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兼论新时期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

梁育民 邱雪情[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粤港澳区域的大都市,推动着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和未来,仍然可以挖掘与发挥其潜在优势,让其在大湾区建设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香港在国际竞争优势上的现状与潜力,明确了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与作用,提出香港应考虑积极融入国家相关战略和规划,联合深莞穗促进资源整合,共同开拓市场发展空间,加快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高品质的大珠三角都市圈。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合作平台 大珠三角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香港的发展状况同内地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前适逢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绝佳发展时期,香港有必要发现和发挥自身优势,融入新一轮发展浪潮中。

一 香港国际竞争优势的现状与潜力

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和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航运与贸易中心,与全球各地拥有广泛的经济联系,一直扮演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桥梁和纽带等角色。现在和未来,仍然可以挖掘与发挥其潜在优势,让其在大湾区建设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制度与政策的竞争优势

香港直面国际竞争,完全融入国际市场中,所以行政管理和法律体制相对健全,投资服务及保障体系比较完善,正是这种完备的社会制度使香港能够产生制度方面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利益。

1.社会制度较完备

与纽约、旧金山、东京或伦敦等世界级城市群相比较,粤港澳城市群有“一国、两制、三区”的制度特点。三个独立关税区可能会给开放合作带来一些障碍,但在破除与化解障碍的基础上,“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2],却可将制度特色转化成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一国两制”和CEPA为香港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CEPA的签署和实施让粤港澳之间建立起超越WTO一般成员的更紧密的经贸关系,港澳能以国际化、市场化的优势,带动广东省更健康、稳妥地走向开放的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潮中。

2.土地使用政策严格

香港特区政府一向采用相当谨慎的用地政策,至今仍有大量土地储备或闲置土地。自港英政府时期开始,就通过制作“法定图则”,把土地划成用途迥异的不同地带。其中占全港11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1/3以上(400多平方公里)的郊野地区是禁止开发的,包括郊野公园、海岸公园和一些特殊地块,从而使香港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香港已实施多项国际环保公约,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环保的法规和措施,以及相应的环境控制标准、环境保护目标,为香港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保障。

3.产业发展政策合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制造业向中国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转移,香港开始转型为国际金融与商贸服务中心,逐渐形成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金融服务、贸易和物流、专业和工商业支援服务、旅游并列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是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二)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香港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长期对外交往及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和人才、技术资源,不仅能带动经济要素的流动性,还成为内地和世界沟通的关键性桥梁。

1.经济要素流通顺畅

香港基础设施健全,各种经济要素顺畅流动、高效利用。CEPA实施以来,粤港澳加快资本、信息、货物与人员等要素流动,使物流业的合作成为利用CEPA成效最为显著的领域。珠三角地区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香港运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原材料通过香港有条不紊地进入珠三角地区。近几十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及商贸中心的有利条件总结为:第一,资讯高度发达,与全球各地拥有广泛的经济联系;第二,资金充裕,是亚洲地区举足轻重的金融中心;第三,人才荟萃,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专业人才。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性,促使香港成为世界上最开放、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2.信息资源比较丰富

香港获取信息资源的优势得天独厚,有能力为内地参与全球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香港的贸易公司、投资公司也拥有较强的信息优势,掌握较多的技术和产品信息。由于香港是自由港,国际人才交流往来频繁,作为单独关税区和特别行政区,也不受巴黎统筹委员会等方面的技术出口限制。香港年轻人多数拥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视野,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以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这是一支素质高、潜力大,富有开拓潜能与发展愿景的生力军。通过香港,人才可以更方便地在内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且能够与发达国家加强科学探索、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获取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吸引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所用。

3.全球布局优势

香港融合中西文化,与全球各地均有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因此可发挥布局全球的优势,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指引,及时研究解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要求内地企业学会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这就更加要求发挥香港独特优势,培育和发扬“走出去”的竞争优势,促进全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在更广阔范围的深度合作、融合发展,提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三)市场空间的竞争优势

1.海外沟通优势突出

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沟通的窗口,每周有5200多个航班往来全球140多个目的地,其中包括42个内地城市;每周还提供高达450多条的定期班轮服务,覆盖全球500多个航点。内地和香港之间每天穿梭往来的货运汽车约27400辆(次),超过60个内地城市和香港之间设有定期铁路班次。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内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香港可发挥其作为物流中心的集散、配送优势,为内地制造业及贸易商提供世界级的物流服务,进而提升内地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2.密切联系国际市场

