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
A.思维
B.能力
C.意志
D.情绪
【答案】B
【解析】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个体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其中,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气质标志着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态性质方面的独特结合的个体差异性;而性格则更是鲜明地显示着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
2视觉区位于大脑皮层的( )。
A.枕叶
B.顶叶
C.颞叶
D.额叶
【答案】A
【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它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觉察等。
3熟练的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与人交谈,最适宜解释该现象的注意理论是( )。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器理论
C.多阶段选择理论
D.双加工理论
【答案】D
【解析】ABC三项,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多阶段选择理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因此这三种理论都解释的是注意的选择功能。D项,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此理论可以解释个体可以同时做多件事的现象。
4由阿诺德首先提出,后被拉扎鲁斯进一步发展的情绪理论是( )。
A.情绪的丘脑学说
B.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C.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答案】B
【解析】A项,坎农和巴德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C项,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了激活归因理论。D项,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5皮亚杰在研究中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这是为了研究儿童( )。
A.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B.客体永久性概念
C.对类包含的理解
D.对守恒概念的理解
【答案】C
【解析】A项,三山实验检验思维自我中心性。B项,客体永久性实验是:当主试把玩具藏在A下面,然后让9个月的婴儿两次成功地找到它。如果主试把玩具藏在B下面,而且让儿童看见,观察儿童是否仍然到A处下面寻找。D项,守恒实验包括数量守恒、液体守恒实验。
6“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思想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
B.班杜拉
C.斯金纳
D.维果茨基
【答案】D
【解析】A项,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B项,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C项,斯金纳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D项,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7一组被试按其喜爱程度对5个不同的杯子排序,对所获数据的统计处理通常( )。
A.不可加减乘除
B.可加减乘除
C.可乘除,不可加减
D.可加减,不可乘除
【答案】A
【解析】数据可分为四种:称名数据,只能表示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属性上的不同或类别上的差异,不能进行排序,更不能进行加减乘除;顺序数据既无相等的单位,也无绝对的零点,可以排序,但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等距数据又称间隔数据,它具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的零点。对等距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但不能进行乘除;比率数据即等比数据,它既具有相等的单位,也具有绝对的零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
8对某班20名幼儿在学年的始末分别进行一项能力测验,若总体方差未知,要检验这两次测验的得分差异,应选用( )。
A.独立样本t检验
B.相关样本Z检验
C.相关样本t检验
D.独立样本Z检验
【答案】C
【解析】总体方差未知,且为小样本,所以使用t检验。又由于在学年始末进行的测验测的是同一批人,所以两批样本数据是相关的。
9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是一种( )。
A.言语信息学习
B.智慧技能学习
C.认知策略学习
D.动作技能学习
【答案】B
【解析】A项,言语信息学习是指学习以概念或命题的形式来陈述某种思想或事实。B项,智慧技能学习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C项,认知策略学习是指获得用于调节、控制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活动的技能的过程。D项,动作技能学习是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0“抛锚学习”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属于( )。
A.行为主义
B.结构主义
C.建构主义
D.认知主义
【答案】C
【解析】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1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 )。
A.人际沟通
B.人际关系
C.正式交往
D.非正式交往
【答案】A
【解析】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
12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著名研究证明了( )。
A.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B.态度与行为一致
C.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D.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答案】C
【解析】拉皮埃尔的研究是调查旅馆与饭店是否会对亚洲人的偏见而拒绝来自亚洲的一对旅行夫妇入住,研究发现,他们在3个月中经过的66家旅馆只有一家拒绝他们入住,没有一家饭店拒绝他们用餐,而在随后的书信回访后,却发现有90%的回信说他们不会接待。这表明了旅馆与饭店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
13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5,方差为3,若将每个数据乘以2,形成一组新的数据,则这组新数据的( )。
A.平均数为10,方差为6
B.平均数为10,方差为12
C.平均数为10,方差为3
D.平均数为5,方差为12
【答案】B
【解析】当一组数据都扩大(缩小)a倍时,平均数也会扩大(缩小)a倍,方差会扩大(缩小)到原来a2倍;当都增加(减少)b倍时,平均数也会增加(减少)b倍,方差不变。
14独立样本t检验的自由度等于( )。
A.n-1
B.n-2
C.n1+n2-1
D.n1+n2-2
【答案】D
【解析】独立样本t检验是比较两个独立的样本的平均数是否有差异,其自由度的算法是两个样本容量之和减去2,即n1+n2-2。
15在因素分析中,每个因素在所有变量上的因素负荷平方之和为( )。
A.特征值
B.贡献率
C.共同性
D.公共因素
【答案】A
【解析】特征值即每个因素在所有变量上因素负荷平方之和。它反映某一公共因素对各观测变量的影响程度,也说明该因素的重要性。特征值越大,说明该公共因素越重要。
16利用抽签方法,直接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体作为样本,这种取样方法属于( )。
A.简单随机取样法
B.系统随机取样法
C.分层随机取样法
D.整群随机取样法
【答案】A
