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教育成效的测量维度
为了更好地确定教育成效的测量维度,课题组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前期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五个维度: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主观幸福感。接下来,课题组就教育成效测量的五个维度分别向23位专家征求了意见,并让专家在“其他”选项中进行增补。专家意见征求结果显示,21位专家完全同意用这五个维度来测量教育成效,赞同百分比为91.3%。8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增补意见,这些意见主要集中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合作、民族团结、文化适应等方面。课题组经过充分讨论,认为这些增补意见很有价值,而且我们在相关维度中已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设计,故不再单列,仍集中在这五个维度。
(一)四个“学会”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宏观的理想,涉及发展的方方面面。这里的“全面”强调的是给人无限可能的发展机会并创造一切条件来满足。当然,这里的“全面”仍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过去片面发展观的传统而言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一特定历史时期穷尽人的发展的所有方面。否则,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空想目标。
自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后,不少学者开始讨论教育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对人的全面发展做了如下论述: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进而提出了“培养完人”亦即“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的口号,并描绘了“完人”的几个方面。[83]联合国倡议教育要尽力培养这样的“完人”,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联合国还在另一本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行了补充,“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意思是指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丰富完整,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显现等。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一个不断地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84],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接近这个目标。
我国学者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素质的四个基本要素,试图通过这些基本要素来尽可能地代替人的全面发展。这四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85]当然,无论我们多么强调这些基本要素的一般性、普遍性,在范围上自然无法等同于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这会引导教育更能逼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
世界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等在内的八种主要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各种智能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不同智能之间只有领域之别,而无优劣好坏之分。同时,各种智能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发展潜力,切不可以某一方面来代替甚至否定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其他方面的发展。[86]教育活动中的人是变化的,谁也无法准确证明他将来能做什么,或证明今天的教育与他未来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教育只能创造一切条件来促进学生多个方面的发展潜力,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的机会,为他们在未来创造无限可能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素养,这才是“全人”的教育观。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所提出的:“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回到人!只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如何,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87]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一再提醒所有的教育者:人是教育的对象,牢记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使命是发展人。这些经典论述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迎接21世纪甚至未来的挑战,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而且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四种学习分别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即这里的四个“学会”。委员会同时强调,我们要充分重视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手段,而是达到某种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88]委员会首次向全世界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引导教育要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潜力和财富,为每个人的未来做准备。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将贯穿一个人的一生。[89]
(二)主观幸福感
上述“四大支柱”科学、精炼地提出了新时代教育的使命,重点从教育为人的未来做准备角度提出。同时,这“四大支柱”还强调教育应培养人的这四个方面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这属于客观的范畴,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人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那么,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快乐、是否视学习为一种快乐的体验,这成为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新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将“使人幸福”作为教育、福利等公共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90]
近年来,“幸福感”成为社会评价中一个热门词语,不仅运用到衡量个人,而且还运用到衡量一个国家。有的是以生活质量为中心,强调个体对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如总体满意感(General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GSWLS),20世纪80年代由Diener提出;有的是从心理角度阐释,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比如20世纪90年代以瑞夫(Ryff)为代表提出的心理幸福感衡量,主要包括自主、环境驾驭、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受等,涉及自主、能力、关系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密切相关的三大方面;还有牛津幸福感量表(OHI)等。[91]尽管幸福感的界定不一,但这一主观性指标在冷冰冰的实证数据面前显得更有人性,更有温度,更易感觉得到,是一种见人的指标。所以,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认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在于能否“使人幸福”。[92]
于是,人们不断地将主观幸福感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目的之一是扭转过多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发展的现状,如学生体质下降、学习兴趣缺失、体验消极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新课标要求教育在关注学生学业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绝不能以“育分”代替“育人”。[93]换句话说,新课标将学生的主观感受作为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目标。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量,更要让学生获得内心的幸福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事实上,即使进行学业成就调查,也仍然包括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从国外的相关学业成就调查来看,多数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94],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因为,学业成就调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些数据。可见,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反映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受的重要内容。
