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引论(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版前言

(一)

本书是一本系统工程教科书,使用这本书的课程可以是“系统工程引论”,“系统工程导论”,或者直接叫作“系统工程”,因各校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为了让本书有更多的读者,让系统工程被更多的人接受,本书编写的主旨是讲述系统工程基本原理,包括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等。根据这一主旨,本书不多讲述运筹学方法。这样,本书的读者面很宽:不但适用于理工科大学生和研究生,而且适用于文科(文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为什么要这样编写?笔者的考虑有以下几点。

(1)做任何事情都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树立观念,其次才是寻找和运用方法。系统工程基本原理是解决观念问题的,笔者希望把系统工程基本原理讲得比较深透。

(2)从教学时数来说,一门课程总是有限的。就本课程而言,一般是40~60学时(2~3个学分),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安排太多的内容。从教材编写来说,一本教材也不可能包含太多的篇幅,太厚了不见得好,起码是用起来不方便。

(3)从学生的课程体系来说,还有其他许多课程相辅相成。在理工科大学一般都有运筹学课程。如果在本课程中讲述运筹学方法,势必要与运筹学课程重叠。而且,在本课程中讲运筹学方法讲得再多,也不可能有运筹学课程讲得多、讲得深,所以不如不讲,全部由运筹学课程去讲。现在普遍使用的《运筹学》教材(如钱颂迪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第二版),字数在70万字以上,学时数80,还有许多打∗号的章节。

(4)从教学对象而言,如果讲运筹学方法,理工科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但是,文科学生学习起来是有困难的。当然,一本教材如果包含系统工程基本原理和运筹学方法两大部分,对文科学生可以只讲前一部分而不讲后一部分,但是,后一部分教材就成为“浪费”了。而且,如果一本不太厚的系统工程教材抽掉运筹学方法,剩下的系统工程基本原理部分就太单薄了。

所以,笔者的想法是:本课程还是“缩短战线,集中兵力”,专门讲述系统工程基本原理,争取讲得深透一些。这样,教材不会太厚,课时不要求太多,适应的学生面可以很广,读者群可以很多。同时,本教材中介绍了运筹学的由来与发展,说明了它和系统工程的关系,那么,理工科学生和数学基础适宜的读者可以另外学习运筹学方法。

(二)

2001年8月,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连开会,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十五”规划教材,其中有一本系统工程教材。在教育部和出版社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的申报得以批准,列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计划,由编辑陈国新同志与我联系。几经商榷,定下了现在的框架。

下面说明本书的内容选取。笔者力求把握好“三度”:足够的宽度、适当的深度、前沿的新度。全书正文12章,还有几个附录,在宽度上是足够的了。在深度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基本内容是不打∗号的章节,适用于本科生,2~3个学分;加上打∗号的部分,适用于研究生,也是2~3个学分。所谓“前沿的新度”,是说反映最新成果,笔者认为是可以告慰的。例如,写入了涌现性和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写入了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在第11章“投入产出分析”中,引用了我国目前发布的最新的投入产出表;即便是附录,也是查阅了最新资料,笔者查阅国外资料不方便,通过E-mai l向在国外的朋友求援,而他们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这里要对第10章“系统可靠性”和第11章“投入产出分析”作一些说明。有人可能要问:写入这两章是否符合本书的主旨?笔者认为是符合的。因为这两章的内容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上生动地说明了系统工程的若干基本原理。其中,“系统可靠性”主要说明系统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相同的元件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功能大不一样的系统;“投入产出分析”,很显著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反映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说明了研究复杂巨系统的一种思路、一种方法,说明了简单的数学工具可以用来研究并解决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甚至还说明了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的辩证关系,说明了无穷与有限之间的哲理。总之,学习这两章的意义不仅是在方法层次上获得一些知识,而且是在方法论层次上获得重要观念。它们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或深奥,即便对于文科读者,也是不难学习和掌握的。笔者的教学经验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希望各位同行朋友、使用本书的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提出宝贵意见!赞成的或不赞成的,补充的或指正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统统欢迎,多多益善,不胜感谢!

我们的E-mail地址是bmdchsun@scut.edu.cn,tlinfy@jnu.edu.cn.

编著者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