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放射性核素防护
一、放射性核素治疗发展历史
1896年A.H.Becquerel发现“放射性”和1898年P.Curie和M.Curie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是人类发现和认识放射性核素的开始。1901年H.A.Danlos和E.Bloch开始利用天然镭进行皮肤结核病的治疗,这被认为是放射性物质的第一次医学应用。1933年E.Lawrence建立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用于研制人造放射性核素,树立了人工制造放射性核素的第一个里程碑。1936年J.H.Lawrence和J.Hamilton首次利用32P的亲骨髓性治疗白血病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放射性核素治疗已经成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已是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1946年,S.M.Seidlin等利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1951年美国FDA同意将131I列入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使用药物,这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放射性药品。1953年R.Newell首先提出“nuclear medicine”的名字,从而揭开了现代核医学和核素治疗学的序幕。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γ相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的诞生和发展,使放射性核素在医学影像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为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20世纪90年代,由于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的进步、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发射α粒子核素的应用、新的放射性核素的制备等,都给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的保障,一系列新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相继问世。
二、DSA室核素管理
(一)核素应用的基本要求
1.DSA室主要设备
核素在室应用,需要经过卫生、公安、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批准、验收、发放许可证后方可使用。核素室机房内除了安装大型机器外,还要有通风排气口,墙壁四周及房顶处都有铅板,地砖上面铺塑料地板,利于核素药物泄漏到地面后清洗(药物泄漏在地砖上容易渗透,不易挥发及清洗)。
2.储源室设施
储源室内设施有两个区域,一个是污染区,专门放置放射性污物品的铅罐,铅罐上有标签,注明“放射核素污物品”;另一个是半污染区,放置解冻药柜1部、排风扇2个;窗户和储源室门都需要安装防盗型窗和门。
3.合理布局
按照所涉及的放射性水平高低依次排列,清洁或者低污染工作场所设置在上风向,高放射性水平工作场所设置在平面末端,处下风向。同时据此设计人流、物流路线,明显标注警示标识。增加防护设施,如使用可视对讲机、移动铅屏风、机械手、核素自动分装仪等,以增加距离防护和加强屏蔽防护。
(二)护理人员专业培训
核医学护士上岗前均需接受规范的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基本的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熟悉所使用核素所释放射线的射程和放射强度及其衰变规律,经过考核持证上岗,未通过培训考核的护士不能单独进行核素操作,必须在持证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对护士进行核素理论基础知识、放射性防护的原则、核素治疗的相关知识、放射性废物处理等内容的培训,可用非放射性物质进行操作培训,加强操作的熟练性,尽可能远距离快速操作,以减少接触核素的时间,培训后进行考核,并建立培训档案。做到既要保证配合核素治疗质量,又要尽量缩短护士接触放射性药物的时间,提高给放射性药物的速度,从而达到尽可能减少职业受照射剂量的目的。
三、DSA室核素防护
(一)核素诊疗防护
1.操作前防护
物品准备齐全,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等,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采取三区制原则(控制区、监测区、非限制区),各区内使用的物品不能互相换用;放射性核素的分装和制备应在通风橱内进行;已被污染或疑被污染应及时处理,用具要专门收集,单独保存在指定位置,定期监测各处污染情况,把污染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2.操作中防护
操作时遵循放射性物质操作规程,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放射性照射及污染。情绪镇定、技术熟练、操作迅速准确,因受照剂量与时间成正比。操作时尽量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因距离增加1倍,可使受照剂量减少1/4。操作应在有屏蔽的情况下进行,并根据放射性核素发射射线的种类和能量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如γ射线用铅或铅玻璃防护,β射线用有机玻璃防护,在选择具体屏蔽防护用品时除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外,还要考虑方便操作,否则给操作带来麻烦,延长操作时间,使护理人员的受照剂量增加。如开瓶、分装、装柱、洗涤,测量等过程,用手直接拿盛有10mCi99mTc的药杯,手指与放射源只隔一层玻璃瓶壁,手指与99mTc的平均距离(即与药物中心的距离)为3cm,接触1分钟所受的照射剂量约为0.014R;分药、注射等过程,把1mCi99mTc吸入注射器内,其注射器外表面的剂量率达0.194mGy/min,此时手指受照剂量最大。
3.操作后防护
操作后用过的棉签和一次性医用手套、空针等不可随意乱扔,应置放在专用的内衬塑料袋的放射性废物容器中,集中存放。废物容器表面显著位置应标有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放射性废物由专人负责收集、存放和处理,并记录备档。当放射性废物的比活度小于7.4×104Bq/kg时可直接作非放射性废物排放。
(二)DSA室护理人员防护
为减少护士在DSA室的辐射,护理人员应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在介入手术前要拟定严格的操作程序,了解患者有关资料,减少不必要的曝光,避免重复照射。在距离上应增加护士与辐射源及散射体之间的距离,减少护士所受的辐射量。为充分做好防护,可以在放射源与治疗台之间设置屏蔽,如铅屏,尽量减少或消除辐射线的辐射。DSA室的护士应佩戴射线剂量卡,每月进行一次个人接触辐射量的报告,将护士接触辐射量控制在每年5%以内。根据导管室的设备和防护条件、辐射量,可以适当对护士的备台次数进行限制。严格按照防护规章制度执行,要求护士穿铅衣、戴铅围领和防护眼镜,并对遮线器进行随时调整,尽可能缩小照射的范围。定期对导管室的护士进行防护检查,每年定期体检。合理排班,适当增加护士的营养,避免过度劳累。
(三)DSA室放射性药品及废物的管理
放射性药物到DSA室后,有专人签收、保管、专人查对,严防泄漏和丢失。带有放射性核素的棉球、吸水性强的纸、敷料、一次性镊子、空安瓿、注射器等放入周围铅罐的污物桶内,绝对要和普通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严格区分,并做醒目标记。放射性污物正确存放避开医护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并在显著位置上注明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根据衰变情况做相应处理,不可造成环境污染。
(四)核素泄漏事故的处理
治疗结束,用射线监测仪检测操作范围内有无核素泄漏,一旦发生意外,应及时处理。皮肤意外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搓洗冲净;少量放射性液体洒落在地板上时,立即用干棉纱自外向内螺旋擦干,再用温水反复清洗污染处。严重泄漏事故:若发生严重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事故时,应通知在场的其他人员,标出污染范围,迅速采取防止污染扩散措施后,离开污染区。尽快通知相关负责人或主管人员,详细记录发生经过和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