“课堂内外青少年发展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公益性教育调查,即“2009—2010年中国青少年成长状态调查”。该调查从“生活状态”“教育状态”“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假日游玩”“消费状态”六个维度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95]这里的心理状态、假日游玩、兴趣爱好、生活状态等多个方面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紧密相关,这与传统调查重在学生学业成就相比有较大的变化,从关注学生的成绩到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尤其是在校生活的快乐度。我们还发现,美国著名的PISA调查就在后来的问卷中增加了对“态度”的调查,扩大了学业成就的定义。[96]这也意味着新的学业成就内涵除指学习成绩外,还包括学生内心的主观感受。对学生而言,当我们评价其主观幸福感时,才能让我们看到鲜活的学生,才会有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一个学生在学校感受不到学习生活的幸福时,他在学校的学习是失败的,他的发展也是不健康的。这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背道而驰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曾说:“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成功。”[97]顾老先生说的成功,绝不只是学业成绩的成功,而是包含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成功,即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有学者直接将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目标范畴来加以讨论。[98]
对内地西藏班学生而言,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于内地,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上。在西藏,他们的文化以传统的藏文化为主,生活中的一切几乎与藏文化息息相关。当他们来到内地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文化的适应。对内地西藏班适应的研究成果很多,都证明内地西藏班学生来内地求学面临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与此同时,内地西藏班的初中生年龄普遍在13—15岁,在生理和心理上还不成熟,还不完全具备积极主动适应文化的能力。无论是自然环境的差异还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均在心理上影响着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主观情感,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里的发展既包括学习知识的发展,又包括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符合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此,本研究将从四个“学会”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五个维度来讨论内地西藏班的教育成效。
[1] 孙绵涛:《教育效能论》,商务印书馆,2008,第15页。
[2] 张栗原:《教育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第197页。
[3] 褚宏启、江雪梅、徐建平等:《论教育法的精神: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第20页。
[4] 储朝晖:《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1949—2009)》上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第315页。
[5] 莫琳·T.哈里楠(Maureen T.Hallinan):《教育社会学手册》,傅松涛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80页。
[6]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第57页。
[7] 吴志樵:《中国教育经典名解读》,辽海出版社,2011,第85页。
[8] 储朝晖:《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1949—2009)》上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第333页。
[9] 孙绵涛:《教育效能论》,商务印书馆,2008,第15页。
[10] 孙河川:《我国教育效能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39—43页。
[11] 转引自张相乐、郑传芹《教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第234页。
[12] 〔美〕菲利普·库姆斯(Philip H.Coombs):《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138页。
[13] 胡森:《论教育质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3期,第5—9页。
[14] 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5:The Quantity Imperative,2004,pp.35-36.
[15]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本)》(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798页。
[16] 柳海民:《教育理论的诠释与建构》,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第210页。
[17] 张兆芹:《现代师范教育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第139—140页。
[18] 贾馥茗等:《教育大辞书》,文景书局有限公司,2000,第1006页。
[19] Aletta Grlsay & Lars Mahlek,The Quality of Edue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Some Research Studies and Policy Documents,1991,UNESCO.
[20] 戚业国、陈玉琨:《论教育质量观与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第26—29页。
[21] 秦玉友:《教育质量的概念取向与分析框架——联合国相关组织的研究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20—23页。
[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提高质量势在必行——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第21页。
[23] 曹连众、祁型雨:《教育政策评价标准研究述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37—140页。
[24] 蔡永红:《美国学校效能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第3—8页。
[25] C.Teddlie & D.Reynolds,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ffectiveness Research(London:Falmer Press,2000),pp.7-165.
[26] David H.Hargreaves,“A Capital Theory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1,27(4).
[27] 董立平:《高等教育管理价值通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第214页。
[28] 孙绵涛:《教育效能论》,商务印书馆,2008,第37页。
[29] 吴清山:《学校效能研究》,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2,第3页。
[30] 陈孝彬、高洪源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88页。
[31] 陈欣:《学校效能的多维透视》,《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7期,第15—17页。
[32] 汤林春:《试论学校效能评价的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22期,第64—69页。
[33] 孙河川:《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国际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学会》,《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第81—85页。
[34] 高峻峡:《浅析校长多维修炼对学校教学与管理效能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77—78页。
[35] 蔡永红:《学校效能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61—67页。
[36] 杨道宇、温恒福:《西方学校效能研究40年》,《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第76—80页。
[37] 王红、陈纯槿:《近十五年我国学校效能研究的两种范式》,《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11期,第19—22页。
[38] 孙燕:《国内外学校效能研究比较分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31—133页。
[39] Hanushek,E.A. & Kimko,D.D.,“Schooling,Labor-Force Quality,and the Growth of Na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5),p.1184.
