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体而言,本书主要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金融制度变迁、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
首先,对金融工具与技术创新进行理论分析。从金融功能观角度入手,深入解析了银行融资与资本市场融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其次,分析金融结构及其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演化。金融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普遍受到各国金融发展的初始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体制背景、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文化传统、法律基础等的广泛影响。不同的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有差异性影响。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以保本收息为目的,倾向规避高风险的创新领域投入;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主要追求未来投资收益,偏好投向高风险、高收益创新领域,成为技术创新主力军。银行融资过多,资本市场融资不足,会造成创新抑制;反之,银行融资不足,缺乏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也会造成创新过度和创新成果闲置。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由于后起模仿国技术追赶,逼近技术先进国家,前者由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资本金融比重将会逐渐增加,导致后发国家与先进国家金融结构呈现趋同化现象。
再次,对金融制度与金融结构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关系将逐步发生改变,呈现不同的金融结构组合。金融制度变革下,金融制度安排与变革会冲击金融结构的内部结构,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比率上升有助于形成最优金融结构,进而有利于技术创新。
最后,运用计量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实证检验。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存在抑制现象,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渗透力、支撑力、影响力与推动力有待加强;金融制度对金融结构具有传导作用,特别是对处于“新兴+转轨”的我国金融结构来说更是如此;金融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有滞后效应,原因在于金融制度变革受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宏观制度改革的影响,且金融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通过金融结构的传导,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间接金融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作用力度相对较大且较为持久。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得出优化金融结构的可行性路径。
二 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第一,结合世情、国情,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创新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对金融结构演进的机理、金融结构差异对技术创新的路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模式变迁与金融结构演化的趋同化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促进技术创新的最优金融结构。
第二,针对处于经济转型、制度转轨期的当下中国,分析我国金融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的特殊性。针对中国金融抑制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如何通过金融制度变革,实现金融制度与金融结构的协同演化,进而对技术创新产生助推作用。
第三,如何选定合适的指标界定技术创新、金融结构、金融制度,并建立实证模型,以准确检验金融制度、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三者的相互关系。
三 拟突破的难点问题
第一,如何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实践背景下,深入挖掘金融结构差异对技术创新的路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模式变迁与金融结构演化的趋同化,并从金融制度变革的角度分析其对金融结构的作用机理。
第二,如何构建更为科学、合适的实证模型准确表达金融制度变革、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作用机理。