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风寒痹阻证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黯红,舌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或浮。
【病机分析】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风性善行而数变。故风寒之邪侵袭肌体,闭阻经络关节,影响气血运行,而见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寒既属阴,消伐阳气,故局部触之不热,皮色不红,恶风畏寒;遇寒则血脉凝涩,故疼痛加剧,得热则气血流畅,故其痛减;舌苔薄白亦属寒;舌质淡红或黯红,脉弦紧或弦缓,为属痛、属寒之征;脉浮为邪气外侵之象。
【诊断要点】
主症:
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
次症:
①恶风畏寒,四末不温;②遇寒痛剧,得热痛减。
舌脉: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或弦缓。
具备上述主症,或兼次症1项及舌、脉表现者,即可诊断。
【本证辨析】
本证可见于痹络病中的痛痹、行痹、历节等,由于各自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各异。行痹,以风邪偏盛,痛处游走不定,多发上肢肩背,时兼恶寒发热等表证为特点;痛痹,为寒邪偏盛而成,以痹痛剧烈,部位固定不移,下肢、腰膝多见,遇寒加重,得温痛减为其特点;历节风则因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复感外邪而得,以关节疼痛剧烈,痛如虎啮,遍历全身,或关节肿痛如掣,甚则肿大变形为特点。
本证与痹络病中常见的寒湿痹阻证、风湿痹阻证、风寒湿痹阻证等均可见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寒湿痹阻证系寒、湿所致,以肢体关节痛处固定,冷痛重着为主症;风湿痹阻证由风、湿所致,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肿胀重着为主症;风寒湿痹阻证由风、寒、湿所致,寒湿、风湿、风寒三证的症状均可有所表现,以肢体关节冷痛重着、肿胀、痛无定处为特点;而本证为风、寒外邪所致,以肢体关节冷痛、痛无定处为突出特点。
【治疗方法】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代表方剂】
1.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方中麻黄、细辛祛风散寒;附子温经助阳,散寒止疼。诸药相配,有祛风散寒、温经助阳之功。以上诸方临床使用时,可随症加减,如疼痛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疼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独活、牛膝通经活络;疼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多与肾气不足有关,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温补肾气。
2.乌头汤(《金匮要略》)
方中以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能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解毒。诸药合用而成温经散寒、逐痹止痛之剂。
3.防风汤(《宣明论方》)
防风、麻黄祛风散寒;肉桂温经散寒;当归、秦艽、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用当归还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诸药共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