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诊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流行特征

一、地域分布

大骨节病的地域分布,以国家为单位,仅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大骨节病)。以省级为单位,主要分布在我国从东北到川藏的狭长地带,具体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四川、青海和西藏等1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县(市、区、旗)为单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378 个县(市、区、旗)[数据来源于2011—2014 年度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年报)]。

(一)病区与地理地形有一定关系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病区,以沟壑地带发病较重。在东北病区,病区地形多为浅山与丘陵地,其中以河谷甸子、山间谷地等低洼潮湿地段发病最重。但是,发病与地形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个别地方,平原亦有发病,如松嫩平原、松辽平原皆有病情很重的病村。病区皆属大陆气候,暑期短,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处于东南沿海温暖、潮湿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寒冷内陆的交界部位。

图1 中国大骨节病县级病区分布图
Figure 1.The distribution of KBD endemic area(county)in China
图2 西藏谢通门县的病区村
Figure 2.Endemic village in Xietongmen County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图3 甘肃庆阳县的病区村
Figure 3.Endemic village in Qingyang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图4 陕西永寿县的病区村
Figure 4.Endemic village in Yongshou County of Shanxi Province
图5 黑龙江尚志县的病区村
Figure 5.Endemic village in Shangzhi Coun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二)病区呈片状或灶状分布

大骨节病病区与病区、病区与非病区相邻或相间,在一个行政区划内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发病,常见彼此交错,即在一大片患病村屯中,可以出现一个或几个不发病的“健康岛”,在一大片不发病的村屯中也可以出现一个或几个“病岛”,形成此发彼不发的灶状或镶嵌分布,或许多患病村屯断断续续接连成片,或沿山麓或沿沟谷接连成带状分布。

(三)病区的可变性与相对稳定性

大骨节病病区或非病区都是可变的,某些非病区可以变成病区,某些老病区可以再次多发,也可以自然趋于不再发生,由病区变为非病区,但在空间分布上,大骨节病明显区别于传染病,即不存在由甲地向乙地传播的现象。某地某村屯一旦发生大骨节病,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不再发生大骨节病新病例,也可以在数年、十数年直至数十年内不同程度的断续或连续的发生新病例,而邻近的非病区又可以始终保持为非病区。

二、时间分布
(一)具有明显的年度波浪性

黑龙江省尚志县病区1979—1982 年之间儿童(干骺端)X线检出率依年次的变动是53.5%、14.4%、41.2%和59.3%;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儿童(干骺端)X线检出率1990—1992 年依次为41.1%、22.1%、61.6%,这说明大骨节病具有明显的年度波浪性。一般观察认为霜期早、秋雨大的翌年多是大骨节病的多发年。波浪性的显现与否,取决于致病因子活跃程度如何,当致病因子不活跃时,连续观察多年也不会看到波浪性,只会看到轻微的“年度波动”。在我国,大骨节病的发病高峰大致有两次,一次发生在农业合作化后的1955—1956 年,一次发生在普遍秋涝的1969—1970 年。1984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大骨节病发病率普遍降低。

(二)病情的季节性变化

大骨节病素有跑桃花水季节或翻浆季节多发的说法,春季多发。但在大骨节病致病因子非常活跃的地方,四季都有新发病人,季节性多发现象就难以看到,反之,致病因子不活跃的地方,发病率很低,季节性多发现象也难以看到。

三、人群分布

大骨节病的人群特征是以病区所产小麦、玉米为主食的人群,如若种水田主食大米,即不患病。发病年龄主要在儿童、少年,成人新发病例甚少。在重病区,发病年龄提前,两三岁即可发病,在轻病区发病年龄延后,可迟至十岁以后。本病具有家庭多发性。

(一)年龄特征

大骨节病致病因子主要是侵害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造成变性、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发病初期,只有X线改变,临床检查看不到明显体征,如不脱离病因,病情将逐渐加重,一两年后有的可出现干骺早期闭合,骨端严重破坏等改变。成年之后,不论当地人还是迁入者,因骨骺发育已经完成,不可能再出现短指畸形或侏儒状体态。所以,临床病例都是幼年发病的后遗症。

(二)发病与口粮种类的关系

病区口粮各地不同,多以小麦、玉米为主,在病区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不发生大骨节病,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流行病学现象。居住在重病区的朝鲜族,如若种水田主食大米,即不患大骨节病,如若种旱田主食玉米,即与当地汉族同等患病。在病区中,汉族如种水田主食大米,亦可不患大骨节病。有的病村,原来是重病村,种水田主食大米后,大骨节病乃逐渐消失。也有的地方,原来种水田较多,无病,但在改成旱田主食玉米后,则迅速出现病人,数年间成为病村。

(三)发病与职业的关系

病区中农民户发病,职工户不发病或甚少发病。但是,病区中农场职工户的儿童却发病,有的还很严重,即或已经基本城镇化了的农场场部也发病。有的农业生产队,原属重病村,但当调换口粮为国库粮之后,职业未改病情却被控制。城市职工户如从病村购入或换取较多的面粉或玉米,即可发生大骨节病。所以,患病职业差别的实质是口粮来源不同。

(四)大骨节病的易感性问题

大骨节病没有种族易感性,与病区人群生活方式和习惯一致的民族均可患病。在我国已知患病的民族有汉、满、回、蒙、藏、达斡尔以及不以大米为主食的朝鲜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非病区迁入病区的人群,8 年左右这批人的患病率可达到当地人群的患病率水平或略高,有“欺外现象”。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人,接触致病因子和致病条件的机会基本相等,因此,大骨节病具有一定的家庭多发现象,称之为家庭聚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