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关系重构与城乡形态变迁研究(1949-196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研究设计

笔者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江南土地制度与农家经济做过细致分析,前期研究中查阅收集了大量原始档案、图书资料,一直期望从江南城乡的整体着眼,来展开进一步的深入考察。对上海和周边地区城乡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从空间上分为三个层次展开,全面梳理长三角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空间构造。本书基本史料主要来源于上海市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方的馆藏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南地区进行了严密的社会改造和经济重建工作,在此过程中经调查形成的原始资料,涉及城市管理、工业建设、城乡贸易,以及土地、人口、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是一个有待开发的信息宝库。本书将在历史学的基础上,借鉴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分析方法,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多维性,力图对城乡关系做出系统的阐述。

本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考察长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与农村经济的联系,在深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形态认知的同时,探求城乡格局形成的深层原因和发展路径。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中国城乡关系的重构,包括传统中国的城乡关系、江南城乡关系的近代嬗变、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城乡政策、1949—1966年城乡关系演进;②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要素流动,包括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城乡对流、劳动力的吸纳与精简、城乡资金的流动;③市场层级与管理体系的演变,包括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建立、市镇体系和集市贸易的变迁、集体与个体交易空间的博弈;④城乡人民的收入与消费,包括农民的收入结构与支出分析、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质量;⑤城乡分治下的身份塑造和社会心理,包括固化的职业身份、分化的社会心理;最后是结语,透过行政化的城乡治理机制,探讨计划经济的弹性和理性。

总的思路是,从城乡关系重构和生产要素流动入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制度嵌入与经济成长的内在因素。在空间上由近及远分三个层次展开,一是上海市与郊区农村的联系,二是上海市与周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三是长三角城镇与所属农村的关系。并将作为物的经济要素、作为人的社会关系、作为制度的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分别考察工业品、农副产品贸易、城乡差价、居民收入消费和资金、劳动力等资源流向城市带来的社会心理影响,以及行政体制与市场体系的关联。

在具体操作层面,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等方法,对上海和苏南浙北地区档案文献、统计年鉴、地方志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归纳,做出相应的变迁描述和数量分析,以比较1949年前后城乡形态的异同。并在范金民、戴鞍钢、慈鸿飞等学者对江南市场的研究基础上,探讨工业化战略布局与农村农副业的关系,国家商业网络与传统市场贸易的嬗变与结构变动,根据档案来描述市镇体系概况及集市贸易的特征,揭示供销社的多重作用。除定量分析之外,还将选择若干重点,进行微观的个案研究。

城乡体制演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留下了政府与市场博弈的空间和能动性。因此通过政策的解读、变通与调适所形成的城乡形态要比二元对立的简化叙述复杂得多。笔者尽可能地在史料上挖掘细节,方法上借鉴其他学科,透过当时情境下的当事者,留意长三角内部的利益差异,揭示区域内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体的竞争,总结地方行政主导下的基层政权与生产结合的绩效及其经验。研究难点主要有:工农产品的跨区域流动、农业剩余的估算途径、劳动力流动的职业结构等,特别是连续性统计数据不足的条件下,对城乡市场网络、居民生活水平的数量分析,以及物质和人员双向联系中的城乡身份感知,最大工业城市上海在计划经济下产生的社会心理。鉴于这种复杂性,本书对工业、手工业、农业的产业布局,交通运输、行政治所与城镇分布的空间网络未能详加探讨,这将是笔者以后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