries)
灣仔東方戲院於1941年9月7至10日公映《南國春宵》,照片應攝於此期間。淪陷後,東方是其中一間最早復業的戲院,並持續營業至戰爭結束。(攝影:Harrison Forman)
本土電影製作全面停頓,但日軍政府意圖發展影業。1942年3月24日,總督部報道部長西川宴請留港的影人,公布於4月1日成立華南電影協會,維繫影業界。關於戲院運作方面,主要是訂定影片的配給程序:集合各公司的舊片,平均分配放映,新片則按完成先後陸續放映;來自外地而未公映的電影,平均分配到各院公映,已公映的則暫緩重映。[1]
同年5月,香港電影協會成立,管理中外電影配給等事宜。日軍頒佈法令,勒令所有電影、戲劇在放映、公演前,「須先受總督部報道部之檢閱,俟得許可後,方能實施放映及上演」。[2]是年7月底,戲院座價亦改以軍票計算,直至1943年6月1日,港元禁用,各種消費須使用軍票。
審查措施逐步確立,期間卻曾出現短暫的寬鬆期。1942年8月11日,報章刊出「戰後西片第一聲」的報導,奏響的是淪陷前積存香港的美國電影獲解禁公映。該月多齣新舊美國片先後登場,如《綠野仙蹤》(Wizard of Oz)、《風火島》(Typhoon)、《野人記三集》(Tarzan Escapes)、《新西遊記》(The Marx Bros Go West)及《大力水手》卡通。
寬鬆期僅屬曇花一現,年底措施轉趨強硬,杜絕美國電影:「當局正計劃在最近之將來,將反軸心之影片,掃除淨盡,代之而獻映於各影院者,將為意識健全之中國片。」[3]雖然,1943年1月仍推出幾套美國電影賀歲,但此後,來自敵國的西片便消聲匿跡。

1943年1月1日元旦,戲院安排了豐富的節目,多齣美國片如《飛騎將軍》、《孤兒樂園》,仍容許公映,平安則選映由日軍主導製作的《香港攻略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