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五脏与五色五味

【原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img19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髪)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玆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提要】系统地提出五脏与体表的生成关系。

【讲解】“五色”是五脏生成的,观察五色的正常与不正常,可以诊察五脏的状况,特别是反映出五脏藏精的情况。《内经》为什么把心、肝、脾、肺、肾叫“五脏(藏)”,就是因为这些脏藏精。五脏所藏的精气充沛,相应的五色就鲜明润泽,脏精亏损,相应的五色便失其光华。所以人的气色好不好,取决于五脏精气之虚实。这段文献的精神理解透了,临床上是十分有用的,多在临床上观察病人的气色,就可以基本上判断病之预后的情况。

此章开头句的“泣”先解释一下。《灵枢》《素问》中的“泣”字都是错的,应该是“沍”字,通通都应该改正。历来的注家,诠释“泣”是“涩”意,认为“泣”与“涩”是通假字,这个解释没有错,但在中国文献中我始终查不到依据,看来这只是我们医家特殊的理解和解释,因此我同意俞樾《读书余录》中的看法,认为这个“泣”是“沍”字之讹,“泣”与“沍”字形相近,“沍”是“回流”之意,引申为“阻塞”。1972年我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竹简中发现有这个字,有的地方写成“泣”字,有的地方写作“沍”,所以把这个字改成“沍”是没有问题的,现简化为“冱”。

前面讲了五脏的承制关系,但承制的关系也不能太过,太过了也会发生病变。不仅承制不能太过,五脏相生也不能太过,相生太过也是要发生病变的。这段文献是从病理的角度来讨论五脏相承关系的。

“多食咸,则脉凝冱而变色”,“咸”是水之味,咸过则水气太盛,影响到心阳的温煦功能,肾为心之主嘛,所以脉就凝涩不通了,气色也不好看了。这句话揭示的病机是:水寒太盛,心阳不足,则脉凝冱而变色,属阳虚阴盛之证。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是火之味,苦味多了则火气盛,皮、毛是肺在体表的反映,火是承制金的,火气太过,伤损肺气,皮、毛就会失其润泽。这句话揭示的病机是:火过燥热,伤损肺之精气,精气不能荣于皮、毛。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辛”是金之味,金气太盛,特别是辛温之气味极易耗散肝之精气,精血不养筋、爪,所以要发生“筋急”“爪枯”的病变。这句话揭示的病机是:辛温太过,耗散肝精,精血不荣筋、爪。

“多食酸,则肉胝img20而唇揭”,“酸”是木之味,肌肉、唇之四白是脾在体表的表现,酸气太盛即木气太盛,木克脾土,脾之精不能荣于肌肉,不能荣于唇。“胝img21”就是“老茧”,意思是皮肉失去营养变厚而生茧,津液不营养唇,唇即开裂、干枯。这句话揭示的病机是:肝木之气太过而伤脾土,脾之精气损伤,肌肉及唇失养而不荣。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髪)落”,“甘”是土之味,骨、发是肾在体表的表现,土气太盛,特别是湿土之气太盛,克制肾水,肾之精气不能荣于发、荣于骨,特别是“发”还是精血之余,则骨痛、发落。这句话揭示的病机是:湿土之气过而伤肾水,肾伤精损,骨骼、头发失去肾精的营养而骨痛、发落。

以上“此五味之所伤也”均为五脏间承制太过造成的,这些认识是可以指导临床的,在临床中去发挥这些理论。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要过于拘泥,如对五味的理解,不要局限于咸、苦、辛、酸、甘,“五味”代表五行之气,五行之气太过,不能正常地承制就要发生病变。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这是从前面的五脏病理又回到五脏生理的论述,这里的“五味”仍然是指五行的特性。“所合”是指味与脏合,如苦合心、辛合肺、酸合肝、甘合脾、咸合肾,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下面继续讨论五脏之气,“气”是指气色而言。文献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的:一是最坏的气色,二是正常的气色,三是如何观察气色。

先讨论“死”色。“色见青如草玆者死”,这是肝的死色,“玆”是言枯死的草,有生命的草应该是青绿润泽之色,草死了就变成青白而干枯,古人称蒲草席为“玆”,蒲席草与其他草不一样,其他的草死后都带黄色,惟有这种草死后是青白色,“白”是金之色,“青”是木之色,青中带白是金克木的气色。“黄如枳实者死”,这是脾的死色,“枳实”的颜色是黄中带黑,“黑”是水之色,“黄”是土之色,黄中带黑,是水侮土的气色。“黑如炲者死”,这是肾的死色,“炲”是指烟筒里的煤烟,黑得像煤烟一样,没有一点润泽气象。“赤如衃血者死”,这是心的死色,“衃血”是坏死了的血,红中带黑色,是水克火的气色。“白如枯骨者死”,这是肺的死色,白得像干枯的骨头。这是五色中之死色,是五脏所藏精气大伤的表现,草玆、枳实、炲、衃血、枯骨,都带有明显的枯象,完全没有精润的气象,若精伤到这个程度,无论何病其预后都不好。陈修园说:“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医学实在易》)在临床上,望病人的气色,须以暗、泽来分辨是新病、久病。“暗”是“晦暗”之意,就像很多天没洗脸一样,面色很脏,“泽”是润泽、明亮,如伤风感冒,一般不会出现暗色,慢性病的病人肯定呈现暗色。面色的新旧可以诊断病之急慢,如热性病“湿温”,其色与一般的感冒不一样,带有晦暗之色,因为湿温病是热邪郁积于内损伤津液而致,与外感风寒的气色大不一样。总之草兹、枳实、炲、衃血、枯骨,都是形容精气伤到了极点的气色,要体会其中的精神,虽说不一定都会死,但总是反映出病情的严重程度。

其次讨论“生”色。正常五脏反映出的气色叫做“生”色,即“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等,“此五色之见生也”,这些是生色,其共同的特点是都带有滋润之象。在临床中主要是辨气色的槁、泽情况,不枯槁而带几分润泽,说明津液还在,即使病很重,但预后还比较好。生色与死色的病机区别要点,就看有没有伤到阴精。有人认为只是温热学家才注重“阴精”。那么伤寒学家就不注重阴精吗?治疗杂病就不需要注重阴精吗?不是这样的,一样的重视,都要善于观察“阴精”的状况。

察颜观色的要点是什么呢?文献说:“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缟裹”就是关键所在,“缟”是一种白色丝绸,非常精细、纯净、润泽,这里用“缟裹朱”“缟裹红”“缟裹绀”“缟裹栝楼实”“缟裹紫”来描述正常的气色。体会其中的精神,凡是气色者,完全裸露总是不好,可以说是气色之大忌,而以隐隐约约地呈现为好,这是阴精内藏之气色。比如红色,阴精充足的“红”是浅红色,隐约地出现在皮肤之间,俗话说“白里透红”;看那些醉酒人的红色就是充分暴露的。“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这种含蓄的、纯净的、润泽的气色是五脏的气、精充沛的反映,“生”是“养”之意。

五色、五味在五脏各有所宜,这叫“色味当五脏”。白色、辛味,是肺所主之色味;赤色、苦味,是心所主之色味;青色、酸味,是肝所主之色味;黄色、甘味,是脾所主之色味;黑色、咸味,是肾所主之色味。这是基本的规律,通过分辨五色、五味来诊断五脏的状况。五脏色味见于外者,各有所主的不同组织和部位,如“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这样,色之青赤黄白黑、味之酸苦甘辛咸、部之皮脉筋肉骨,构成了五脏之外围系统。这些认识在临床上是大有指导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