【解析】B项,系统随机取样法是指将总体单位按某一标志(如时间)排序,然后按一定间隔来随机抽取样本单位。C项,分层随机取样法是指在抽样前先对母群体依某些特征分成若干层,再利用简单随机抽样,自各层中抽取样本。D项,整群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按某个标志(企业、车间等)分成若干群,然后随机地抽取若干群,并由抽中的群中的所有个体组成样本。
17“双盲程序”这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属于( )。
A.统计法
B.平衡法
C.恒定法
D.消除法
【答案】D
【解析】双盲设计是使被试与主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从而消除他们对实验带来的影响。
18企业使用招工测验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录用人员未来工作的绩效,这类测验非常重视( )。
A.内容效度
B.效标效度
C.构想效度
D.会聚效度
【答案】B
【解析】A项,内容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B项,校标效度是指测验分数与效标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反映测验测查或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C项,构想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和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D项,会聚效度是心理学测验之间寻找证据的方法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测验是测量同一特质的,即使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他们之间的相关也应该是高的。
19克伦巴赫a系数计算的信度属于( )。
A.重测信度
B.分半信度
C.同质性信度
D.评分者信度
【答案】C
【解析】AB两项,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都属于皮尔逊积差相关。D项,当评分者人数为2时,评分者信度属于积差相关或等级相关;当评分者人数多于两个时,计分者信度可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估计;若被评对象多于7个,则可作卡方检验。
20首先提出“测验”“心理测量”术语的学者是( )。
A.冯特
B.比纳
C.卡特尔
D.高尔顿
【答案】D
【解析】高尔顿首先提出“测验”“心理测量”术语。A项,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还对心理测量学研究个别差异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B项,比纳与西蒙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纳-西蒙量表。C项,卡特尔第一个使用“心理测验”这一术语。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众数
答:众数是一种集中量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众数可以不止一个。用众数代表一组数据,可靠性较差,不过,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
2归因
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归因理论,如海德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和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3T分数
答:T分数是统计中求相对位置数量的一个概念。在求相对位置时,为避免Z分数中小数点和负值情况,常使用T分数。求值公式为:T=50+10Z,Z是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T分数的平均数是50,它的每一个标准差是10。
4自我概念
答: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5道德认识
答:道德认识是指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感情的陶冶。道德认识是在人们的道德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加深的。
6投射作用
答:投射作用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的是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
7颜色恒常性
答:颜色恒常性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指的是当照射物体表面的颜色光发生变化时,人们对该物体表面颜色的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8聚合交叉研究
答:聚合交叉研究使得研究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各年龄段个体心理特点的总体状态,又可以从纵向的角度把握某一心理特征的发展变化规律。它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特点,可以克服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各自的不足,同时兼具二者优点,但是操作起来更为复杂。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简述想象的功能。
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想象具有很多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同时,想象的新颖性、形象性也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如宇宙间的星球等。但是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例如,幼儿想当一名汽车司机,但由于他们的能力所限而不能实现,于是他们就在游戏中,把排列起来的小板凳想象成小汽车,手握方向盘开起了小汽车。
(4)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例如,有一研究机构,对一位具有鲜明想象与表象的人进行了多年研究。结果发现,只要这个人说他想象出什么事物,就可以观察到他的机体发生的奇异变化。如他说“看见右手放在炉边,左手在握冰”,这时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右手温度升高2度,左手温度降低1.5度;当他说“他看见自己跟电车奔跑”时,就可看到他的心跳加快,在“看见自己安静地躺在床上”时,心跳就减慢。
2简述心理测验的功能。
答:心理测验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间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场合下的反应。测验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测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①选材
通过合适的心理测验可以预测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适宜性,可以提高人才选拔和职业训练的效率。
②安置
通过心理测验可以对已经入学的学生因材施教,可对部队的战士按特长分配兵种,对工厂中的工人按能力分配工作,以做到人尽其才。
③诊断
可以在临床上诊断各种智能缺陷、精神疾病等,也可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
④评价
可以评价人们在学习和能力上的差异、人格的特点以及相对的长处和弱点,评价儿童已达到的阶段等。
(2)测验在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①搜集资料
心理测验是收集有关个体差异的资料的一个简便易行而又较为可靠的方法。
②建立和检验假说
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是在测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用测验来检验。
③实验分组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测验来对被试进行实验分组,以达到等组化的要求。
3简述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答:心理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四个基本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但由于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具二者的特点,这使得心理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
