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与痹证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雷诺征

根据雷诺征临床表现,应属于“痹证”“手足逆冷”“四肢厥冷”“血痹”“寒痹”“脉痹”等范畴。《内经》对脉痹的论述较为集中在《痹论篇》《痿论篇》,认为脉痹的形成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内因看,是由于“经脉空虚”。大经空虚,感受外邪,发为脉痹,若不与风寒湿气合,则不为痹。“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远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即有相似记载:“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体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继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四肢厥冷候》曰:“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明确指出本证为正虚气血不足,寒凝脉络,四末失养。金代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卷二》则记载:“伤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经曰: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谓阳气内陷,热气逆伏,而手足为之冷也”。至清代《医宗金鉴》又进一步论述:“脉痹,脉中血不和而色变也。”还有“若内伤于忧怒则气逆,六俞不通,阳气不行,血蕴里而不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论述了痹证的发生与络脉痹阻的病机有关。对该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做了较详细的描述,说明了此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不舒,体虚受寒,营卫失调,阳气不能四达于肢端血络,寒客痹阻,经络不畅所致。
纵观历代医学家对本证的认识,基本一致,皆认为本证的病机本质在于络脉血气运行输布不畅,而气滞血郁、气虚血瘀、阳虚寒盛为主要因素,情志刺激和寒邪乘袭为其发生的重要条件。在症状方面强调四肢厥冷、色变,脉微细为其特点。
气虚血瘀。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若气虚不用,鼓血无力必致血行不畅而发生瘀滞,正如清代王清任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由于气虚运血无力、失于温煦,络脉本有瘀涩,一遇寒邪之侵,即易致络脉气血涩滞而发。
阳虚寒凝。《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四末乃诸阳之本,脾主肌肉、四肢,若劳倦伤脾或病久损伤脾阳,脾阳不振,或素体阳气不足,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阳,四肢失于温养,阴寒内生;复加寒邪外袭经络,寒主收引,则四肢血脉凝涩不畅,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故可见肢端冰冷、发紧、麻木、苍白而发本病。
气滞血瘀。《冯氏锦囊》曰:“郁思忧伤肝脾……气血难四达”。情志不畅则肝气不舒,肝郁气滞,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脏腑功能紊乱;气机不畅,气不行血则瘀血阻滞经络,致脉络不充、络道失于通达,四末失于荣养,可见肢端青紫、疼痛等。
气血亏虚。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四肢逆冷候》谓:“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气血衰损,不得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病久气血亏损,腠理空虚,风寒之邪深入,留连于血脉络道,气血运行受阻,四肢失养,故见肢端苍白、麻木、冰冷等。
瘀热阻络。寒邪凝滞、瘀血内阻,郁久化热,瘀热蕴结脉络,经气不畅、血络气血郁阻不能宣达,四末失于荣养,遇寒邪外袭,则寒热交争与血络收引凝涩并存,发作期则肢端肿胀紫暗发凉,缓解期肢端肿胀发红,灼热疼痛,营养障碍,甚至日久肉腐而见溃疡或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