随着中国内地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的不断完善,香港有机会更充分地发挥其通达国际市场的窗口、平台作用。用好中央赋予香港发展的政策措施,注重发挥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独特优势,香港将赢取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二 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大约在10年前,有人开始担忧香港被边缘化,可称为“香港边缘论”。在此,我们认为,香港不仅没有被边缘化,而且还有许多潜在优势(比如国际地位优势与良好的文化个性等)值得被发掘出来。只要将这些潜在优势与国家“五大发展理念”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国内外资源,占领更多市场空间(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市场空间),香港必定能再现辉煌。未来现代化的、世界级的粤港澳大湾区,仍不能缺少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

(一)建设现代化大湾区的重要作用

中央政府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提上国家战略的层面,目标绝不仅仅是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更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群、建设高品质的城市群。香港正确认识自己在国家整体发展大局的定位,方能更主动地融入与珠三角共同发展的大湾区蓝图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将有效推动三地资源整合。例如,一方面促进香港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人才向外输出,向珠三角地区提供相关人才;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劳动人口密集,可协助香港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很关注与香港的协同发展,这些都体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规划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香港要加强与内地政府部门的信息对接,以便把相关规划转变为可落地的项目,进而强化港深莞穗发展轴之重要地位,形成对全球高端要素配置、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等强大的作用。通过政府法律法规赋予的特殊权力来强化广州、深圳及香港的辐射作用,促进跨行政区域的协作。

另外,还应排除现存障碍,促进粤港两地的人才交流和居民互相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香港和内地居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自由流动和迁徙。建议允许香港居民报考中央政府、各省份的公务员,内地人士亦可报考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务员。希望在内地长期发展的香港人可申请积分制入户,如同在香港居住满7年的内地人士可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一样。建议开放香港青年赴内地服兵役的权限,用增进与香港媒体、学校教师联系等方式,促进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

(二)创新经济体系的辐射作用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可更好发挥对珠江西岸以致整个粤西、西江流域经济带的辐射作用。我们要加快实现粤港澳基础设施的高效衔接与合作,推动建设广州、深圳与香港互联互通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突出发挥粤港澳各自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发展局面。粤港澳加强科技合作,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已较成熟,香港可促进大湾区服务业发展,并深化粤港澳高端服务业合作。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外投资质量,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可支持香港专业服务提供者到广东开办法律、管理咨询、会计等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际认证中心的作用。粤港澳三方可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创新科技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风险资本的投入,还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技术成果的交易平台。广东自“腾笼换鸟”以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靠自主创新,也同样需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与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这方面刚好也是香港的强项,香港可推动大湾区及时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吸收全球各地(特别是祖国内地)的基础科研成果,然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快速迭代创新,使之成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香港在产品市场尤其是在创新产品市场的推广方面,亦可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或者说,香港有能力成为海外创新产品进入内地的试验基地,也有能力成为内地创新产品外销的重要窗口。

(三)占领市场空间的推动作用

香港的全球贸易网络、国际贸易展览会等,能帮助企业接触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作为自由港及全球重要的流通枢纽,香港容易收集科技发展信息,接触到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新研发成果。因此说,香港完全能够对创新产品进行市场占有、实现市场覆盖。

因此,香港可推动大湾区各城市争取占领更多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空间。“一带一路”涵盖60多个国家,所涉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3,经济总量约占全球GDP的1/3。反观自身,香港也有必要主动参与这个国家倡议,抓住战略机遇,进而改善由长期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的生产性服务业衰退现状。

(四)建设高品质大湾区的示范作用

香港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南沙、前海、横琴等粤港澳合作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南沙与前海这两个粤港深度合作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吸纳了香港的概念、经验和意见,合作区的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今后香港仍须在粤港合作机制下,“按‘积极参与、共同谋划、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广东省政府紧密合作,在合作区为港人港企掌握好创业、就业及事业发展的新机遇”[3],同时创新口岸通关模式、大幅提高通关效率,为建设高品质大湾区发挥良好、高效率的示范作用。

三 粤港澳联动开拓大湾区发展新局面

湾区经济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达的湾区经济拥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优势。香港应考虑积极融入国家相关战略和规划,联合深莞穗促进资源整合,共同开拓市场发展空间,加快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高品质的大珠三角都市圈。