[40] Hanushek,E.A.,“The Failure of Input-based Schooling Policies,” Economic Journal,2003,57(3),p.113.
[41] Brookover,W.B.,Beady,C.,Flood,P.,Schweitzer,J.,& Wiseenbaker,J.,School Social System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Schools Can Make a Difference(New York:Praeger,1979),pp.1-10.
[42] 田慧生、孙智昌、马延伟等:《国内外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与测评研究进展及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22期,第1—6页。
[43] 卡尔·J.达尔曼(Carl J.Dahlman)、让-艾立克·奥波特(Jean-Eric Aubert):《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熊义志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2页。
[44] 田慧生、孙智昌、马延伟等:《国内外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与测评研究进展及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22期,第1—6页。
[45] 辛涛:《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测量理论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56—61页。
[46] 张国强:《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分析及启示——以〈教育概览:OECD指标(2003)〉为例》,《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第24—28页。
[47] 王唯:《OECD教育指标体系对我国教育指标体系的启示——OECD教育指标在北京地区实测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期,第3—7页。
[48] 杨明:《2003年“国际学生评价计划”: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6期,第93—96页。
[49] 陈学军、邬志辉:《欧洲终身学习质量指标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第45—49页。
[50] 周振平:《欧盟的教育质量指标》,《中小学管理》2004年第10期,第47—50页。
[51] 张民生:《建立科学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系统》,《上海教育》2011年第21期,第26—27页。
[52] 上海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上海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4期,第30—34页。
[53] 纪明泽:《国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现状与评述》,《上海教育》2011年第21期,第30—31页。
[54] 李小融、唐安奎:《多元化学校教育评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第263页。
[55] 陈宇卿:《区域教育评价的实践创新》,《上海教育》2011年第21期,第32—33页。
[56] 薛明扬:《构建绿色指标是一项有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上海教育》2011年第21期,第16页。
[57] 沈祖芸:《上海基础教育需要定期“健康体检”——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上海教育》2011年第21期,第17—19页。
[58] 沈祖芸:《“绿色”之核:上海率先构建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述评》,《上海教育》2011年第21期,第20—23页。
[59] 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第140页。
[6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69页。
[61] 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第61页。
[62] 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中译本序第Ⅳ页。
[6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929页。
[64] 李炳炎、向刚:《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载许崇正等《人的发展经济学新进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第49—51页;侯德芳、韩源:《与时俱进的历史丰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第138—140页。
[65] 杜威(J.Dewey):《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第250页。
[66] 罗炳之:《外国教育史》(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第200页。
[67]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第50页。
[68]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第69页。
[69] United Nations,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1989.
[70] 冯建军:《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第374—376页。
[71] 胡克英:《“人”在呼唤》,《教育研究》1989年第3期,第17—19页。
[72] 瞿葆奎、郑金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第464页。
[73]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308页。
[74] 钟海青:《质量与特色:民族教育的永恒追求》,《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5—9页。
[75] 吴遵民:《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功利主义的怪圈》,《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8期,第1页。
[76]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67页。
[77] 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年第4期,第6—7页。
[78] 〔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周南照、陈树清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第88页。
[79] 龚孝华:《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基础》,《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Z1期,第87—90页。
[8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195—196页。
[81] 石中英:《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6日。
[82] 李小融、唐安奎:《多元化学校教育评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第260页。
[8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92—198页。
[8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63页。
[85]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126页。
[86] 王斌华:《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第64—65页。
[87] 瞿葆奎:《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317页。
[8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49—50页。
[8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2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第8—9页。
[90] Linley,P.Alex & S.Joseph,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2004),p.158.
[91]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制》,《香港社会学学报》2002年第23期,第112页。
[92] 邬志辉、马青:《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信托基金会的农村教育指标体系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29—34页。
[93] 王俊山、张燕燕、柯慧:《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调查研究——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1期,第39—43页。
[94] 孙智昌:《发展性学业成就调查何以可能》,《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第61—65页。
[95] 程方平:《2009—2010年中国学生成长状态研究(1)——小学生生活状态和教育状态调查的点评》,《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1期,第43—51页。
[96] 王蕾:《教育评价探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第113—114页。
[97] 顾明远:《再谈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第1—4页。
[98] 万英姿:《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指标体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