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庆市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重庆是中央直辖市,位于东经105°17′至110°11′、北纬28°10′至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重庆市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接四川省,北连四川省、陕西省。东西最大横距47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50公里,辖区面积82403平方公里。
2.气候特征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
3.地形地貌
(1)地形
重庆域内峰峦叠翠,江河纵横,有“山城”之称。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
(2)地貌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4.自然资源
(1)生物资源
重庆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
①植物
市域植物资源丰富,6000多种各类植物中,有被称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水杉、秃杉、银杉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20.49%。重庆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多余种,主要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当归等,全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种,只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此外,还有油菜、花生、茶叶、蚕桑、烤烟等经济作物。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橘、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橘最具盛名。
②动物
域内各类动植物资源600余种,有金丝猴、华南虎、蜂猴等近100种国家重点珍稀保护动物,40余种畜禽类动物。
(2)矿产资源
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锰、汞、铝等。目前,探明煤炭储量33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垫江卧龙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锶矿是重庆最具特色的优势矿种,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锰矿探明储量3700万吨,居全国第二。钒、钼、钡储量居全国第三。此外还有岩盐、重晶石、萤石、石灰石、硅等非金属矿产。
(3)水能资源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以600余公里长江干流为主线,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3)旅游资源
重庆拥有山、水、林、泉、瀑、峡、洞等自然景色,又拥有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等文化景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2个(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区、重庆金佛山喀斯特),国家5A级景区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24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
主要旅游景观有:长江三峡(主要景点有涪陵周易园、白鹤梁水下石铭、丰都、石宝寨、张飞庙、白帝城、八阵图、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屈原祠、三峡大坝、古黄陵庙、三游洞、南津关等风景名胜)、大宁河小三峡及马渡河小小三峡;有小峨嵋之称的佛教名山缙云山;大足石刻(含宝顶山摩崖石刻和北山摩崖石刻);四面山风景区等。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区划
(1)区域划分
重庆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①26个区(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开州区、梁平区、武隆区);②12个县(含4个自治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2)区域特征
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得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2.人口与民族
(1)人口
重庆市统计局发布了2015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公报。结果显示,2015年,重庆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常住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重庆市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7.19‰,人口自然增长率3.86‰。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109.9。2015年,重庆市城镇人口1838.4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60.94%。乡村人口1178.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06%。
(2)民族
①民族特征
重庆市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4个少数民族。
②民族人口
少数民族总人口210.3万人(占全市人口6.5%)。主要为土家族(142.4万人,全市人口5%,少数民族人口72.2%)、苗族(约50.2万人,全市人口2%,少数民族人口的25.4%)等。主要分布在黔江、彭水、酉阳、秀山、石柱等区县。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93.71万。
③民族文化
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3.人文历史
(1)历史沿革
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重庆巫山县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
距今两万年至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铜梁文化”(今重庆铜梁区)。
夏商时期,三峡地区是中国主要岩盐产区,由于盐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货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区催生了早期的巴国文明。
先秦时期,诸侯国巴国在今重庆建都。与楚国的战争几乎贯穿整个巴史。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张仪带兵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
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诸葛亮由江州入蜀平定益州。蜀汉李严在江州筑大城。
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改为巴州,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唐代延续渝州之称,为剑南道辖地。
宋代时,属夔州路管辖,崇宁元年(1102年),因赵谂谋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宋朝末期,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10月,蒙军为堵截从重庆救援四川成都的援军,在重庆合川打响钓鱼城之战(或称钓鱼城保卫战)。在战斗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元宪宗)被流弹击中身亡,此后欧亚各战场蒙古众王回师争夺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续20年,甚至改变了欧亚战场的格局。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蒙军攻破四川,宋军退守重庆,彭大雅出任重庆知府。为防御之需,彭大雅竭尽全力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正月,重庆被蒙古军队攻破,入城时蒙军遭到激烈抵抗,后蒙军在重庆大肆屠杀。而合川钓鱼城直到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才被占领。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庆路总管府,管辖四川南道宣慰司,隶属于四川行省。元顺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建都于此,国号“大夏”,辖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平夏,复改为重庆府,隶属于四川布政使司,辖2州、11县、1厅。明清时期设川东道,管辖36县。
1876年9月13日,英国以“滇案”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其中规定英国可向重庆派驻领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签订《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确定重庆作为通商口岸。随后英商开辟从宜昌到重庆的轮船航线。同年,英国在重庆设立总领事馆。
1921年,重庆设埠督办处,任命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省辖市,首任市长潘文华。
1937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1月1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迁都大计,先离南京而首途重庆;12月1日正式于重庆办公,16日日军攻破南京。
1939年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重庆亦是继南京、上海、天津、青岛、北平后第六个中央院辖市。
从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联合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狂轰滥炸,史称“重庆大轰炸”,特别是1941年6月5日,重庆市渝中区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军地毯式战略轰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史称“大隧道惨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1946年2月10日,在重庆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时发生骚乱事件,李公朴、施复亮遭到殴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闻记者及劳协会员等60余人也被打伤。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血案”、“惨案”,而国民政府方面则称之为“较场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庆发生火灾,延烧18小时,死亡近万人,重庆市建筑损失大半,国民政府声称中国共产党纵火,史称“九二火灾”;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直接授权中统对关押于渣滓洞、白公馆的400多名政治犯进行“最后解决”,史称重庆“11.27”大屠杀。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随后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驻地亦设在重庆。
1950年至1952年,设立川东行署区,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4年7月,重庆直辖市被撤销,重庆与四川合并,重庆从直辖市降为副省级市。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三线建设开始,重庆成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城市。1965年和1979年,中国三线建设重点控制铁路工程渝黔铁路和襄渝铁路相继通车。
1992年,重庆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共43个区市县,面积82402.95平方千米,3002万人。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
(2)历史名人
重庆籍历史文化名人有三国名将甘宁、严颜;五斗米道首领张修;蜀汉“四名相”之一的董允;成汉丞相范长生;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道教儒师陈抟;南宋著名理学家桓渊;朱熹高徒第一人度正;南宋著名理学家,涪陵学派的开创者谯定;明代文坛“后七子”之一张佳胤;明兵部尚书陈新甲;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名将被记载到史书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秦良玉;清朝《四库全书》总阅周煌;清朝湘军名将鲍超;清代著名僧人竹禅;清代著名诗人李世棻;清朝奉天巡抚、江苏巡抚,民国江苏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程德全;中国最后的一位“传胪公”李稷勋;反清革命志士邹容;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人和大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杨闇公;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的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爱国实业家卢作孚;新中国元帅刘伯承、聂荣臻;原国家主席杨尚昆;诗人何其芳;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红色经典《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特型演员卢奇;画家罗中立等。
4.社会经济
(1)第一产业
重庆耕地面积162.2万公项,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猪肉生产基地,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水果、榨菜、桐油、烤烟产地,有梁平的“柚子之乡”、潼南的“黄桃之乡”、涪陵的“榨菜之乡”、黔江的“烤烟基地”、石柱的“黄连之乡”之称。荣昌猪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38.15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033.68亿元、60.44亿元、542.90亿元、74.91亿元和26.22亿元。
(2)第二产业
重庆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5年,重庆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557.5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404.66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总产值14668.15亿元;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4028.40亿元。
(3)第三产业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已形成了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拥有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以及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铁路保税物流中心、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万州保税物流中心,过境72小时内免签,进口整车、水果、肉类、生鲜海产等口岸。
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7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利润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228亿元、增长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