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新动力选择:消费升级与供给创新
(一)选择理由
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单纯依赖需求侧管理不足以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还需要从供给侧寻找出路,推动供需双侧同时发力,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必须挖掘巨大的消费潜力
近年来,从国民经济三大需求的贡献率来看,由于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因而其贡献率也相应降低(见图3—1)。2009—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由85.96%下降到了46.7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基本都处于负数状态,大量的消费需求流向了国外市场。但是,最终消费却对GDP的贡献率出现了上升趋势。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在向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过程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在持续提升,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总额达30万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0.7%,超过投资增长速度;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85261.34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86.09%。只

图3—1 1991—2014年国民经济三大需求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要改革到位,社会保障水准适宜,居民消费的巨大潜能就能得到充分释放。此外,我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见,消费需求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潜力巨大。
2.消费潜力发掘需要创新供给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国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升级正在加速,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消费品质由低端消费向中高端消费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向个性体验型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市场发展、产业转型和产品供给还远滞后于消费升级的新需求,市场供给难以匹配新的市场需求,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成本过高等问题相继而来,2010年以来,在经济增长下行的过程中,居民的消费增长也出现了平缓下降,仅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沿用宏观调控政策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已难以奏效。从当前国际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融合发展,带动了可再生能源、物联网、移动医疗等新兴产业。为适应消费结构新的变化,从根本上解决供需错配问题,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利益相关者亟待加快推进供给创新,尤其是制度供给创新。
(二)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用好新的战略机遇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引领,选择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挖掘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潜能。以供给创新为突破,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和区域增长极,由点到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科技创新体制、金融财税体制、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实现供需两侧动力有机联结,解决供给总量和结构与需求总量和结构的错配问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运行,为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参见宁吉喆:《以消费升级为导向,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载《经济日报》,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