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学业优秀,学术志趣,全面发展”——访“星火计划”优秀导师王侃
采写:王松心(清华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本科生)
【人物介绍】
王侃,1993年10月起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任教,现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核能科学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应堆物理与数值分析、先进和新概念核能系统分析、钍资源利用与钍基燃料循环等。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客座副研究员,曾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首届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曾指导3名“星火计划”学员,并有1人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与“星火”学员的这些年
“最早应该是朱昂,2007级的。”说到与“星火计划”最初的接触,王侃老师提到了“星火三期”的学员,工程物理系的朱昂。
当时,王侃老师是朱昂所在班的导师组组长,在“星火计划”招募之前,朱昂就和王侃老师有了接触,后来王侃老师也就顺理成章地担任了朱昂“星火计划”项目的指导老师。大四时,朱昂还在王侃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而王侃老师也一直关心着朱昂的发展,“密歇根大学毕业后从事了金融行业”。
“星火七期”的沈丹是王侃老师指导的第二位“星火”学员。大三下学期时,沈丹加入了王侃老师的团队,并在完成本科学业后出国深造。
之后,王侃老师还陆续指导了多位“星火计划”学员,2015年的特等奖得主、“星火八期”成员、工物系沈奇舱就是其中之一。
沈奇舱所在的班级,是工物系的能源实验班,班级里的每位同学从大一一入学,就有一位导师“全方位负责”,而王侃老师正是沈奇舱的导师。在和王侃老师的接触交流中,沈奇舱产生了从事科研课题的想法,结合“星火班”的“项目导向”特点,沈奇舱也选择将王侃老师作为指导老师,进行自己的科研探索,并作为唯一的本科生参与到王侃老师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相关子课题中,并承担“中核集团核电软件自主化”专项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王侃老师目前最新指导的“星火”学员就是“星火十期”的李凯文了。和沈奇舱一样,李凯文也是工物系能源实验班的一员,将王侃老师的导师身份延续到了“星火计划”中。
可以说,王侃老师是通过与一个个“星火”学员的接触,慢慢了解了“星火计划”。而谈到对指导过的“星火”学员最大的印象,王侃老师说:“那就是他们都很优秀。”而王侃老师所说的优秀,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
(1)学业优秀
首先,王侃老师强调,作为一名本科学生,首要的还是学习,“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但也是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
在王侃老师指导的“星火”学员中,个个的学习成绩都是年级里的Top 10。王侃老师指出这主要还是以学生自己的努力认真、自我要求为主,自己则会“适当提醒他们,要求他们”。
“学业优秀是发展其他方面的前提”,从王侃老师所指导的“星火计划”学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2)学术志趣
如果说学业优秀是大部分本科生应该做到的,是基础,那么学术志趣则是王侃老师所接触和指导过的“星火”学员们比之他人的突出之处。
王侃老师坦言,“学术志趣作为对于本科生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可能不是每一个本科生都具有的。”而相比较于学术优秀所要求的学生自己努力为主,学术志趣更加需要老师和同学的互动。
“在学业优秀、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有些同学可能有兴趣、有意向做些其他事情。至于做什么事情,就需要双方接触。”在王侃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接触中,主要会为学生提供两方面的帮助。
一方面,通过参加每周组会的方式,王侃老师得以了解学生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以对学生的选题提供参考意见,而学生也在参与组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比如“星火十期”的李凯文,就是在参与组会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了感兴趣的话题,并开始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而“星火八期”的沈奇舱所参与的科研课题,也是组会讨论的话题。
王侃老师的组会分为每月一次的大组会和每月剩下的三次小组会:大组会上,组内所有同学会简单分享自己的进度,而剩下的3~4次小组会则会请大组会上做得好的同学借助PPT进行更加深入的展示。
王侃老师说自己采用的是“激励”的方法,“几乎不批评同学”,而倾向于找出做得好的同学,一些同学好长时间没被选择分享,就会意识到最近自己做得要差一点,要抓紧努力。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激励机制既尊重了同学的自尊心,也达到了督促的作用。
另一方面,王侃老师还为学生提供环境上的帮助,这种环境既有硬环境,如算法编程所需的超算机器;也有软环境,如组内的师兄师姐资源、讨论的气氛等。
当学生在课题推进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这种环境上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师兄师姐的悉心指导和王侃老师在宏观方向上的指导,学生往往能够顺利突破“瓶颈”。
“学术志趣突出,做出了一些有用、提高自己能力的东西”,这就是王侃老师所认为的“星火”学员的突出之处,而且王侃老师指出,“做科研的人,时间管理能力尤为突出,否则怎么能干这么多的事?“一锅粥”的方式什么也干不好。可能有些人只能在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但我看他们几个都干得不错,我觉得这就是不同能力的体现。”
(3)全面发展
除了学业优秀和学术志趣,王侃老师也非常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说“工科学生绝对不能是书呆子”。
这种“全面发展”,狭义上说,包括团队精神、人际交流,广义上说,是指要有社会活动力、情商和人文素养。
培养全面素养,主要还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不断尝试、不断探索。
比如,“星火十期”的李凯文参加支教活动、担任班长,又如“星火八期”沈奇舱担任团支书,大三时带领自己班级拿到甲团荣誉——每个人提高自身全面素养的具体形式不一样,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说到全面发展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王侃老师说,全面的素质会让别人感觉到“这个人有精神、有活力”。
“星火”的变化
从“星火三期”的朱昂,到“星火十期”的李凯文,王侃老师参与了“星火计划”大半的成长历程。谈到自己感触最深的“星火计划”的改变,王侃老师说,“星火给学生的资助越来越多了,比如沈奇舱,一个暑期去了MIT,一个暑期去了伯克利,都申请到了“星火计划”的部分资助。”
王侃老师非常认同“星火计划”对于海外研修的大力资助,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海外交流。他认为,海外交流首先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国外文化和国外大学相应专业的情况。另外,清华大学学生参加海外交流也有助于扩大清华大学的影响力。
王侃老师分享了沈奇舱海外交流的故事。当时王侃老师问他:“想去哪里交流?”沈奇舱犹豫地说:“还没想好,只是想要去好的大学。”于是王侃老师告诉他:“那就去MIT吧!”沈奇舱惊讶地问:“可能吗?”
后来,沈奇舱成功前往MIT进行海外交流,沈奇舱的优秀表现使得对方称赞“清华大学的学生很优秀”,王侃老师笑答:“不是所有学生都这么优秀。”眉宇间全是自豪和欣慰。
但同时,王侃老师也强调,参加海外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国内学业优秀、学有余力的前提之下,有了这个前提,学生才能真正从海外交流的经历中获益。
另外,王侃老师还表达了对于“星火计划”定位的认同。他认为目前“星火计划”“面对少数同学,发现学有余力、真正优秀的同学”的定位是正确的,因为“星火计划”“终究不是基础课程的学习”。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所以“星火计划”的覆盖面不宜太宽,如果真的扩大到一千多人的规模,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同学进入“星火计划”的培养体系后,发现自己能力不够,大量选择退出的情况。
最后,王侃老师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同学们的希冀——“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体现社会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