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双眼视差会导致哪种知觉误差?(  )

A.大小知觉

B.时间知觉

C.距离知觉

D.方位知觉

【答案】C

【解析】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重要线索,指两眼注视外物时两个视网膜像之间的差异。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2“两害取其轻”是下面哪种冲突?(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B

【解析】A项,双趋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B项,双避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双避冲突常常由人们接受了其中一种目标而得到解决。C项,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D项,多重趋避冲突是指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

3打篮球技能属于(  )。

A.封闭性技能

B.开放性技能

C.非连续性技能

D.精细技能

【答案】B

【解析】AB两项,封闭技能是指主要依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的一种技能,例如体操、游泳、掷铁饼等。这种技能一般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因此,掌握这种技能就要通过练习,使自己的动作达到某种理想的模式。开放技能是指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而调节运动的一种技能,如打篮球、排球、棒球等。开放性技能要求个体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要对事件发生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C项,非连续技能与连续技能相对,是指具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开端和终点的技能,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较短(少于5秒),如投掷标枪、伸手推门、挪动棋子的位置等。非连续技能通常都是由一些突然爆发的动作做成的。D项,精细技能与粗大技能相对,是指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要求较精巧协调动作、一般由小肌肉的运动来实现的一种技能,如打字、弹钢琴、写字、雕刻等。

4哪些与生俱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心理特性?(  )

A.特质

B.气质

C.性格

D.品格

【答案】B

【解析】A项,特质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得个体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B项,气质是指在人的活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它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条件的影响形成的。C项,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D项,品质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一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

5皮亚杰研究幼儿思维自我中心性采用的实验是(  )。

A.三山实验

B.守恒实验

C.视觉悬崖实验

D.延迟满足实验

【答案】A

【解析】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即只能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皮亚杰设计了“三座山实验”,用来测查儿童是否能了解别人的视角。

6班杜拉关于儿童行为模式,提出了(  )的主要机制。

A.经典条件反射

B.有意义的学习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观察学习

【答案】D

【解析】AC两项,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普洛夫发现的,是指在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后,该刺激单独呈现时也能引发类似于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操作条件反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B项,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D项,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7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效度是(  )。

A.内部

B.外部

C.构思

D.校标

【答案】A

【解析】A项,内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明确程度。B项,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他的总体中的程度。C项,构思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构想和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的假设、术语或构想,解释的程度如何。D项,校标效度是指测验测查或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

8研究对象取样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

A.客观性

B.伦理性

C.代表性

D.目的性

【答案】C

【解析】取样应遵循两个原则:随机性原则和代表性原则。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使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是完全均等的原则。代表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有效的代表总体的一种原则。

9AB两个因素,A因素两个水平,被试间设计,B三个水平,被试间设计,问一共有几个实验水平?(  )

A.2

B.3

C.5

D.6

【答案】D

【解析】共有两因素,一因素两水平,一因素三水平,共2×3=6水平。

10对收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时,被视为异常数据舍弃的(  )。

A.X(_)±1S之外

B.X(_)±1.96S之外

C.X(_)±2S之外

D.X(_)±3S之外

【答案】D

【解析】在一个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上下一定的标准差处包含有确定百分数的数据个数。根据这个原理,在整理数据时,常采用三个标准差法则取舍数据,即如果数据值落在平均数加减3个标准差之外,则在整理数据时,可将此数据作为异常值舍弃。

11有一组数据:3,5,8,8,10,15,将他们从小到大排出等级,便于统计分析,它们排出的等级顺序是(  )。

A.1 2 3 3 4 5

B.1 2 3 3 5 6

C.1 2 3.5 3.5 5 6

D.1 2 3 4 5 6

【答案】B

【解析】相等数据属于同一等级,后面的数据顺延。

12检验三个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性检验用(  )。

A.Z检验

B.t检验

C.卡方检验

D.方差分析

【答案】D

【解析】AB两项,Z检验和t检验都是两个样本均值差异检验方法。C项,卡方检验是非参数检验,能处理一个因素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分布是否相一致问题,或说有无显著差异问题。D项,方差分析主要处理多于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

13选取60名学生参加情绪对记忆效果的研究,分成控制组、积极情绪组、消极情绪组三组,每组20人。实验中组内自由度为(  )。

A.52

B.57

C.58

D.59

【答案】B

【解析】实验被试分成三组,即p等于3。每组20人,n=20。所以df=p(n-1)=57。

14测量的两个要素是(  )。

A.区分度和难度

B.信度和效度

C.参照点和单位

D.题目和准确答案

【答案】C

【解析】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在测量工作中,必须有一个量的起点。这个起点就叫作测量的参照点。要使两个测量结果能够相互比较,必须使这两个测量建立在同一个参照点上。不同测量所用的单位是不同的。理想的测量单位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的人的理解都是相同的,不允许作出不同的解释。二是要有相等的价值,即第一个单位与第二个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个单位与第三个单位之间的距离。

15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心理学家是(  )。

A.卡特尔

B.比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答案】B

【解析】比纳发明了智力测验常模量表。1905年,比纳与西蒙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即比纳-西蒙量表。

16用来表示测验题目的专业领域的有效性的是(  )。

A.内容效度

B.构想效度

C.校标效度

D.统计效度

【答案】A

【解析】A项,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B项,构想效度,又称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C项,校标效度,又称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D项,统计效度是指实验数据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程度。

17强调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作为促进教学条件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答案】D