(一)制度合作的策略和建议

区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应是制度合作的到位与政策的互相配合,积极探索制度创新与合作机制创新,进而打造港深莞穗发展轴,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

1.积极探索制度和机制创新

在发挥好粤港澳原有合作机制作用的基础上,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改革权限,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规划和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协调落实复杂事项。提升对国际规则与标准的适应力,制定属于我们自己但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技术、安全、环境、劳工等规则与标准。

充分利用港澳“一国两制”和市场化、国际化优势,加强内地(尤其是广东)和港澳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服务。完善科技创新的协调机制、科技产业的发展政策,进一步深化粤港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研发推广等方面的合作。鼓励粤港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和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成果的国际市场。引导粤港科研院所、高校或企业积极融入科技全球化进程,到国外去申请专利,更多、更好地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2.完善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

第一,借鉴港澳行业协会管理机制,促使广东强化行业自律,与港澳的行业管理标准及规范相衔接。研究制定与港澳市场经营行为差异化责任豁免目录,为港澳制定优惠的准入门槛负面清单。推动跨境数字证书在政务、商务领域的应用。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支持前海、横琴与南沙三大片区在税制、市场监管等方面引入香港的管理制度,为我国金融开放与安全战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探索经验。

第二,广东可携手港澳,在坚持“一国”共性的前提下,强化“两制”的互补性,化制度差异为制度优势,把前海、南沙与横琴打造成“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三大标志性平台,实现粤港澳开放型经济、现代产业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对接交融,开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4]准确把握广东自贸区依托港澳、服务内地及面向全球的科学定位,在对接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和体系、增强外贸发展新优势、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探索服务贸易自由化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第三,广东自贸区要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突破口,携手港澳共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为港澳和内地全面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积累经验及创造条件。广东要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政策,破解服务贸易体制性的障碍。

(二)整合资源促要素流通

香港因其固有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渊源,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香港通过合理的配置和投放机制,即可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乃至出现“1+1>2”的效果。

1.引进科研机构与培养人才

建立粤港澳区域人才交流中心,促进人才之合理流动及配置。通过高校协同合作,培育国际化科技人才,并大力引进和发展香港技术评估、产权交易、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库。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同时开展粤港澳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增加理解和认同。建议香港的中小学开设“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爱港情操。通过香港和内地省区互动,加深港人对国家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增强对国家和香港的自豪感及自信心。[5]

2.保障科技和产业创新的资金供应

建议粤港澳三地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完善融资机制,以保证科技发展的资金供应。广东方面有政府投资的优势,而港澳方面有完善的金融机构,三地可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融资机制,发展多种融资形式,为粤港澳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提供充足的资金。

3.协作消除要素流动障碍

第一,基础设施协作:真正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保障要素在三地间便捷流动必须实现交通网、因特网、电信网的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三网”融合。[6]

第二,产业布局协作:真正实现三地错位发展。为了避免三地无序和恶性竞争,三地应该推进产业融合与错位发展协调机制的建立。香港金融和服务业发达,深圳在高科技和产业创新方面做得好,珠三角高端制造业发达,三地刚好可错位竞争、共同发展。

第三,公共政策协作:真正实现三地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打破公共政策特别是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区域壁垒是关键举措。应尽快分层推进湾区协同机制和粤港澳三地在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方面的对接。香港也可以继续完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学历和高技术内地青年投入香港劳动市场。

4.尽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香港的产业发展需要内地广阔市场的支撑。香港成熟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依托内地市场乃最佳选择;未成熟的尚在开发和开拓的高新技术产业,亦可投放内地市场进行试验。

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中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包括与内地合作,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交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三)联合开拓市场空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行,香港要充分借机、借力将其服务业发展到沿线国家和地区,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香港需协助内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品牌,在新兴战略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快自主创新品牌建设

香港在为内地创新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400多场的商品和技术交流会,使香港成为亚太地区技术交流、品牌拓展的集中场所。创新品牌的拓展以新颖为突破口,部分产品有行业标准,但大多数没有行业标准,需要通过品牌推广,来创造自有的品牌标准,从而占领市场高地。

2.创新合作模式和增长点

香港经济在继续保持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的地位之外,必须挖掘新的增长点。要融入国家的整体发展大局,须调整发展策略,改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结构,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深圳形成平等的竞合关系。

