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国际创业与成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 企业国际化的内涵

企业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是当前国际商务研究的重要方向,但是对于“国际化”内涵的界定,现有研究给出了不同的阐述。主要观点如下:

(1)过程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活动范围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变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范围的对外扩张,是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Incremental Commitment)的一个动态的、阶段化的连续(sequential)过程[76]。作为一种“过程”,这一定义的代表模型为著名的“乌普沙拉国际化模型(Uppsala International Model)”。当企业意识到国际交易的巨大好处时,国际化的动机即会形成。

(2)活动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采取的跨国活动[77]。所谓跨国活动,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之内,而实现了对国界的跨越行为。具体而言,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商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许可管理及国际合作生产等内容。

(3)竞争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行为。获取竞争优势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国际化是企业谋求更大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国际化使得企业的产品及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这为企业获得更多资源从而提升竞争能力创造了条件。竞争论还认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反应[78]。当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除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国际化,企业组织自身也实现了国际化[79]

(4)投资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围绕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动机、决定因素及区位选择等问题[80],学者们(Buckley et al., 1976; Dunning, 1998)已详细研究了这一视角的企业国际化问题。概言之,企业拥有了成功的对外直接投资行动,即实现了国际化。值得一提的是,对外投资是企业获取国外资源和特殊能力的重要形式,依靠对外投资,企业往往能够取得超越常规的成长绩效。

综上所述,现有企业国际化的概念大致分为过程论、活动论、竞争论及投资论四大类。无论是从企业活动范围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具体行为方式的角度,我们对于企业国际化概念的把握并不会陷入矛盾。为此,本书综合了现有概念,将企业国际化定义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国际资源分配,在生产、经营、投资及管理等环节实现由国内向国外扩展的渐进过程。简言之,企业一旦产生了诸如进口加工、产品出口、设立跨国分支机构、与国外企业生产合作、跨国并购及投资建厂等跨越国界的生产经营行为,即被视为实现了国际化[81]。同时,这类企业也是外向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