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三思”
第28个教师节将至,各地庆祝的方式常是表彰优秀教师,召开庆祝会,等等。但当我们面对太多的教育问题时,确实无法在这些热闹的活动中兴奋起来,反倒有众多沉重的话题浮现于脑际,强烈的责任感常使自己有不吐不快的感觉。现以几个“不合时宜”的观点,试图激起沉浸在欢庆氛围中的人们对“教育、教师、教学”的反思。
现在的中国,教育已成为一个太沉重的话题。
在世界发展史上,中国教育以可算以得上历史悠久。自孔子始,已有“教育救国”的道路,也让教育从宫廷“走向了社会,分布于民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普及教育。后来,政府和百姓都重视教育。百姓读书,意在当官,所谓“学而优则仕”;皇帝通过科举制度选“人才”,每每出状元、探花、榜眼、举人等名次,虽然不见得人人当大官,但其社会地位会因此而大大提升。由此可见,学历这些东西自古重要。
教育与学历虽重要,但在封建时代,仍与百姓无关,人们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就道出了教育是富人或官员的专利的现实,这也类似于今日的教育公平问题。其实,教育有时也让皇上不喜欢:读书多了,就要思考,会给统治者找麻烦。所以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即使现代中国,也有“文化大革命”时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可见教育的功利性、公平性问题由来已久。
另外,历史上中国教育与现实生活基本脱节。仅以语言为例,书写时用“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平时却说大白话。直到鲁迅那个年代,“白话运动”才给普及教育奠定了技术基础。清末民国,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外国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渐渐引进,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等高等学府的成功创办,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广泛接受,但教育的功利性和公平性问题依然扭曲着现代的教育及其根本社会价值。
有个笑话:问一个山村小孩,长大了干什么呀?孩子答曰放羊;又问放羊干什么呀?答娶媳妇;那娶媳妇干什么呀?生孩子;生孩子又干什么呀?答放羊。这个笑话可移植到教育上:学习干什么呀?考高分;考高分干什么呀?进入名中学;上名校干什么呀?上个好大学;上好大学又干什么呀?有个好前途;什么是好前途?不知道。教育被等于考试,学生被当成“考生”,考试为了学历,手段成了目的,教育肩负了太多的功利责任。再加上资源配置、行政级别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也带上了太重的浮躁色彩,进一步被扭曲。在教师节反思教育问题虽有点沉重,但作为教育从业者,我们能无视这些问题吗?能容忍其继续吗?各级部门又该做些什么?
再说老师。什么是老师?老师的责任又是什么?《师说》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的职责首先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教知识,只记得一时,而育人,却影响其一生。但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体制、社会文化、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老师的重要职责已退化成如何帮学生考高分,高校不少教师已脱离教育第一线,成了制造paper(论文)和学术GDP的工具,职业精神不在、学术道德沦丧,这些现象虽非主流,但已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师道尊严谁不喜欢?但老师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如何突破这一困局,值得我们思考。即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这些现象可能逐步得到改观,但在现代社会和教育环境下,老师也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的新角色、新行为和新价值。
最后来说说教学。网络技术、全球化、知识经济催生了许多范式革命,包括学习和教育。知识获取容易方便、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时代的学生学习行为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的、应试为目的的、被动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正在遭遇巨大冲击和挑战,课堂、教授的权威性也受到了质疑,以学习为中心的、主动式的、兴趣导向型的、研究型的、体验式的学习正在淘汰或将替代传统的教学过程。对新教学方式的探索迫在眉睫。如何改革我们熟悉的教育方式已不再是一个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是一件需要马上就做的事情。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
谈及教育、老师、教学三方面的问题,似乎所有人都很无辜、很无奈,好像大家都被体制、制度、文化、习惯困住了手脚。社会在骂我们,我们自己也经常牢骚满腹,甚至抱怨或谩骂一通,紧接着又努力地加入到应试教育的大军中或融入刚刚被自己谴责过的潮流里。
诚然,每个人、每个家庭、抑或社会既是中国教育问题的受害者,有时可能也是问题的制造者。我们面临的挑战虽有根深蒂固的体制和社会文化根基,但也有很多我们自己可以设法突破或解决的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努力的空间,应该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动教育变革,挽回教师尊严,提升教学价值。
谨以这些“不合时宜”的反思表示我对教师节的祝贺和对教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