香港企业应融入实体经济、服务业转型发展的巨轮,积极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战略及大趋势。加强与内地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成果转化,建立创新技术成果孵化器(中心)。共同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促进有助于绿色增长的环保技术的转让及转换。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和内地相比已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定务实有效的措施并投入资金,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圳的科技创新合作。香港应提升现有合作机制的深度与广度,发挥环保技术方面所长,结合资金和经验,扩大与内地合作范围,继续在环保领域担当领导角色。

3.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及市场

通过深化改革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国际产业发展制高点,包括生物工程、绿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人工智能与量子通信等。可利用香港与内地各自的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互补,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作为共同开发的重点,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技术进出口交易促进平台的作用,引导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积极融入科技全球化进程。并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带动香港传统产业优化改造,加快实现香港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7]

4.占领“一带一路”服务业市场

香港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超过90%,而珠三角城市的制造业比重高达70%。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当前迫切需要一系列政策及措施,来拓宽香港和珠三角城市的服务业市场。

第一,要扩大引进与穗深制造业相配套的香港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第二,要大力发展以现代旅游、现代商贸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以休闲旅游为重点的高端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三,要支持香港专业服务提供者到三大湾区开办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香港国际认证中心的作用。在深化教育合作方面,要支持穗港深各方高等学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各种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四)打造高品质的大珠三角都市圈

高品质的都市圈,应由高品质的城市组成,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大湾区居民、高质量的产业与产品以及高品位的生活。为达此目标,仍然要充分利用香港独特的文化优势,这里主要从强化海洋意识、绿色发展理念与现代意识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1.提升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海洋历史和传统海洋文化,为大湾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有必要加强我国海洋历史、传统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并转化为大湾区各城市的教育内容和海洋文化资源,培养大湾区居民热爱海洋的感情,使全体民众感受到我国不仅是一个有悠久农耕文明的陆地国家,同时也是个拥有悠久海洋文明的海洋国家。为此要参照相关部门的目标和计划,创新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精神文明的活动平台。大湾区(尤其是香港)要领头打造高品质的海洋周、海洋节、开渔节、海洋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创作海洋文艺精品,结合海洋闲暇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满足大湾区人民日益增长的海洋精神文化需求。[8]

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我国和平、合作与共赢的海洋发展理念,增强和扩大我国海洋发展理念的国际认同程度和吸引力。以中国特色海洋意识为导向,创新海洋新闻媒体工作、做好海洋意识舆论引导,围绕海洋强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升整个大湾区投身海洋建设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2.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十九大报告明确肯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绿色文化、生态文明则是绿色发展的灵魂。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有必要把生态文化、生态道德融入社会价值观。香港应树立绿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鼓励绿色GDP文化和绿色法律文化,在整个大湾区形成崇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要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反对过度消费与奢侈消费,促进绿色消费与合理消费,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社会风尚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增强大湾区居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大湾区还要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培养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营造人人关爱环境的良好风气和绿色生态文化氛围。进一步培育大湾区居民主动融入国家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意识,形成环境友好型的社会风尚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3.培养公民现代意识,激发全民生产活力

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居民的现代意识,尤其要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着手,努力培养其合作、相互尊重、创新进取、公平竞争、法治等现代意识。

高品质的都市圈不仅需要合理的战略规划,还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要促进和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这些也都是大湾区各城市政府需要做好的事情。在这些方面,香港也有义务、有能力发挥作用。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第二个阶段,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就要率先建成中国特色的、“一国两制”下的现代化大湾区。正像过去40年那样,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发挥了关键的历史性作用。今后的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香港,完全可以为整个国家在制度合作、要素流动、市场拓展、高品质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历史性作用。


[1] 梁育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港澳台经济、国际经济等。邱雪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港澳台经济。

[2]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7/01/c_112124712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1月1日。

[3] 《梁振英发表〈施政报告〉 强调“十三五”规划助港发展》,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a/2017/01-18/8128325.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1月1日。

[4] 郭楚:《推进粤港澳合作:广东转型发展重要着力点》,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3/05/06/ARTI1367834046304600.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1月1日。

[5] 广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关于持续深化穗港青年交流合作的建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网,http://dhzw.gzzx.gov.cn/cf123/dhfy/201402/t20140218_3349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1月1日。

[6] 龙建辉:《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物流枢纽的战略思考——新起点、新挑战、新任务与新举措》,《广东经济》2017年第12期。

[7] 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1月1日。

[8] 王宏:《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人民日报》2017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