【解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包括: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学习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相符合,因为结构良好领域不能提供生动性、丰富性,只能获得简单的单一的知识,只有在实际情境即结构不良领域进行学习,才能使学生掌握高级的知识。注重协作学习,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适合用师徒式传授,强调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互相学习。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为教育者提供充分的资源。简言之,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建构主义提出的促进教学的条件。

18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这属于总体印象形成中的(  )。

A.加法模式

B.乘法模式

C.平均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A

【解析】A项,加法模式是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的。因此正性特征越多,给他人的整体印象越好。B项,不存在乘法模式。C项,平均模式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D项,加权平均模型是指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19在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决策小组中,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现象,这被称作(  )。

A.群体决策

B.服从

C.群体思维

D.从众

【答案】C

【解析】群体思维也称小集团意识,它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

20斯金纳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  )。

A.强化

B.联结形成

C.同化

D.信息加工

【答案】A

【解析】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消极强化是去掉可厌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顺应

答: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另一个就是顺应。顺应是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

2标准误

答:标准误,即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是描述均数抽样分布的离散程度及衡量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尺度,反映的是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

3内隐记忆

答: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相对,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4心理测量

答: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与一般测量的定义相比较,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既具有一般测量的共同属性,又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5首因效应

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相对,都是用来反映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次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6刻板印象

答: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使得我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认为美国人乐观、爱助人。

7程序性知识

答: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是关于如何完成某项任务的知识,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程序性知识不需要被有意识的提取,我们可以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

8习得性无助感

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产生的对现实感到绝望与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个体经常消极地面对生活,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难,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简述注意及其功能。

答:(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2)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人要正常地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这是注意的基本功能。

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这时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非常清晰,人们容易对它作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

总之,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2简述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

答:文献,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切用各种符号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有一定资料价值的客观事实材料。查阅文献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情况,在搜集研究文献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原则:

(1)从时间上应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

(2)以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为主。

(3)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4)从资料代表性上看,应注意搜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研究文献。

(5)注意跨学科、跨地域地搜集有关资料。

3正态分布及曲线特点。

答:正态分布也称常态分布或常态分配,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是在数理统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一种理论分布。自然界、人类社会、心理与教育中大量现象均按正态形式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有些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1)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但对称的不一定是正态的),它的对称轴是经过平均数点的垂线。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众数三者相等。

(2)正态分布的中央点(即平均数点)最高,然后逐渐向两侧下降,曲线的形式是先向内弯,然后向外弯,拐点位于正负1个标准差处,曲线两端向靠近基线处无限延伸,但终不能与基线相交。

(3)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为1,由于它在平均数处左右对称,故过平均数点的垂线将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即各为0.50。

(4)正态分布是一簇分布。它随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的大小与单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如果平均数相同,标准差不同,这时标准差大的正态分布曲线形式低阔;如果标准差小,则正态曲线的形式高狭。所有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Z分数公式非常容易地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

(5)在正态分布曲线下,标准差与概率(面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正负1个标准差之间,包括总面积的68.26%;正负1.96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5%;正负2.58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9%;正负3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9.73%。

4情绪和情感对人类生活的功能。

答:(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这种看法说明,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

(2)情绪和情感对人类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情绪对于生理内驱力也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

组织功能

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们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等。表情也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手势、语调等能使言语信息表达得更加明确或确定。

5测量误差来源的受测者因素。

答:测量误差指的是在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测量误差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在受测对象方面,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有:

(1)受测者真正水平没有得到正常发挥。一般地,受测者的某种心理特质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他在接受测量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水平的正常发挥。比如,当受测者过分疲劳,或突然生病,或过分焦虑、紧张时其测量成绩会低于其真实水平。

(2)受测者在进行测量时的技能技巧方面经验不足。受训时间的长短、受训内容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测量效果。

(3)受测者应试动机的强弱、答题反应的快慢等等都会产生测量误差。

6简述心理学研究中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的常用方法。

答:操作性定义是指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心理学研究中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的常用方法有:

(1)条件描述法:

条件描述法是指通过陈述测量操作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常用于给自变量下操作定义。例如:将“饥饿”定义为“连续24小时未进食的状态”。

(2)指标描述法

指标描述法是指通过陈述测量操作标准来界定一个概念,常用于给因变量下操作定义。例如:将“青少年”定义为“年龄在7~18岁这个区间的人”。

(3)行为描述法

行为描述法是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常用于给因变量下操作定义。例如:将“旁观”定义为“注视别人的活动达到3分钟,自己未参与”。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人格的对立类型理论。

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人格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的人数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2)内-外向人格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在荣格看来,任何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基本功能。结合两种心理倾向可以构成8种人格类型:外向思维型,这种人尊重客观规律和伦理法则,不感情用事;外向感情型,这种人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凭借主观判断来衡量外界事物的价值;外向感觉型,这种人以具体事物为出发点,容易凭借感觉来估量生活的价值,遇事不假思索,随波逐流,但善于应付现实;外向直觉型,这种人以主观态度探求各种现象,不接受过去的经验,只憧憬未来,容易悲观失望;内向思维型,这种人不关心外部价值,以主观观念决定自己的思想,感情冷淡,好独断,偏执,易被人误解;内向感情型,这种人情绪稳定,不露声色;内向感觉型,这种人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在自己与事物之间常插入自己的感觉;内向直觉型,这种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好幻想。

2论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答:青少年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发展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导致了他们会出现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体表现为: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青春期少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但是,在青少年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减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3)勇敢与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青春期的少年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些少年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4)高傲与自卑

由于青春期的少年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作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

(5)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

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这些少年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

以上所列的这几方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都可归结到青春期所具有的既成熟又幼稚这一根本性特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