(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被试)和研究者同属一类型,都是人。
(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一方面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控制作出反应,另外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
(3)使用方法的特殊性:①任何实验处理、控制、操纵,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人道主义精神,符合伦理性原则,这研究会使某些研究的客观性受到影响。②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多属“黑箱方法”,只能通过比较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推测心理过程。③心理学的研究由于缺乏严格控制的实验,因而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简述研究假设应符合的标准。
答: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研究假设需要符合:
(1)科学性。假设的提出要合乎规律,合乎逻辑,它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理论或事实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推测和臆断。
(2)陈述具有明确性。假设要以清晰、简明、准确的陈述方式,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切忌宽泛、冗长、模糊。
(3)具有可检验性。即对教育现象间的期望关系能为研究及以后的实践所证实,这是科学假设的必要条件。
5简述问题解决中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答: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性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但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手段-目的分析是人们比较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它对解决复杂的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逆向搜索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类型问题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3)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4)探试搜索法
探试搜索法是利用事先得到的有关达到目标的某种信息和已有经验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选择最有利于达到目标的方向再进行探索。在搜索过程中,经验判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能为寻找突破口、发现捷径创造有利条件。
6简述计算积差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答:积差相关,又称积矩相关,由皮尔逊提出。
积差相关的使用条件是:
(1)两变量为连续变量,即变量数值取自等距或等比量表。
(2)两变量呈线性关系,这可由相关的散布图的形状来描述。
(3)两变量为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至少是单峰对称的分布。
(4)必须是成对数据,每对数据之间相互独立。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
答: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则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反馈的重复是机械重复,它只能引起疲劳,而不能带来动作技能的进步。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建立动作间更完善的协调。通过练习提高技能的方法有:
(1)确定练习的目标
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练习与机械地重复一种动作不同,它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与方法。
(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人们通常把技能学习分成整体练习法和分解练习法两种。整体练习法是把某种技能当做一个完整体来掌握,人们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动作间的联系和关系,并从始至终对动作进行练习。分解练习法是指在练习时,人们把某种技能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某些个别的、局部的动作,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局部的动作,逐渐达到学习整个技能的目的。技能较简单,采用整体练习的效果好,技能非常复杂时,则用分解练习的效果好。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的安排有两种,即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每次练习中间不安排休息时间;分散练习指相隔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练习,每次练习之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一般说来,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些。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只有当练习者从他们的操作或动作的结果中得到反馈时,练习才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反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重要条件,它既可以来自内部,即“感觉”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也可以来自外部的观察。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首先是人对活动的态度,当人们对当前进行的活动抱着积极的态度时,练习的成绩容易获得进步。自信心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练习的成绩就不会有很大提高。人在练习时的情绪状态也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人的意志品质在练习中也有重要作用。
总之,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制约,正确地利用这些条件才会有利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2试述婴儿依恋的概念和类型。
答:依恋是孩子与母亲(或其他看护者)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
安渥斯及其同事通过陌生情景实验研究了1岁大的婴儿,得到了母子依恋关系的三种类型:安全依恋型、逃避型以及矛盾型。
(1)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在母亲离开时会哭、焦虑,当母亲回来时很高兴;母亲在场时,他们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在世界的基点,在玩耍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很少生气,对陌生人较友善。
(2)逃避型的儿童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在母亲返回时,他们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3)矛盾型的儿童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他们紧张地关注母亲的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而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